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悬液中单个核细胞(MNC)冷冻保存后经不同诱导途径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C)的特性,探讨PBSC悬液冷冻保存后诱导培养DC的方法。 方法: 用两种保护液-80 ℃冷冻保存PBSC悬液,分析复苏MNC中CD34+细胞、CD14+细胞、CD14+PI+细胞,并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复苏MNC: 贴壁细胞经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2周,培养结束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布雷菲德菌素(BFA);非贴壁细胞经酪氨酸激酶3配体(FL)、干细胞因子(SCF)、GM-CSF、IL-4培养1周, 再按前1种方法继续培养2周。培养结束后, 流式细胞仪分析DC特性。 结果: 两组复苏MNC与新鲜MNC比较:CD34+细胞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CD14+细胞少,CD14+PI+细胞百分率高(P<0.01);贴壁细胞少,贴壁细胞诱导培养DC效果不佳;非贴壁细胞扩增诱导均能获得大量成熟的激活的能够分泌IL-12(p40)的髓系DC。 结论: PBSC悬液冷冻保存后能用于培养髓系DC,但培养方法应以扩增诱导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干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活性。方法: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第5 d起分为IL-18组、TNF-α组和IL-18+TNF-α组,分别加IL-18、TNF-α及IL-18+TNF-α促成熟,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IL-12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8 d DC的CD1a、HLA-DR、CD83及CD86的表达;用MTT法检测3组DC诱导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3组DC刺激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量。结果:IL-18组与TNF-α组CD1a、HLA-DR、CD83及CD86表达无差异,IL-18+TNF-α组CD1a、CD83及HLA-DR阳性率高于IL-18组。IL-18+TNF-α组IL-12量高于IL-18组和TNF-α组(P<0.05)。IL-18组与TNF-α组DC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无差异,IL-18+TNF-α组DC的作用强于IL-18组和TNF-α组。IL-18组和TNF-α组IFN-γ量无显著差异,IL-18+TNF-α组IFN-γ的量高于IL-18组和TNF-α组(P<0.05)。结论:IL-18干预诱导的DC高表达表面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IL-18与 TNF-α合用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细胞氧化-还原态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细胞氧化-还原态的调控应用特异性谷胱甘肽(GSH)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硫酸亚胺(BSO)。自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 IL-4的RPMI 1640 培养液中诱导分化 DC。将单核细胞分为 BSO 早期(培养第 1 天)用药组、BSO 晚期(培养第 5 天)用药组和不予 BSO 处理的对照组。BSO 用药剂量为终浓度 1 mmol/L,换液时补加相应剂量的 BSO。培养第 5 天,分别给予加入脂多糖(LPS)100 ng/ml(LPS刺激组)或重组人干扰素 (rhIFN- )20 U/ml(IFN- 刺激组)或不予刺激(无刺激组)的处理;培养第 7 天收集各组悬浮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和功能检测,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BSO 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贴壁细胞。表型分析采用特异性荧光标记单抗及流式细胞仪。功能检测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试验,将经丝裂霉素C 处理的 DC(刺激细胞)与异基因非贴壁 PBMC(反应细胞)混合(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分别为 1:25、1:50、1:100)培养 5 d 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培养第 7 天,镜下观察显示 BSO早期用药组贴壁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BSO 早期用药组 CD86 和CD1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CD86 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311.3 ± 97.3、552.0 ± 97.9(P = 0.01),CD1a 分别为52.2 ± 22.2、121.2 ± 4.2(P = 0.03);BSO早期用药组及对照组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cpm)在刺激细胞:反应细胞=1:25时分别为 1587 ± 1458 和9336 ± 1333(P=0.015);加入rhIFN- 20 U/ml 刺激后二组 CD86 MFI 分别为 495.9 ± 143.9 和 800.4 ± 27.7(P = 0.06),而加入 LPS 100 ng/ml 刺激后二组CD86 MFI 分别为 1736.7 ± 375.7 和 1960.8 ± 494.5(P > 0.05)。表明单核细胞分化早期加入 BSO 对 DC 的分化和功能有抑制作用,并对 IFN- 诱导DC成熟有抑制作用。BSO 晚期用药组 DC 抗原提呈功能分子的表达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 LPS 或 rhIFN- 刺激的 DC成熟也无明显影响。 结论 BSO 早期持续处理能抑制单核细胞向 DC 细胞的分化,细胞内氧化-还原态水平可能是影响 DC 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胚胎干细胞诱导发育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实验方法,实现体外大规模扩增高纯度DC用于临床免疫治疗。方法:E14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在GM-CSF与IL-3联合作用下经胚胎体(EB)诱导分化为DC。不成熟DC (im-DC)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80、CD86、MHC II-DR表达。用磷酸脂多糖(LPS)促进DC的成熟,收获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及摄片并做扫描电镜检查,分析细胞表型并与不成熟DC细胞表型做对比,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行功能检测。结果:ES细胞来源DC呈典型DC形态学表现。im-DC CD11c、CD80、CD86、MHC-II表达低,m-DC CD11c、CD80、CD86、MHC-II的表达均较前明显升高。功能检测发现,ES细胞来源的DC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证实ES细胞来源的DC具备正常的免疫学功能。