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阮家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66-67,70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疗效对比。方法将13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三联组,双联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12个月),三联组患者在双联用药基础上再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随访对比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双联组对比,三联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明显降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联组最小腔内径(MLD)和晚期管腔丢失与双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晚期管腔丢失减少,再狭窄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董玉红 《西部医学》2010,22(12):2221-222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三联抗血小板(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ACS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这些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入院后早期即行两联或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出50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观察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非ST段抬高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早期采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好,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ACS合并DM患者160例,安装药物涂层支架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二联组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术后1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卒中史、心肌梗死史、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的构成比、术后空腹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联组、二联组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8.9%(4/45)、12.8%(6/47),三联组略低于二联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两组心源性死亡、卒中、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三联组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6.25%,5/80)显著低于二联组(16.26%,13/80,P=0.045).结论 ACS合并DM患者安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降低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有降低再狭窄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祥  范国峰 《现代医学》2009,37(5):390-393
阿司匹林联合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噻氯匹啶)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置人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目前治疗指南建议,置人裸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术后至少12个月。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和DE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人群中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已增加425%,与此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UGH)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且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为中间代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评价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给予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择期左主干PCI术且CYP2C19基因型检测为中间代谢型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7例,根据服用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152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95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2组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口服;替格瑞洛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口服,2次/d;氯吡格雷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 mg口服,1次/d;2组术后阿司匹林维持剂量100 mg口服,1次/d。观察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时,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vs 15.1%,P=0.001);2组非血运重建性靶血管再狭窄、再发非心肌梗死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且CYP2C19基因为中间代谢的稳定性心绞 痛患者,PCI术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明显,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进一步降低MACE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倍负荷剂量及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应用的近期疗效,对双倍负荷剂量及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09年8月到2010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32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双倍剂量组(n=58)和常规剂量组(n=74)。双倍剂量组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给予150 mg治疗30 d,30 d后所有患者接受75 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术后1 a。常规剂量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术后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继续治疗。术后随访30 d内出血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0 d。两组MACE发生情况及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但双倍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MACE发生情况有减少趋势。结论在600mg负荷量治疗后再给予150 mg双倍维持量氯吡格雷对ACS行支架植入术者近期MACE发生情况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直接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mnaryintervention,PCI)中,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124例行急诊直接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n=66)和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n=58)。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方案(氯吡格雷300mg,替罗非班术前、术后使用,术中不用),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氯吡格雷600mg)。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胃肠道反应、即刻手术成功率、肌钙蛋白(troponin,TnI)、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情况,观察住院和随访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及30d左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结果】两组患者均急诊直接PCI手术成功。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冠脉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情况、24hTnI、30dLVEF显著优于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发生、出血情况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急诊直接PCI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改用西洛他唑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入选植入DES的患者108例,均为冠状动脉简单病变,其中52例患者既往有阿司匹林不耐受情况,列入研究组,改用西洛他唑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其余56例患者列入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以及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主要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研究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患者植入DES后,改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较少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年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 vs 76.6%, 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 vs 0.9%, 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 vs 12.1%, 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 vs 6.1%, 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 vs 15.4%, P=0.734)。结论 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行CABG术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129例)和氯吡格雷组(131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行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后随访收集有效性相关不良事件,即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因再发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及因再发心力衰竭入院)和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共241例,其中替格瑞洛组122例,氯吡格雷组119例。