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血管指数(LVI)在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对42例原发性肝癌和50例继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血流峰值速度(Vmax)、阻力指数(RI)、门静脉Vmax、肝动脉搏动指数(PI)及LV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36例(85.71%)门静脉Vmax〈18cm/s,继发性肝癌组门静脉仅2例(4.00%)Vmax〈18c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动脉PI原发性肝癌组高于继发性肝癌组(P〈0.01)。原发性肝癌患者LVI为(8.06±2.34)cm/s,继发性肝癌患者LVI为(19.07±3.52)cm/s,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原发性肝癌组中40例(95.24%)LVI〈12cm/s,继发性肝癌组46例(92.00%)LVI≥12cm/s,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与肝癌结节大小、数量无相关性,与肝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LV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5.24%、特异性92.00%、准确性93.48%、阳性预期值90.91%、阴性预期值95.83%。结论LVI是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鉴别诊断的一个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TACE联合HIEU(治疗组)和TACE单一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比观察。结果:联合治疗组在多发性肝癌及大肝癌治疗中有效率、复发率、AFP、肿瘤缩小、生存率、生存时间等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TACE+HIFU对治疗肝癌是可行有效的,尤其对晚期多发、巨块型肝癌,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甲胎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7例乙肝五项标志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为96.7%。乙型肝炎病毒总出现率:HBsAg(+)为92.2%,HBeAg(+)为17.8%,HBsAb(+)为4.4%,HBeAb(+)为57.8%,HBcAb(+)为65.5%;5项指标全为阴性者占3.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5%(19/40)(P〈0.01)和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52.5%)(P〈0.01)。肝癌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多见,为40%。表明该模式的乙肝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表明肝癌患者常伴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跃。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固相法检测正常对照(n=10例)组,肝硬化(n=10例)组及肝癌(n=42例)组患者术前血中雌二醇(E2)及睾酮(T)的含量,并对肝癌组患者术后1周、1月、6月、12月时E2及T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术前血浆E2、T水平在肝硬化、肝癌及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但E2/T在肝癌组中较其他2组有显著增高;肝癌组术后E2/T水平有下降趋势,至术后6月时再次升高,而肝癌复发患者E2/T值在术后6月、12月时再次显著升高(P〈0.05)。结论肝癌复发可能与性激素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清AFU和AFP联合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原发性肝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且病灶小于5cm,一般不易发现。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较为特异的标志物,但仍有30%~40%的患者(特别是小肝癌)呈阴性或低浓度,使得这一部分PHC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癌中药莪术油、华蟾素及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5-FU)对肝癌细胞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的影响。方法应用鲁米诺(Luminol)增强的CL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与莪术油、华蟾素、5-FU作用48h后的肝癌细胞CL,分析瘤细胞存活率与肝癌细胞CL强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莪术油组、华蟾素组、5-FU组峰值均明显下降(P均〈O.01),峰时延长(P〈O.Ol,P%0.05)。瘤细胞存活率与肝癌细胞CL强度呈正相关(r=0.853,P%0.01)。结论莪术油、华蟾素及5-FU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细胞CL。研究肿瘤细胞的CL,可为筛选敏感的抗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77例肝癌和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和 血脂分析。结果表明,各类肝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粘度增高(低切比,P<0. 01)和血浆粘度(η_(p)增高的倾向(P<0.05)。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 血沉、K值(P<0.01)和纤维蛋白原都有大幅度的增加(P<0.05)。甘油三脂的 增加仅见于肝炎和肝硬化(P<0.01),而肝癌与健康人相比则无差异(P>0.05)。 在肝癌和肝硬化中各项指标的异常相当掐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1、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在HBV相关肝癌中的变化,分析甲胎蛋白(AFP)联合其他指标对提高HBV相关肝癌诊断效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代偿性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共1 089例。其中非肝癌患者(非肝癌组)745例、HBV相关肝癌(肝癌组)344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HBV相关肝癌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评估AFP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对HBV相关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载脂蛋白A1、碱性磷酸酶、AFP等血清学指标在非肝癌组和肝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AFP、载脂蛋白A1、碱性磷酸酶为HBV相关肝癌的影响因素(P均<0.05);这些指标形成联合模型诊断HBV相关肝癌的ROC AUC为0.859,而单独甲胎蛋白诊断HBV相关肝癌的ROC AUC为0.750,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AFP的诊断效能(P <0.05)。结论 血清AFP和载脂蛋白A1、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联合模型较...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0~100万新病例发生,特别是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流行广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黄曲霉毒素(AFB1)等摄入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用五价锝标记的二巯基丁二酸(~(99m)Tc(v)-DMSA)作为肝癌的阳性显像剂,应用于119例包括98例肝癌和21例良性肝病的SPECT,结果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88.8%,特异性95.3%,准确性89.9%。而B超和X线CT的肝癌诊断敏感性各为54.3%和67.7%。结论认为~(99m)Tc(v)-DMSA是一种良好的肝癌阳性显像剂。  相似文献   