结论:使用GM-CSF联合IL-3能成功诱导E14胚胎干细胞发育为DC。故ES细胞可作为DC来源的一条新途径,对于体外大规模制备DC用于免疫过继治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常妊娠妇女和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Th1、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为子痫前期疾病患者32例;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妇女20例.分离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PBMC,经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GM-CSF,IL-4和LPS培养诱导为成熟DC,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标志CD14,CD80,CD83,CD86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23的含量.磁珠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2,或与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P-DC)、IL-2共同培养;或与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1p、IL-6;或与P-DC共同培养,并添加细胞因子IL-1β、IL-6.以上各组培养到第6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IFN-γ+ Th1、CD4+ IL-17+ Th17细胞比例.结果 P-DC中CD83、CD80、CD86的表达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不同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促使CD4+T细胞分化为Th1、Th17细胞的能力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DC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患者免疫失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34 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 患者外周血,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 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4 刺激3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CD14 的表达水平;再将GM-CSF+IL-4 刺激3 d 后的细胞加入TNF-α和(或)IL-34 培养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或)CD14 的表达水平。结果:(1)IL-34+IL-4 诱导后CD83、CD86 表达水平较IL鄄4 单独作用明显上调(P<0.01),CD14 表达无差异(P>0.05);IL-34+IL-4 诱导CD86、CD14 表达水平较GM-CSF+IL-4 刺激组下降(P<0.05),CD83 表达无差异(P>0.05)(2)GM-CSF+IL-4+IL-34 诱导CD83、CD86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组低(P<0.05),但与GM-CSF+IL-4 刺激组对比CD83、CD86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M-CSF+IL-4+TNF-α+IL-34 诱导DC CD83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刺激组低(P<0.05),但两组CD86、CD14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4 在不成熟DC 诱导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效应略弱于GM-CSF;IL-34 对成熟DC诱导作用不显著,但参与了不成熟DC 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脐带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状况。 方法: 以CD34-Lin- HLA-DR+细胞群设门4色荧光分析方法检测20例脐带血和20例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相关细胞因子IL-12p40、IL-10、IFN-γ、IL-4水平。 结果: 脐带血、成人外周血pDC1/pDC2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脐带血血浆IL-12p40水平显著高于成人外周血(P<0.01),两者IL-10、IFN-γ、IL-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脐带血DC功能发育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d添加质量浓度20ng/ml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0~14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d较0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虹干细胞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免疫活性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IL-12 P40信号肽序列的分泌型人IL-18表达载体并转染NCI-H460肺癌细胞。从人外周血诱导DC,分为未转染组(NT)、空载体组(PV)、基因转染组(GT)和单纯DC组(PD),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未经转染肺癌细胞、空载体转染细胞及基因转染细胞刺激的DC和单纯DC表面CD54、CD80、CD83及CD86的表达。用MTT法测定上述4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上述4组DC培养上清中IL-12的表达量。 结果:分泌型IL-18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IL-18转染细胞表达IL-18融合基因及18 kD蛋白。GT组DC表面分子的表达、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及IL-12分泌量均高于其余3组。 结论: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可促进DC表面分子表达,增强DC免疫刺激活性及其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尿酸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尿酸(UA)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使用GM-CSF、IL-4、LPS,并加入UA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BMDCs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用MTT法检测BMDCs与同基因小鼠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IL-12的水平。