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联合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于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予以3D-TOFMRA、3D-FIESTA及3D-TOF-MRA联合3D-FIESTA检查对责任血管的种类显示情况及评估结果。结果以术中所见结果为金标准,MVD对责任血管阳性检出率为97.06%;联合检查对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血管阳性检出率与3D-TOF-MRA、3D-FIESTA单独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血管阳性检出率更高(P<0.01)。结论 两种方法联合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对MVD术前评估具有高准确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喻雯  胡兴越  倪建芳  金珏  陈颖 《浙江医学》2016,38(18):1487-149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的三维时间飞跃序列(3D-TOF)联合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的诊断价值,以及责任血管构成和易诱发三叉神经痛的血管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80例非三叉神经痛患者3D-TOF和3D-FIESTA磁共振图像。将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106侧作为患侧组,健侧104侧作为健侧组,非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160侧作为对照组;针对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为5个型(无血管、远离、接近、接触、压迫);比较各组间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责任血管构成等差异。结果健侧组与对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阳性率(接触+受压变形)为75.47%,明显高于健侧组15.38%和对照组16.25%(P<0.05)。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占71.25%,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20.00%,单纯基底动脉(BA)占2.50%,BA联合SCA占3.75%,SCA联合AICA占1.25%,静脉占1.25%。结论磁共振3D-TOF联合3D-FIEST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因,主要责任血管为SC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 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 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 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 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 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脉+前下动脉复合性压迫。58例患者行59次微血管减压术,其中2例术前判断为面神经未受压迫,术中所见亦未受压迫;术前1例判断为面神经无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压迫;术前应用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判定面神经责任血管压迫的敏感度98.2%,特异度100%。 结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可准确判断颅脑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并可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巾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强化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序列联合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 CISS)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42例中,术前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8例,阳性率为90.48%,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7.37%),小脑前下动脉6例(15.79%),基底动脉3例(7.89%),岩静脉5例(13.16%),复合血管接触6例(15.79%),4例无明显血管接触;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9例,两者序列联合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43%,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6.15%),小脑前下动脉6例(15.38%),基底动脉3例(7.69%),岩静脉6例(15.38%),复合血管接触6例(15.38%),3例无明显血管接触。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与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及判定责任血管无统计学差别(>0.05)。结论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能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血管关系以及能准确判断该接触血管的来源,为MVD术前评价、病例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20例,磁共振诊断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利用多序列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重建,进行多方位观察椎-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 MRI诊断20例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其中右侧椎动脉4例,左侧椎动脉8例,未见双侧同时受压表现。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异常分支2例其中18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均有扩张4mm,平均(4.9±3)mm,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长(29.5±3)mm其中5例合并有颅内腔隙性缺血性改变。结论磁共振技术在显示良好的三叉神经的解剖形态和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走形及形态变化中有着显著的优势,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检出率,对临床手术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峰  刘诤  王晓东  徐军  李宗正  孙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0):931-933,949,F0004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手术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手术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对比12名患者手术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其中三叉神经痛8名,面肌抽搐3名,舌咽神经痛1名。观察血管与颅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管,并与手术所见、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全部患者症状侧存在血管压迫。术中发现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责任血管除为小脑上动脉外,还存在岩静脉压迫,其余患者术中所发现均与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吻合。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面肌痉挛患者2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小脑后下动脉;舌咽神经痛患者为异位椎动脉推挤小脑后下动脉压迫舌咽神经。术后全部病人症状消失,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11名患者责任血管从颅神经表面分离开。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手术前后颅神经与毗邻动脉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为手术及术后疗效预测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间经临床手术证实的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图像,运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多方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均能明确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一致;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SCA)16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岩静脉2例,桥脑横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同时压迫2例,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静脉共5组血管分支压迫1例;神经根进入区(REZ)是三叉神经最易受血管压迫的部位.