替格瑞洛组共发生MACE 10例(8.2%),氯吡格雷组共发生MACE 19例(16.0%),2组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发生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1例(0.8%),氯吡格雷组发生6例(5.0%),2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27例(22.1%),氯吡格雷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17例(14.3%),2组间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BG术后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氯吡格雷比较无明显差别,二者均可作为CABG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玲  康丽娜  吴道舒  邱明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20-1421,142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和加用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观察组)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CI术后30 d,观察组出现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绞痛的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8.0%(P0.05);PCI术后48 h及30 d,2组轻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及术后48 h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进一步减少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换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抑制率<30%)患者18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A组,64例)?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B组,61例)?替格瑞洛组(C组,63例),术后7 d分别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nisine disphosphate,ADP)通道的血小板抑制率?术后1 d及7 d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观察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轻度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后7 d检测ADP通道的血小板抑制率,B组及C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和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B组(P < 0.05)?术后1 d检测hsCRP,3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检测hsCRP,B组及C组均明显降低,和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比B组,C组hsCRP降低更明显(P < 0.05)?随访至术后1个月,3组之间MACE及轻度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B组及C组MA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P < 0.05),但3组之间轻度出血发生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用替格瑞洛治疗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广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及我院综合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46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置入治疗,术后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组不应用PPI,B组应用奥美拉唑,C组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上消化道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MACE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9.63%和1.92%、15.38%和5.13%、13.46%和3.2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1.92%,明显低于A组的9.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加用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均可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后联合静脉应用腺苷心肌损伤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备行PCI的UA患者随机分配到腺苷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测定并定量分析PCI术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两组PCI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记录使用腺苷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术后48h内A组cTnI的峰值和累积释放值均低于B组(P<0.05)。两组CK-MB峰值和累积释放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个月内A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使用腺苷治疗期间,没有与使用腺苷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UA患者PCI联合静脉应用腺苷能减少PCI术后微量心肌损伤,并有进一步降低PCI术后3个月内MACE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 H . pylori )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s , PCI )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 282 例合并 H . pylori 感染的 PCI 后患者随 机分为 A 、 B 、 C3 组, 125 例无 H . pylori 感染的 PCI 后患者作为对照组, 4 组均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B 组同时给 予泮托拉唑半年治疗、 C 组同时给予根除 H . pylori 联合泮托拉唑半年治疗,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上消化道出 血( 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 , UGH )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 , MACE ) 发生率。结果 消化不良发生率比较, A 组 > 对照组 >B 组 >C 组( 48.9% vs 29.8% vs 19.1% vs 7.5% , P < 0.05 ); UGH 发生率比较, A 组 > 对照组、 B 组 >C 组( 16.0% vs 6.5% 、 7.4% vs 1.1% , P <0.05 ),对照组和 B 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4 组 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H . pylori 根除失败 患者 UGH 发生率与根除成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67% vs 0% , P >0.05 ))。结论 H . pylori 感染可增 加 PCI 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 1 年内消化不良症状和 UGH 的发生;含泮托拉唑的根除 H . pylori 方案联合半 年的泮托拉唑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上述症状,且不增加患者 MACE 的发生。但能否通过上述治疗减少 MACE 的发生需要大样本、长程观察。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Cilostazol is a newly developed antiplatelet drug tha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for clinical use. Its antiplatelet action appears to be mainly related to inhibition of intracellular phosphodiesterase activity. Recently, cilostazol has been used for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coronary bare 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for thrombosis and restenosis preventio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d double blind trial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ilostazol for the prevention of late restenosis and acute or 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sten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ment group with cilostazol 200 mg/d (n = 60), clopidogrel 75 mg/d and aspirin 100 mg/d or to control group with clopidogrel treatment 75 mg/d (n = 60) and aspirin 100 mg/d.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6-9 months later.Results Nine months major adverse cardio-cerebral event (MACCE) were lower in treatment groups (P&lt;0.05). The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QCA) at 6 months follow-up showed that minimum lumen diameter (MLD) was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14±0.52)mm vs (1.82±0.36)mm, P&lt;0.05]. Late lumen loss (LL) [(0.82±0.42)mm vs (1.31±0.58)mm; P&lt;0.01], restenosis rate (RR) (14% vs 32%; P&lt;0.05) and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ion (TLR) rate (5% vs 17%; P&lt;0.05) were low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Cilostazol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regimen for prevention not only stent thrombosis but also RR and TLR through reducing MLD without the risk of increasing bl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