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肺脑复苏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而言。其前提是心脏搏动和呼吸的停止。现代的心肺复苏术诞生于60年代初期,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对复苏术研究深入和发展,其名称和内函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从开始时单一的人工呼吸或单一的心脏按压抢救方式发展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心肺复苏抢救模式.近年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抢救仅局限于心跳呼吸的恢复还不够.真正的抢救成功应该是脑功能完全恢复,即智能和工作能力的恢复。因此,目前称为心肺脑复苏。同时把前期的复苏内容即保持气道通畅、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叫做基础生命支持,把后期以脑复苏为主的过程叫做进一步的生命支持。 一、心脏骤停的概念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停止或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以保证脑的存活状  相似文献   

2.
<正>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状态,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48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是我院2004年5月—2010年8月住院患者,均符合心搏骤停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无脉性心电活动,无脉性心室速。男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即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支持呼吸,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在2组抢救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2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心肺复苏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五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四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增加超长心肺复苏的有效率以及出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心搏骤停的复苏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搏骤停多由心律失常引起 ,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搏骤停后能否迅速、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现结合心肺脑复苏技术对 11例患者进行了急救。总结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患者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2 5~ 69岁 ,平均 4 6.3岁。 11例患者中有器质性心脏病2例 ,其它 9例心脏无器质性病变。因各种原因引起心跳骤停。 11例患者均在院内进行了急救。1.2 方法 :全部按我国现行的心肺脑复苏技术进行现场抢救。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 ,并建立静脉补液通路。使用心电示波器进行连续监测。常规应…  相似文献   

5.
心搏骤停是急诊中常见的危重症。心跳停止后。必然存在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心跳恢复后,自主呼吸不可能即恢复,复苏后呼吸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良好的通气基础上尽可能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并防治复苏后呼吸并发症。本院1997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67例心搏骤停的患者,其中20例经抢救心跳恢复后,加以人工气道的建立及呼吸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心肺复苏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射血突然终止,器官严重缺氧缺血,最终导致生命终止或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CA后10 s可出现意识障碍,约5 min可出现脑细胞死亡,是急诊及重症监护室常见的严重事件之一~([1])。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和执行能力的提高,院外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普及、AED的推广,院内高级循环呼吸支持设备的应用增加,如主动脉球囊反搏、  相似文献   

7.
心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的意外情况发生时,以迅速有效的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使呼吸循环重建的同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智力完全恢复。这是我们每个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所理想的最佳结果。急诊临床抢救的实践证明,心肺复苏是关键,而药物复苏最终使大脑智力完全恢复更为重要,现将复苏过程中有关药物的应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68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常规使用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中西医组在心搏恢复后即刻或延续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5~7d.结果 两组≤5min开始心肺复苏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最高.6~10min次之;中西医组各时间段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1~15min对照组无复苏成功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中,中西医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62.50%(20/32),明显高于对照组之38.89%(14/36);心率、平均动脉压、最大氧耗指数、心肌酶谱、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等项指标达稳定或平衡时间中西医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 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和在后续生命支持阶段及早应用生脉注射液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5岁,工人。因运砂汽车翻入水沟,被泥水埋没、汽车挤压窒息,救上岸无脉搏、呼吸,30分钟后送入本院急诊室。当时查体:血压0,无呼吸及心跳.瞳孔4.5mm,无光反射,全身皮肤被泥水覆盖,洗去泥土后皮肤里青紫色,以颈以上为著,左小腿肿胀、畸形。诊断窒息心跳、呼吸骤停,右胫骨骨干骨折。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口腔清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心肺复苏药物应用,除颤器除颤等救治措施,患者分别于抢救后19分钟和60分钟恢复正常心跳和自主呼吸。2小时后尿量达200ml,4小时后送病房抢救。体会:患者…  相似文献   

10.
高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37-13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32例,均采用通畅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等,并进行正确详细护理对策。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治疗成功27例,成功率达84.38%;出现严重脑功能障碍6例(18.8%);出现死亡5例(15.63%),分别死于循环系统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争取时间和采取有效措施,重要是心肺复苏和复苏后正确护理。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心肺复苏术学习与技能培训,运用成功新方法可使心搏骤停救治存活率上升。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联合应用大剂量生脉注射液与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1 0例心搏骤停的患者 ,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0例心搏骤停的患者均来自本院急救中心 ,其中 2例在入院前发生心搏骤停 ,且经“1 2 0”急救中心进行初期或者基础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时间均超过5 min;8例发生在本院观察室。1 0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5 0~ 72岁 ,平均 62岁 ;室颤 5例 ,心电图呈等电位线 3例 ,心室自主心律 2例。2 治疗方法和结果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 CPR) ,即胸外心脏按压 ,气管插管 ,人工呼吸 ,建立两…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可发生于宫内或娩出后,当新生儿娩出后只有心跳天呼吸或心率小于每分100次时会出现一系列呼吸衰竭症状,这是一种非常紧急状态,要立即抢救给予正确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影响日后的智力及生长发育。我们在抢救困呼吸暂停(不管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的婴儿复苏的最初步骤:①防止热量散失;②建立通畅的气道;③诱发呼吸;④评价新生儿呼吸、心率、皮肤粘膜颜色,决定需要进一步采取何种处理。以上各步骤我们要在20秒内完成,否则会耽误抢救时机。新生儿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正压人工呼吸。花过多时间进行触觉刺激或插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因心搏骤停、猝死行心肺脑复苏救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心搏骤停后行常规心脑肺复苏抢救,观察组在对照组抢救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救治。比较2组心搏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不同时间点S100β蛋白水平、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心搏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率、心搏骤停后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心脑肺复苏后6 h、24 h、72 h,观察组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有助于促进猝死患者自主循环恢复,降低S100β蛋白水平,减轻脑神经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心搏骤停的救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心搏骤停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对12例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心搏骤停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经口插胃管洗胃抢救,并给予阿托品、氯解磷定解毒、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抢救成功10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心搏骤停患者予积极心肺复苏、经口插胃管洗胃、解毒及支持对症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心肺复苏建立人工通气是首要问题,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从2004年开始对呼吸心搏骤停插管困难患者使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盲插法,并给予积极护理,大大缩短了插管时间,提高了插管成功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1例患者均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男38例,女33例;年龄18~76岁,平均54.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3例,施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叫麻醉科医生行气管插管。观察组38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搏骤停后正确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以促进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17.
因心、肺疾病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复苏方法与其它疾病所致者也不完全相同,近年推荐心肺复苏(CPR)ABC步骤,十分强调气道(airway)通畅和呼吸(breathing)管理的重要性,这在因心脏、肺部疾病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时基本生命支持CPR时尤其如此,现报道47例(50次)因心脏、肺部疾病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时CPR时应用机械通气(MV)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搏骤停后正确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1].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以促进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19.
心搏骤停42例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临床医生必须分 秒必争,积极抢救,进行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现将1995年4月 -2005年3月本院收治的42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中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基本措施,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其操作步骤及方法,并在复苏过程中最佳配合医生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体会如下。1瞬间评估判断 护士要对心脏骤停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2保持呼吸道通畅,行胸外心脏按压 立即将患者去杭平卧,头后仰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清除呼吸道异物并解除舌后坠,行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当其他医务人员到场后,应由医生做胸外按压,护士立即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因循环骤停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