11.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对原发性肝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含量大于400ng/ml,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还有某些疾病也可能出现AFP增高。作对43例AFP增高(肝癌组26例,非肝癌组17例)进行了3次连续测定(15d1次),探讨AFP增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特征。 方法 对226例直径≤3.0cm的原发性小肝癌进行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综合分析。 结果 226例小肝癌均有不同回声的超声影象,概括声像图特点将其分为低回声131例(58.0%)、等回声31例(13.7%)、强回声64例(28.3%),对照组与疾病组两者间小肝癌的二维回声无明显差异(P〉0.05);而CDFI小肝癌为高阻力血流动力学表现,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超声对小肝癌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小肝癌诊断有明显的协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2成都新世纪妇女儿童医院?影像科??610031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和肝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肝脏EAML患者(EAML组)和40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的CEUS资料。用Qontrast软件对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果包括不同实时增强时期的强化程度,定量分析结果包括造影剂抵达时间、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增强斜率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与肝癌组比较,EAML组回声程度较低、病灶数量较多(P<0.05),两组血流信号强度、病灶位置和病灶边缘特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癌组比较,EAML组向心性增强例数较多,延迟相强化程度较低(P<0.05)。两组动脉相和门脉相增强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癌组比较,EAML组峰值强度较高,而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较短(P<0.05)。两组增强斜率和抵达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脏EAML和肝癌存在不同的血流灌注特征,CEUS对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甲胎蛋白(AFP)启动子控制表达HIV-1vp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AFP(+)肝癌细胞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的作用,评估以该策略利用vpr进行肿瘤特异性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以AFP启动子控制HIV-1vpr表达的重组腺病毒rvAdAFP-vpr和空白载体rvAd-mull分别感染AFP(+)的肝癌细胞BED-7402和AFP(-)的肝癌细胞SMMC-7721,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Vpr的特异性表达和细胞周期分布,用细胞荧光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病毒rvAd-mull相比,重组腺病毒rvAdAFP-vpr只在AFP(+)肝癌细胞中表达HIV-1Vpr,并诱导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而在AFP(-)肝癌细胞中不明显表达Vpr,不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结论 重组腺病毒rvAdAFP-vpr对于Vgr的表达是AFP表达特异性的,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有望用于AFP(+)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肝脏病变的影像诊断中,除超声(ultrasound,US)检查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CT和MRI机已发展成为多螺旋CT(64层/周扫描)与高场强MRI机(3T),其扫描速度、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均显著改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在肝癌(主要是小肝癌[≤3.0cm]和微小肝癌[≤1.0cm])的诊治和随访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Doppler超声和CT在肝癌定性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102例(共119个)均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肝内实质占位进行了Doppler超声(CDFI和PD)与CT的对照研究。其中,原发性肝癌69例(75个病灶),转移性肝癌5例(6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30个病灶),其它病变6例(8个病灶)。结果表明Doppler(CDFI+PD)与常规超声相结合,则其对肝癌定性诊断的特异性(97.22%)显著高于CT诊断的特异性(71.45%),同时亦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特异性(66.67%),因而认为Doppler超声在肝癌定性诊断的特异性方面优于CT。研究还发现CT的特异性较低主要是由于≤3cm组的特异性较低所致。另外,Doppler超声对肝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95.18%)亦高于CT(90.12%),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准确性(95.80%)却显著高于CT(84.48%)(P<0.05),因此Doppler超声为肝癌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肝癌介入超声微创疗法临床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癌预后很差,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限因素较多,仅10%~40%患者可接受手术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近半数病例2年内可出现复发,小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也高达43.5%。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可随肿瘤复发反复使用的肝癌微刨治疗技术势在必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肝癌介入超声治疗作为一项肿瘤原位灭活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并发展出了10多种有效疗法。根据治疗机理的不同,肝癌介入超声微刨疗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超声引导肿瘤间质介入疗法,包括化学溶液注射(无水乙醇等)、热疗(射频、微波消融等)和冷冻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a-L-岩藻糖苷酶(AFU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铁蛋白(SF)、血清胆碱酯酶(CHE)、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将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作为实验组,将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 AFU 、GGT 、SF 、CHE 、AFP 等肿瘤标志物,分析此5种化学发光酶在原发性肝癌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5种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运用5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诊断阳性率达到95%以上,而对健康对照组的阳性率仅有1%。结论 AFU 、GGT 、SF 、CHE 、AFP 等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抑制该通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14例肝癌组织切片;使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研究了9例新鲜肝癌组织标本、4个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二倍体细胞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成员的转录和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4例肝癌组织切片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成员Gli阳性6例(42.9%),Ptch阳性10例(71.4%),Ihh阳性10例(71.4%),Smo阳性12例(85.7%)。RT—PCR和Westemblot的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Ihh、Ptch、Smo、Gli、Hip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可检测到差异。环耙明(KAAD—cyclopamine)可使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各成员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原发性肝癌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是活化的,环耙明有阻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