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及时电话焦点解决技术及咨询,成功对1例自杀倾向战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探讨心理干预热线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杨颖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37-2538
目的:探讨对自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4例有自杀倾向或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并跟踪随访3年,发现出现自杀倾向利用电话进行心理干预。结果:54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对缓解自杀有一定疗效,而出院后的电话式心理干预等能预防复发。结论: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对自杀患者的重要性及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调整更新医学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自杀高危来电的特征及心理危机热线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来电资料,符合高危条件的来电共140例。应用自编抑郁症状筛查量表、自杀危险评估量表分别进行评估抑郁状况、自杀危险程度,对评估出的高危来电进行24h、1周及1月3次随访,并进行干预效果比较。结果:140例来电中,男性5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29.62±8.32)岁;有职业86例,无业54例;已婚58例,未婚70例,其他12例。既往有明确精神科诊断者33例,其中抑郁症22例,精神分裂症10例。来电咨询问题的前三位为家庭关系问题、恋爱及人际关系问题、精神疾病问题。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咨询问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来电3次随访结果显示,来电者的自杀死亡决心程度降低,每次干预后死亡决心程度均较前次降低(均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高危来电者自杀危险程度,但仍需加强后续随访干预,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及综合性干预的效果。方法: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计分法预测DF可能发生的高危人群,本文210例患者危险因子计分均〉10分,纳入DF高危人群。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糖尿病知识宣教、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足部保健、足部按摩等干预。结果:经过6个月的综合防治,观察组发生DF的人数和DF高危人群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血糖控制良好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各维度及综合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发现DF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干预,可以有效地防止DF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减少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女性性传播疾病(STD)高危人群抑郁情绪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分别对355名女性STD高危人群和208名女性对照采用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试,分析两组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病症状等因素对SDS的影响,并对170名女性STD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和干预后SDS测试。结果STD高危人群的SDS平均得分(57.94±9.84)高于对照组(45.51±10.52)(P<0.01);STD高危人群组分别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有无症状等组间SDS得分无差别(P>0.05),小学以下和高中以上两组平均得分高于初中文化组(P<0.01)。干预后女性STD高危人群SDS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女性STD高危人群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STD高危人群人群的抑郁情绪,减轻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联合应用药物与心理危机干预对其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80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40例患者每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通过对比2组患者治疗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及自杀态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经过基础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抑郁程度有明显的改善,HAMD评分成逐渐递减趋势,抑郁程度有明显的改善,在干预2周、4周和8周后,实验组HAMD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QS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改善患者自杀倾向明显(P0.05)。结论对于抑郁症患者,应用药物联合心理危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患者自杀风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急诊科2006—2008年收治的426例(死亡23例、未遂40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患者中女性(287例),男性(139例),男女比例1:2.1;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275例,占64.5%)。结论急诊自杀病例中以20~39岁女性、农民、初等文化程度者为主,口服药物是主要自杀手段,关注高危人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对自杀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部队自杀的特征和原因,确定自杀高危人群,为军队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部队自杀以男性比例大,19~35岁年龄组居多,有性格缺陷、慢性疾病、精神障碍及遭遇生活事件为自杀的高危人群。结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进行危机干预、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自杀心理学研究表明:防范自杀的关键是寻找高危人群。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情绪波动大.适应能力较弱,生活中稍有挫折易产生悲观厌世,潜伏着心理危机,实届高危人群。为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正面教育.科学地指导广大青步年健康成长,探索青步年心理危机程序、产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我们对初三、高三应届生进行了无望心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于网络和电话随访的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结直肠镜筛查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 2017年11月经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共30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人。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2组均接受常规结直肠癌相关健康教育。此外,干预组还接受研究小组提供的延续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微信、电话方式实施延续护理及教育。在3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研究对象参加结直肠镜筛查情况,利用t检验、卡方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组接受肠镜筛查率的差异。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共266例完成随访研究,其中干预组137例,对照组129例。t检验或卡方分析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3个月和6个月结直肠镜筛查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3个月干预效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网络和电话随访的延续护理干预是影响高危人群接受结直肠镜筛查的独立因素(RR=2.697,95%CI=1.307~5.567;P<0.05)。针对6个月干预效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网络和电话随访的延续护理干预依然是影响高危人群接受结直肠镜筛查的独立因素(RR=2.574,95%CI=1.396~4.749;P<0.05)。结论:基于网络和电话随访的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结直肠镜筛查率,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和改善高危人群预后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