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城市更新追求的是在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基础上提升城市竞争力,滨水区域一直是城市更新中比较重视的内容。对注重创新环境的世界性城市而言,人文素质与物质环境均很重要。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可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滨水区域特色,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对城市人文和物质两方面的提升均有裨益。上海虹口港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对该区域城市更新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鲁蠡 《城市建筑》2023,(8):39-41
近年来,我国处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城市更新实践中城市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更新实践,探索城市片区复兴的有效途径。研究工作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实施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四川泸州老窖营销总部片区更新项目实践为例,对酿酒文化进行了深度分析,在设计中既有对“有形”文化标识的演绎,也有“无形”酿造哲学与当代规划思想的融合,酿酒文化基因转译为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文化地标打造、文化与产业融合、文化活动植入,最终实现了该片区的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曾经为城市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废弃城市铁路如何再生,以及沿线城市空间格局如何合理重构,成为城市更新中一个普遍问题。本文梳理了美国亚特兰大环线的再生策略,运用价值哲学理论,分析了作为价值主体的城市需求与价值客体城市废弃铁路的互动关系。同时,分别从废弃铁路的客观属性和再生策略两方面挖掘城市废弃铁路空间的多重再生价值,提出城市废弃铁路具有文化再生价值、交通再生价值、生态再生价值、线性连接价值及自身空间价值五个维度的潜在价值,并具有支持交通设施再生、公共空间再生、文化廊道再生的潜力,为我国废弃铁路再生和城市更新提供理论支持。最后,以冬奥背景下百年老线"京张铁路张家口废弃段"的再生及沿线城市空间重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佘高红  朱晨 《建筑师》2009,(4):15-19
通过对欧美国家内城复兴政策的动因、演变历程及其主要经验教训的梳理,揭示出城市再生与城市更新相互之间的演变关系;从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再生和传统城市更新在理论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区别.试图为新形势下中国的城市更新研究和城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要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地方文脉的传承载体。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能够延续城市文脉,提升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该文以城市微更新为基础,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盛泽银行街历史街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合适的后期改造措施。最后得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策略:提升人居环境、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这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以及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德两国不同的城市更新背景出发,撷取柏林哈克雪庭院群与上海田子坊为例,探讨了在城市中心工商住混合型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如何以文化为主题,实现居住、文化、商业功能的和谐再生,在保护其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地块活力,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规划针对存量规划提出新策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诉求。通过相关的概念解析,分析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可行性。文章将规划区内的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资本和景观文化资本3类,从格局引导、活力复苏、自主再生3个层面提出合肥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策略,促成并指导城市的理性更新。以期为此类文化资源丰富的老城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滨水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工作中值得高度重视。本文以黄浦江滨水区的城市更新为例,探讨了文化策略在产业遗存再利用过程中的实施途径与现实意义,指出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需要从文化形态上加以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更新规模也逐渐加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和个性化的实际载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章在建筑再生的视角下对历史街区保护进行思考,以哈尔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活力复兴案例和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历史街区改造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建筑再生理念为指导的保护发展历史街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汤艳 《华中建筑》2020,38(6):17-20
在开发与运作层面,大型城市更新项目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涉及城市身份的认同,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公共空间的再生,促进公共利益,激发公共生活和地区活力。该文针对后工业化社会老仓库码头区的更新与再生,以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贝西地区为例,介绍了其整体更新的策略,并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更新、居住社区的融合和创造新的经济活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互为支撑的作用,推进地区再生计划,促进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老城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要求、城市更新改造中历史信息的遗失、现行规划编制体系对老城保护管理的缺失等实际问题,在"规划设计导则"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体系构架与规划编制管理结合"、"内容有限理性与弹性控制结合"为特点,易于操作的"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以协调老城区的保护要求、针对性地制定更新改造的规划条件。并通过杭州老城的例子,在综合研究各类遗产保护要求的条件下,以保护优先为原则,构建层次分明、理性与弹性结合、编制体系与管理体系衔接的"规划设计导则",并通过导则内容在法定规划的用地规划、指标体系、地块图则设计里的落实,直接指导"规划设计条件"的制定,从而更明晰而有效地指导老城的综合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节点更新概念的阐述,主要以北京菊儿胡同和上海新天地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城市节点更新方式、功能转换以及如何顺应城市肌理和文脉,指出城市节点更新要因地制宜,不同类型的城市节点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具体的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decades,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has often become a driving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generation. The focus on culture and history as factors in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extensive in response not only to competitiveness among cities but also to sus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in the cultural sector. In the same perspective of this approach, culture in its broadest sense assumes a decis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interventions where employment and soci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laces, people, economies and traditions. Creative cities are currently work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en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newal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xisting creative cities may be seen to revolve around the design, pro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urban areas established due to their particular lo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reas become creative clusters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or projects achieved with the help of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conomies of excellence,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quality. Starting from such premises, this article aims to show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ondition creativity in cities – such as new policies, participation, history, place identit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ustainability – and an emblematic case study of creative regeneration. This concerns the HafenCity district in Hamburg, where the history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onstructing the maritime identity and for many choices of urban nature.  相似文献   

14.
朱隽歆  刘源 《山西建筑》2010,36(10):23-25
指出旧城更新历来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社会价值目标角度出发,通过南京城南钓鱼台地区的案例,分析了旧城更新中的景观改造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引申了景观在社会维度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巫柳兰  江阜家 《山西建筑》2009,35(22):15-16
阐述了城市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森林城市建设的要求,探讨了城市文化与森林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漯河市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建设方法,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朱丽莎 《山西建筑》2010,36(27):6-7
以上海为城市背景,探讨了城市声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指出我们应重视城市声音这一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试图将这个声音变得和谐,这样城市发展就必然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The term urban renewal was introduced in France in the Loi solidarité et renouvellement urbains (Loi SRU) of December 13th, 2000. Until then, terms like renovation, reconstruction, recycling or refurbishment were used to indicate similar phenomena.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term only an innovation in vocabulary, or does it imply new orientations, 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It appears that ever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2000, the notion of urban renewal has been subject to variations in its meaning and in its implementation. A double regime of urban renewal exists.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the operations officially labelled as urban renewal, which benefit from central state subsidies. These operations aim at a social urban development, and almost exclusively concern the so-called quartiers sensibles, large high-rise housing estates in the banlieu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ore market-driven, locally initiated and realised operations of regeneration of derelict and run-down areas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18.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阎日松 《山西建筑》2007,33(2):46-47
分析了城市广场建设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广场热”的现象以及在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场设计要求,介绍了城市广场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曦  吴丁花  阴佶 《山西建筑》2010,36(10):9-10
通过对比美国二战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更新的经验,结合重庆市城市更新现状问题,对重庆市提出的"宜居重庆"目标的战略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促进重庆市快速城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