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审美疗法是一个崭新的美学概念,它既涉及到美学的理论问题,又涉及到美学的应用问题,它是随着审美艺术手段逐渐进入医院临床实践而被公认的一种审美艺术医用疗法。  相似文献   

2.
身体美和运动美是体育美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然而,在具体的体育审美实践中,某些观赏者对身体美的基本含义、标准和特征缺乏深刻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对身体美的欣赏效果。为此,笔者试图从身体美与运动美的关系上,谈一谈身体美的基本美学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医学审美治疗,是由我国研究医学美学的专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疗而言。它既涉及到医学美学的理论问题,又涉及到医学美学的临床应用问题,它是随着医学审美手段逐渐进入医院临床实践而越来越得到认同的一种审美艺术医用治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根据病人的身心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医学审美理论及手段对患进行的有效治疗。以调整患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调动患的整体生命节律系统,激发患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减轻其疼痛感,达到治疗患疾病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平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44-44
从装裱挂图的材料美、装裱挂图的镶料配色艺术美、挂图款式与镶料规格的设计美、装裱挂图的工艺美等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医学教学挂图装裱艺术的美学特征以及完成装裱医学教学挂图美学创作的方法,说明了医学教学挂图的装裱应达到既利于教学,又具有良好审美效果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医学美学的几个问题宋代辉,王丽华,冯庆辉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功能来说,美学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美化客观世界与主观的一门科学。美学既然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医学美容学是一门以医学美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体形式美法则为基础,通过医学手段或医学审美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整复和创造人体形态美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是医学美学应用系列中最主要的分支。医学美容是一种医学审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伴随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愚昧落后、封闭排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美学的认识仅局限在外表之美,从为什么学美学的问题入手,对美学的概念、人生与美学、科学与美、艺术与美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医学美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滕伯刚,张风河,宋晖医学美学是一门维护、修复和塑造人的自身之美,激发人生命美感的科学。它主要是运用医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领域中各种美和审美问题,以实现人们健康和幸福的医学审美目标。口腔医学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对容...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进行审美实践的重要基地。音乐、美术、艺术等课本身就是美育的主要课程,它们以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表现技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加强审美实践与修养,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日常化,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自然美的启迪自然美以真的形式表现善的内容,给人以审美愉悦感,最易被学生所接受。我国幅员辽阔,民风纯朴,有着无限宽广的审美天地,如雄伟壮观的长城、清秀亮丽的庐山、妩媚动人的西湖、山清水秀的桂林等,都是体验自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人生美论与艺术美论的基本内容 ,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生意蕴 ,论证了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 ,阐述了它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塑造当代人的美好心灵与审美人格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论医学美学及其兴起和发展邱琳枝医学美学是80年代在我国形成的新学科,是医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美学原理在医学领域的科学运用。它论述了美的多种形态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和作用,审美思维同做好医防保健工作的关系及审美思维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体现;它反映了...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艺术最典型的特征是其荒诞情结的双面性。一方面,后现代艺术高扬感性主体,崇尚自我意识,它所代表的是反理性反科学的艺术原则;另一方面,后现代艺术在实践中又从未摆脱科学的理性精神。后现代艺术试图推倒一切艺术的审美原则,但事实上它们在否定一切传统美学基础上,又重新建构起自己的荒诞美学范畴。对于后现代艺术的荒诞情结的双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它表面上的非理性、滑稽与荒谬等诡异表象,又要看到它深层次的理性的、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观察视角不同,决定了观察距离的不同.但艺术观审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超实用的审美距离;是日常心理距离向审美距离的跨越.由悲喜剧中的距离审美和假定性心理图式,展开接受美学的距离视野,以此论证艺术与生活中观审距离的生成.接受美学系统阐述了审美距离的生成在于"意义"与"自我感受"的连续性,即审美最佳效果的适中距离,而悲喜剧的艺术接受,最为典型地解释了审美距离的复杂性质;同时,从"生活"中的观审跃升到"艺术"中的观审,也需要心理"距离"的产生,它是两者转化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4.
“美善相乐”与文艺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乐论》中所提出的"美善相乐"美学观点,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种美善相兼的观念在西方思想传统中亦渊源久远,直至康德确立了艺术的审美自主原则才有重新定位。"美善相乐"的实践互动具体体现为"以美储善、善中孕美",社会管治者借助文艺的情感感染性,潜移默化地实施仁政教化之主题,同时经由圣贤形象的树立,作为人们言行与人格之参照。"以美储善、善中孕美"表现在文艺实践中,就是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在这方面,文艺实践一度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将艺术单纯理解为纯美的,而排除善的道德教化功能;二是把美与善的关系看成对立的双方,将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相互割裂。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联系与相依相生性,在思想方法上具形而上的片面性。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营构审美境界,其核心则是崇善,实现道德教化。因此,"美善相乐"就构成了文艺的内在品格与价值追求。具体而言,美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创造,而善则是文艺作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浅论课堂教学的流畅美李国忠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门新兴的学科—─课堂美学也建立起来了。课堂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邢丽娜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03-1304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护理学与美学的结合,是近年来护理科学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美学的发展有利于医院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协调医院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护理人员美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将美学运用于护理工作中是衡量护士素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护理工作是一种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它与美学有着特殊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及原则的科学。因此,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充分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来指导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进而调动他们参与自身护理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战胜疾病的能力,以获得最佳的健康水平,而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美。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护理工作中美学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研究,其目的是寻求研究的开放性体系,打破学科的本位性。一方面中国美学史内在地进入中国思想史,诸如“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道器相合的审美追求、和谐允中的审美原则、物我双融的审美行为以及思想思潮扩覆为美学思潮。另一方面,包纳、兼容美学思想又是思想史的建构需要和应有之义。然而,两者之间又处在“离形得似”状态之中。美学史有着不可混淆和无法替代的品格,某些美学范畴、形态纯粹根据审美自身需求所提出;某些美学思想、思潮的出现,则是美学自身运动的结果;并且愈到美学史后期。美学思想愈具有个人化特征。思想史上的思想因素、范畴变成美学史的思想成果、范畴,需加以转化,而转化的途径则是整合。思想享和美学家合一性的角色扮演是完成思想史与美学史整合的基础性因素。整合的趋向是中国思想史使中国艺术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美学;整合的类型是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整合的功能是使中国美学史语系以审美的形式出现,成为独特的话语形态。于是,以灿烂的艺术、丰富的感性表达隽睿的理性思想,便成为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美学史相融合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诗词疗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诗词疗法的客观依据、诗词治疗对象的审美过程、诗词疗法的“处方”分类、及诗词治疗目标作简要分析,并指出目前探讨诗词疗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育对护理专业人格美形成的作用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美育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美化人类自身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塑造健康人格,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