结果:通过鉴定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BMDCs。尿酸浓度为400mg/L或200 mg/L时能增强DC细胞表面CD11c、CD83、CD86、IA/IE分子表达率;提高IL-12分泌水平(P<0.05); DC与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1、10∶1、20∶1时,能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P<0.05);尿酸浓度为70 mg/L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IL-12分泌水平、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体外培养诱导扩增的BMDCs, UA可促进分化与成熟,提高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和IL-12分泌水平。UA的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以CD34-Lin- HLA-DR+细胞群设门4色荧光分析方法检测25例无关供者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细胞DC亚群;ELISA检测其血清相关细胞因子IL-12p40、IL-10、IFN-γ、IL-4活性,并分析DC1/DC2(CD11c+CD123- /CD11c-CD123+)比值与CD34+细胞含量的相关性。结果:G-CSF动员后, 供者PBMNC 的DC1/DC2比值显著低于动员前(P<0.05);DC1/DC2与CD34+细胞含量呈负相关(r=-0.438, P<0.05),CD34+细胞/MNC≥0.4%时, DC1/DC2倒置;而血清相关细胞因子IL-12p40、IL-10、IFN-γ、IL-4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 DC2 HLA-DR表达上调而CD83不表达。结论: 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增加的同时,DC2数量也增加,这些DC2尽管HLA-DR表达上调,但仍处前体细胞状态,不直接分泌或调节Th2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试图检测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F2)存在的情况下人胎肺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这种状态的MSC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功能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胎肺MSC,加入不同浓度E2,在24小时后对MSC进行细胞计数、测定其增殖和贴壁能力,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SC表面标志,RT-PCR测定MSC中细胞因子(IL-6、TGF-β和VEGF)mRN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了E2处理24小时后的MSC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的MSC纯度达到95%以上;E2影响MSC的增殖和贴壁能力,但不影响MSC表面标记的表达;MSC与DC共培养后DC表面CD86、MHCⅡ和CD80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而当DC与经E2预处理过的MSC共培后,DC表面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回升;高浓度E2作用MSC 24小时后,MSC表达的TGF-β与对照组相比减少,而IL-6和VEGF与对照组相比增加.结论:E2可能通过调节MSC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变MSC对DC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的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自发分化的影响及c鄄f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鼠骨髓中培养MSC,分别以L鄄DMEM、RPMI鄄1640与MSCGM作为培养基,观察对MSC在体外培养扩增的影响,流式细胞仪鉴定MSC,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癌基因c鄄fos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SCGM培养的MSC体外基本维持较均一的梭形,并能保持6代以上较少分化,而用L鄄DMEM和RPMI鄄1640培养,原代MSC形态基本较好,两代后开始大量分化。大部分MSC表达FOS蛋白。结论专用培养基对MSC体外培养中保持未分化状态很关键。FOS可能是MSC的增殖与分泌作用的胞内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源Flk1+ CD31- 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性。方法:将男性成人脂肪源Flk1+ CD31- CD34-细胞经尾静脉输入6-8周龄、接受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非肥胖型糖尿病及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每只输入剂量为105,悬于0.4m LRPMI-1640培养基中),对照组接受同等剂量的RPMI-1640培养基中。2个月后处死小鼠。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脂肪源Flk1+ CD31- CD34-细胞在实验小鼠骨髓及消化系统内的分化情况。结果:脂肪源Flk1+ CD31- CD34-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在NOD/SCID小鼠体内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结论:脂肪源Flk1+ CD31- CD34-细胞在体内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性,这类细胞有可能作为种子细胞用以治疗血液和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带血(CB)CD34^+细胞体外增殖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梭形细胞完全融合后传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将CBCD34^+细胞接种到MSC或其他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在MSC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34^+细胞扩增7d和14d后,有核细胞(NC)、CD34^+细胞和CDl33^+细胞数,实验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CD34+细胞在未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培养8d后,实验组NC、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增后CD34^+细胞的ALCAM、VLA-α4、VLA-α5、VLA-β1、HCAM、PECAM和LFA-1表达较扩增前无显著变化。结论MSC可为造血干细胞(HSC)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有助于CD34^+细胞体外增殖并抑制HSC分化,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体外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模型。