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信息、行政行为等方面公开制度的探索卓有成效,与此同时,司法公开包括检务公开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作为检务公开重要组成部分的侦查公开,是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接受监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侦查公开,才能消除侦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为接受有效监督和制约提供条件。然而,职务犯罪侦查毕竟不同于其他司法领域的活动,如何公开以及公开的效果等问题,需要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深入研究。一、职务犯罪侦查公开的范围、主要内容及其对象职务犯罪侦查属于刑事侦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职务犯罪侦查公开应…  相似文献   

2.
高婕 《天津检察》2010,(1):43-44
“检务公开”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向社会和诉讼参与人公开与检察职权相关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有关活动和事宜。“检务公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检察权予以公开.并进而做到公平和公正,彻底走出“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误区。在推行、深化“检务公开”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各项检察工作流程中。“检务公开”的发展不够规范,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公开形式单一,有的仅局限在控申部门,而职务犯罪侦查、公诉和侦查监督等部门,  相似文献   

3.
郑丽丽  许志敏 《法制与社会》2013,(29):124-124,126
“阳光检务”是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的窗口,是展示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栽体.也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检察院在深入推进“阳光检务”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工作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对指导基层院检务公开的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为例,总结该院近年来强化“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形象”的意识,深入推进“阳光检务”,增强了检察工作透明度,提升了执法公信力的经验做法,权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前提。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和维护司法公正,就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和检务公开,使检察机关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下运行。而在检察实践中,怎样有效地推行检务公开制度,完善检务公开形式以及开辟检务公开途径都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检务公开的基本途径问题讨论怎样推进检务公开的深入发展,使检务公开逐渐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5.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前提。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和维护司法公正,就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和检务公开,使检察机关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下运行。而在检察实践中,怎样有效地推行检务公开制度,完善检务公开形式以及开辟检务公开途径都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检务公开的基本途径问题讨论怎样推进检务公开的深入发展,使检务公开逐渐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检务公开”,就是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公民了解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工作规定和法律规定允许公开的执法情况。实行检务公开制度,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方略,进行检察工作改革,完善检察制度的重要步骤。具体来说,贯彻检务公开,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相似文献   

7.
缺失与构建:对“检务公开”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务公开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检察民主的具体彰显,增加了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检察机关公正执法,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但是,检务公开作为检察改革的突破性措施,规定粗疏,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操作性不强,理论研究和阐述不够等因素,影响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行.应该以梳理检务公开制度的内涵为基点,以制约检务公开制度的瓶颈为研究视角,借鉴域外检务公开制度中的成功经验,以期构建一种制度化、程序化,从而符合现代检察规律和诉讼规律的检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健 《法制与社会》2010,(27):283-284
实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在新时期进行的一项检察改革。不断完善“检务公开”工作机制,对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强化法律监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正确履行检察职能,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促进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4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检务公开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举对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加强检察机关外部监督,促进执法办案规范化建设,提升检察机关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检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实践中检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检务公开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当下作为检察机关应着重从几方面积极推进检务公开工作等几个方面阐述检务公开与司法公正的必然联系,希望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潘宇  韩雪 《天津检察》2010,(1):40-41
“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保证公开司法、公正司法、公平司法的有效措施,把推行“检务公开”变为广大检察干警的自觉行动无疑具有理论的先导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从一名公诉内勤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检务公开中健全告知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徐舜  刘艳 《法制与社会》2010,(10):125-125,134
“检务公开”是指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检察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保障。检务公开制度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为前导和立身之根基,是法治思想的现实体现、权利制约的必然要求、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司法公正性的迫切需要以及检察诚信原则的制度支撑。作为检察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人民群众了解、支持和监督检察工作的重要渠道,检务公开制度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2.
金建庆 《检察风云》2014,(23):36-38
推进检务公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的一项改革措施,深化检务公开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现状,尝试探索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化检务公开改革之精神实质,以理念、方法和制度创新为核心,探索整体构建检务公开工作体系,推进检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韩杼滨检察长的关注和指导下,“检务公开”已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我们河北省检察机关作为这一制度的最初尝试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检务公开”在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谋划“检务公开”的直接动因,源于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的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集中教育整顿活  相似文献   

14.
卓烨烨 《法制与社会》2013,(24):129+131
推进司法公开是保障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的举措,随着国家法制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新闻媒体及网络对检察机关的宣传不断深入,让普通百姓对检务公开不再陌生。十八大后如何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拓展检务公开途径,完善检务公开举措,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拟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就新时期检务公开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赞 《天津检察》2010,(1):57-58
检务公开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检察办案的各个方面,检务公开不应当成为检察机关的负担,而应当结合检察机关的具体工作,使其促进检察职能的履行。笔者认为,民事行政检察中的检务公开可以促进在民事抗诉之外实现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上下级机关之间的沟通实现民事行政案件的正确审查和多级检察机关的优势互补,由此提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检务公开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梳理法治思维与检务公开的内涵及契合性为基点,以检务公开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视角,以期运用法治思维,构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符合现代检察规律和诉讼规律的检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检察》1999,(4):37-38
1998年10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及检务十公开的内容后,我们深深意识到,这是提高干警素质,加强政治、业务建设、确保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 ,使之更加规范化 ,真正成为检察工作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的重要渠道 ,而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效 ,在此谈几点个人意见。一、深化检务公开的内容应讲求实效推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事关重大 ,深化检务公开的内容 ,必须讲求实效。为了遏制检察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违法办案、超期羁押、以案谋私等问题 ,深化检务公开还可考虑包括如下内容 :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以及接受举报、控告、报案、自首情况及查处结果的数字公开 ;是否在办案期限内完成侦查、审查起诉活动以及是否有超期羁押…  相似文献   

19.
《人民检察院“检务十公开”》自1998年10月印发以来,对推动和规范全国检察机关检务公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检务十公开”的内容,基本符合面向公众检务公开的要求,但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还存有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一、检务公开应树立长远观念,克服短期行为   自 1998年 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在全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以来,各地各级检察机关纷纷开展公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一些地方也暴露出搞形式,追求所谓“政绩”的浮夸作风。一些地方在检务公开上追求短期行为,追求公开形式上“鲜”,以求产生新闻性、轰动效应,而并不注意或不太重视检务公开的长远性,往往只讲公开了多少,采用了何种形式,不关心效果怎样,较少与社会各界进行双向沟通;不对公开内容进行跟踪调查,收集信息,认为已做到公开,再做其它是多余。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