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攀 《现代养生》2014,(16):61-6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进行血常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支原体感染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与同期门诊体检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详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所占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等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以及绝对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通过血常规变化的比较,可以初步的判定小儿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新玲  孙毅  郭景涛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86-208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特点及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为早期识别病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探讨变化规律。结果 148例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咳嗽、发热或喘息天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M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IgG水平低于非感染组。两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嗽、喘息或发热的时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IgM水平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对比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患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其差异性,探讨其在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名、女性22名,另选正常儿童5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3名、女性22名,分别对两组入选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测,统计并分析各监测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红蛋白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单核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常规检测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有助于初步了解患儿病情,该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且经济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职业应急救援对矿山救护队员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影响,为保护职业应急救援人员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开滦医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44名救护队员的健康检查资料,内容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同时调查救护队员的患病情况,分析救护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与救援工龄及训练的关系,探讨救援工作对救护队员血象的影响。结果不同工龄救护队员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越长,白细胞计数越高。工龄≥10a组白细胞计数最高;工龄5a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最低,淋巴细胞比例最高;工龄≥10a组单核细胞比例最低。参与训练人员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明显低于不参加训练的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人员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救护和后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矿山应急救援对救护队员血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伴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患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60例非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患儿(因鼻骨骨折、先天性鳃裂瘘管及外耳道异物等疾病入院者)为对照组,患儿的腺样体经鼻内镜检查,扁桃体常规目测确诊;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6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比较3组儿童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伴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与MPV、PDW的关系。结果3组儿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SD值、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MPV[(9.46±1.32)fl]和PDW[(14.59±0.22)fl]水平低于对照组[(10.44±1.50)fl、(15.22±0.48)fl]和健康组[(10.69±1.32)fl、(16.25±0.51)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265、234.556,均P<0.05)。经过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发现,MPV、PDW与扁桃体肥大等级均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MPV、PDW联合检测在睡眠呼吸障患儿扁桃体肥大诊断评估中的ROC曲线线下面积(AUC)为0.935,特异度为92.50%,灵敏度为95.00%。结论睡眠呼吸障碍儿童扁桃体肥大的发生与MPV、PDW存在一定关系,MPV、PDW可作为判断该病的指标。伴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患儿MPV、PDW水平变化可能是机体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对抗代偿机制,MPV、PDW可作为评价伴扁桃体肥大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共85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血常规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红细胞计数(RBC)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比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血常规检测对临床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预测其发生发展。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收治的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分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组及普通支原体肺炎(GMP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因素。结果 RMPP患儿的发热天数、喘息天数、病程均长于GMPP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合并肺实质改变、病毒共感染的比例均明显高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喘息天数过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水平过高是影响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没有病毒感染是防止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喘息天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可有效预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肺炎患儿204例,按照患儿的年龄分为学龄儿童≥5周岁组(78例)、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5岁以内组(126例);对比两组患儿之间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结果5岁以内组患儿白细胞、血小板数,心肌酶CKMB水平,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5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T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5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内组MPP患儿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5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患儿白细胞水平无显著上升,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轻微上升或不上升,可为5岁以上MPP患儿早期诊断指标;5岁以内MPP患儿更易感染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 探讨血常规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甲流)、乙型流行性感冒(乙流)初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诊在流感流行季节接诊的流感样病例, 采集鼻/咽拭子应用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进行抗原检测, 同时对外周静脉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形态分析, 统计分析甲流、乙流与普通感冒的流行特征及不同年龄患儿血常规中不同细胞类型的特点。结果 共收集流感样病例442例, 依据流感胶体金法快速检测结果分为甲流187例, 乙流60例,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195例, 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流和乙流患儿以高热为主, 而上呼吸道感染则以中等热度多见(χ2=89.46, P<0.001);不同年龄组间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甲流和/或乙流患儿, 6岁以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单核细胞百分比较甲流患儿低, 6~14岁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单核细胞百分比较甲流和(或)乙流患儿低, 婴幼儿流感患者体温越高单核细胞百分比越高, 与中低热组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普通上感相比, 流行性感冒患儿发热以高热为主。血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鉴别流行性感冒与上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50例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以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儿童,使用酶联免疫对血清中的MP-IgM进行检测,并进行血细胞分析以及血生化、血尿常规等各项检查。结果 50例患儿经过检测过后,大部分患儿的白细胞数量与血小板计数均处于正常或是偏高范围,15例患儿的MP-IgM为阳性,32例患儿经过冷凝集试验呈现出阳性,10例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为异常,23例患者血气异常,6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出现明显升高,30例患者的心肌酶偏高,另外,痰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结论给予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真确性,对患儿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到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小儿支气管哮喘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检测,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以及阴性率,研究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阴性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PCT、hs-CRP、WBC、EOS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情况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并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感染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的新生儿作为败血症组,选取同一时期诊断为肺炎的新生儿41例作为肺炎组,入院后采集病史,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常规、CRP、PCT、电解质、血乳酸及血糖等感染相关指标.结果 败血症组患儿自然分娩率高于肺炎组,剖宫产率低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5,P<0.05);败血症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明显低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76、-5.765,均P<0.05),而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及PC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血气分析中pH值、碳酸氢根离子、血糖、乳酸及生化指标中电解质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败血症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有一定关系.此外,败血症患儿早期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而CRP的变化不显著,因此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早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IDA)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因再发性腹痛就诊的患儿中,抽取13C呼气试验阳性者26例为观察组,13C呼气试验阴性者22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清铁蛋白(SF)和血常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SF、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儿童IDA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是IDA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及其受体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RT-qPCR实验检测HMGB1及其RAGE表达;采用罗氏E179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比较两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水平,血浆PCT和CRP水平变化,及HMGB1和RAGE表达变化。结果研究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WB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PCT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MGB1和RAGE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HMGB1和RAGE表达升高,认为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早期鉴别肺炎支原体感染,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奇霉素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效果。方法 18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92例予以红霉素静脉滴注,实验组93例予以阿奇霉素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95.70%vs. 86.96%, P<0.05), X线症状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6.45%vs. 18.48%, P<0.05)。结论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效果明显优于红霉素静脉滴注,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性粒细胞比值(N%)的检测结果,探讨hsCRP、WBC及N%在患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和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 196例该院2011年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患儿感染的病原体分为细菌组、病毒组及支原体组,同时选择200例该院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sCRP、WBC、hsCRP、N%。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细菌组患儿的hsCRP、WBC及N%均显著升高,且多数情况下为hsCRP、WBC、N%同时升高或hsCRP升高伴WBC或N%升高,尤其以N%与hsCRP的相关性更明显;病毒组患儿的N%显著下降,hsCRP及WBC均正常;支原体感染患儿的hsCRP、WBC及N%升高不明显,多数为hsCRP、WBC、N%中一至两项轻度升高;在分层研究中,细菌组和支原体感染组N%和hsCRP呈正相关,高于WBC和hsCRP的相关性。结论: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联合检测hsCRP、WB、N%可有效鉴别细菌、病毒及支原体感染,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尤其hsCRP与N%同时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应根据病情及早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