方法:采用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成人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应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vitaminC定向诱导MSC分化为成骨细胞,检测碱性磷酸酶(AP)活性、钙沉积、骨桥蛋白的表达鉴定成骨细胞,比较P3和P10代MSC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MSC在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5-6)×105个细胞,10代可获得2×1010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59、CD105、CD166表达阳性,CD11a、CD14、CD33、CD34、CD45、CD38、CD80、CD86、CD117表达为阴性。加入成骨诱导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AP活性增强,骨桥蛋白表达阳性,钙沉积逐渐出现。P3和P10代的MSC均有良好的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结论: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发育的影响。 方法: 12例初发慢性期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如下细胞因子,RPMI-1640培养液共育:rhGM-CSF 1×106U/L联合rhIFN-α 2×106U/L(IFN-α组)、rhGM-CSF 1×106U/L联合rhIL-4 5×105U/L(IL-4组)、单用rhGM-CSF 1×106U/L和单用rhIFN-α 2×106U/L,培养7 d;于第8-10 d,部分孔加入rhTNF-α 5×104U/L。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1a、HLA-DR)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转位检测 DCs凋亡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1例CML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果: CML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上述细胞因子诱导7 d后,IFN-α组和IL-4组均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学鉴定,IFN-α组DCs 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5×104U/L rhTNF-α作用后,两组DCs CD80、CD86、CD83、HLA-DR进一步上调,其中IFN-α组DCs 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FISH证实来源于白血病细胞;两组DCs均具有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IFN-α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IL-4组(P<0.05)。 结论: IFN-α可促进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活化。这可能是IFN-α在CML中的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have insights into the abnormal immune regulation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different types of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were localiz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in liver specimens from 26 patients with PBC and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s of APC from 11 and 1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CH-C) and large bile duct obstruction, respectively. In all diagnostic conditions, 30-90% of the infiltrating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HLA DR. In PBC, the numbers of interdigitating cells (ID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umbers of CD83-positive dendritic cells (DC) (34.0 +/- 38.8 vs. 5.5 +/- 7.1/specimen, mean +/- SD, p < 0.05).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s of IDC (14.2 +/- 20.0/specimen) and CD83-positive DC (7.9 +/- 8.7/specimen) were almost similar in CH-C (p > 0.05). Positive stainings for IDC and CD83-positive DC were rarely seen in large bile duct obstruc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existence of activated CD83-positive DC in PBC.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umbers of IDC and the highly restricted distributions of CD83-positive DC in PBC indicate that activated DC may play a role in the abnormal immune pathogenesis of PBC.  相似文献   

19.
背景:DMEM和RPMI-1640是两种最常用的商品化培养基,二者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尚未见直接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培养基对人肝癌BEL-7402与HepG-2细胞系体外生长和增殖效果的影响,从中选择更适合的培养基。 方法:分别应用高糖DMEM与RPMI-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BEL-7402和HepG-2细胞,于培养的0,24,48,72,96,  120 h用酸性磷酸酶检测法测定细胞生长和增殖速率,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 结果与结论:结果发现BEL-7402和HepG-2细胞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速率均明显高于DMEM培养基 (P < 0.01)。镜下观察证实细胞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黏附和伸展状态更好。因此,建议首选RPMI-1640培养基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