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的协同创新团队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协同创新团队与传统科研团队的差异分析,架构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科研团队运行的有效机制,力求使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主体的地方普通高校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成为开创国家自主创新新局面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科学研究进入强调多方合作、橼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高校是科技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协同合作,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开展问题驱动式的原创研究,开拓学科新方向,打遣跨学科研究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高校科研的综合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     
《广东科技》2013,(11):38-39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一般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从科技创新向科研创新继而向管理创新的过渡,要真正实现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主体,企业成为需求和投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与使用的主体,政府转变职能、成为创新管理的主体,迫切需要重构一个新的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从而提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以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新余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协同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模式,针对目前协同创新定位对科技城影响程度,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协同创新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并指出了各个主体在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和主要职责。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对打破军民技术共享的樊篱,破解军民双向转移转化难题,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在充分总结建设前期存在的协同度低、利益分配不均、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通过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考评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打破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资源稀缺性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在充分考察区域创新主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模式,并对联盟的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继而,基于模糊宗派博弈模型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保持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收益分配设计方案。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多主体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创新绩效;联盟稳定有效的条件是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具有宗派性质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收益的无剩余分配是保证联盟稳定的必要条件,且适度让渡宗派成员收益提高非宗派成员收益能够有效提高非宗派成员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联盟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将引导大学科研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科研管理在"2011计划"中应做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导向机制,注重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过程管理。在利用协同创新方式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的时候要从战略层面上推动知识产权的实施,加强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管理,完善高校内部学科间的科研协同管理,注重机构组织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定位合理、优势互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是提升国家科技战略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分为综合型、专业型、集群型和市场型4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功能定位,梳理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的理论认识,探讨了基于协同共生管理模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进而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运用经济学供需原理,通过分析创新驱动发展供需矛盾,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夯实创新根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用市场的力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中标准引领、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评价机制、弘扬创新文化、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官"、"产"、"学"、"研"一体化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但省属高校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遭遇尴尬———科研实力较弱,科研成果的科技含量低,市场需求量小。本文立足于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提出提升省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石。省属高校应从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丹 《科技与经济》2014,27(3):21-25
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是指围绕文化技术生产、发展和扩散的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以及转让文化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包括文化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文化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文化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其运行机制包括制度规范机制、市场导向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等。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发展需求对技术创新带动不足、科技系统对文化发展支撑不够、政府职能定位简单、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可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定位、培育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技术研发机构与工程中心、加强国家文化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文化技术创新服务与信息平台等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更快向前发展,需要重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营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高支撑广西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全面地考核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贵州科学院为例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其发展速度按权重依次排序影响大小的关键要素为科技创新能力投入、创新团队优化组合、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员总量和质量、提供市场服务能...  相似文献   

17.
 全国技术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中国技术市场交易的基本特征,市场监管法规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完备等影响技术成果转化的因素,提出了全国技术市场构建与发展的思路及其运行的行为约束机制、中介组织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市场监管机制。从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作用发挥、政策体系构建、配套设施建设、专利技术产业化、创新模式与创新主体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既是自然地理学深厚的科学传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自然地理学可创新之所在。曾经在国家开发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的自然地理学,要立足传统主旨和学科基础,针对社会的新需求,在人与自然关系调控、国土整治和资源保育诸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建立贴切的“物理”模型,并重视机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明确界定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问题,尤其搞清不同尺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学家可创新和可对全球变化作出独特贡献之处。在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展开对独特问题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往往能作出创新成果。自然地理学要突出我国特色,重视我国国情,这既是解决实际问题之所需,也有利于加强我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全国技术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中国技术市场交易的基本特征,市场监管法规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完备等影响技术成果转化的因素,提出了全国技术市场构建与发展的思路及其运行的行为约束机制、中介组织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市场监管机制。从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作用发挥、政策体系构建、配套设施建设、专利技术产业化、创新模式与创新主体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正在迈入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正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转型、建设,构建新的治理思路。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转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未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要求,从统筹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科学共同体的自治作用3方面探讨了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思路,从强化基础研究、重视应用示范、激励制度创新、提高开放水平4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