结论 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并选取最优化扫描方法。方法: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均使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扰相位梯度回波(3D-TOF),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法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和解剖走行的特点。结果: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3例三叉神经瘤,1例听神经瘤,其余28例MRI均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22例经手术证实。在2种序列扫描中均显示三叉神经有症状侧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其中有3例患者无症状侧也存在邻近血管压迫。结论:3D-FIESTA序列信噪比高,显示三叉神经全程效果好;3D-TOF序列显示血管为高信号,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走行和分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各有优势,2种方法组合是目前检查三叉神经痛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同时显示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其解剖走行,为微血管加压术提供术前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中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李晓会  孙泓泓  申富坤  张晓娜  张秋娟  白芝兰 《西部医学》2012,24(8):1616-1617,1621
目的探讨3.0T MR 3D-FIESTA(3D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ation,3D-FIESTA)和3D-TOF序列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分别以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3D-FIESTA显示血管压迫24例,3D-TOF序列显示22例,2例显示欠佳,不能准确诊断。24例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均证实有血管压迫,压迫血管共35根,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17例,椎动脉2例,静脉2例。结论FIESTA和TOF序列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神经的关系,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以保证手术准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血管相关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平扫、桥小脑角区高分辨3DTOF和3DFIESTA序列扫描。分析MRI显示病变责任血管,并追踪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责任血管,右侧22例,左侧16例,分别为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下前动脉9例,小脑下后动脉3例,椎动脉1例。结论:MRI 3DTOF和3D-FIEST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术前准备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探讨3.0T MR 3D-FIESTA序列成像技术对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的应用价值。应用3.0T MR 3D-FIESTA序列成像技术对本院30例血管压迫性TN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及诊断,观察每例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显示患者经3.0T MR 3D-FIESTA序列成像技术诊断结果与患者后期的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结果相吻合,TN的一侧图像可显示出血管受到压迫,而未出现三叉神经痛的一侧其图像显示出血管未受到压迫,3.0T MR 3D-FIESTA序列成像技术可较为明显地将患者血管的压迫情况及临床症状统一地展示出来。说明3.0T MR 3D-FIESTA序列成像技术可有效辨别血管压迫性TN患者的责任动、静脉与神经的毗邻关系,可显著提高血管压迫性TN诊断的敏感度与准确率,为MVD治疗TN提供更准确的解剖学信息,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 3D-SPACE)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3D-TOF-MRA)融合技术在行伽马刀治疗前对三叉神经显示、定位的精准性。方法 选取西安大兴医院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拟行伽马刀治疗的患者28例,均行3D-SPACE及3D-TOF-MRA成像,观察三叉神经颅内段与邻近神经血管的关系,评估术前两种序列融合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检出率及精准性。结果 28例患者中,3D-SPACE联合3D-TOF-MRA序列融合技术检出有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28例,其中右侧17例(2级2例,3级8例,4级7例),左侧11例(3级3例,4级8例),检出率为100%。结论 3D-SPACE联合3D-TOF-MRA序列融合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颅内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位置关系,为伽马刀治疗靶区勾画可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威鹿牌日月生辉酒是否具有强身健体的保健功能。方法:分别以10、20、40ml/kg.bw威鹿牌日月辉酒连续给予小鼠灌胃15天后,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定小鼠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的含量。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及酒基对照组比较,20、40ml/kg.bw剂量组可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ml/kg.bw剂量组可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2)与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准确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部MRI平扫及3D-SPACE序列扫描,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寻找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且所有患者最终诊断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结果24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2.5%),Ⅱ型16例(66.7%),Ⅲ型5例(20.8%);而无症状侧Ⅰ型17例(70.8%),Ⅱ型7例(29.2%),Ⅲ型0例(0.00%);双侧压迫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脑池段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解剖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第5、7、8、9、10脑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它们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探讨5、9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原因。方法:解剖了4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标本,从背腹两面观测第5、7、8、9、10脑神经根的滋养动脉及这些脑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制 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源于基底动脉发出的脑侨外侧动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支供应,舌咽、迷走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发支供应,三叉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上动脉)接触的占50%,形成压迫的占12.5% ;面神经根被邻近血管(小脑下前动脉)压迫的占24.5%,与邻近血管接触的占14.3%;舌咽,迷走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下后动脉)接触的占24.4%。结论: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是这些神经根受到邻近动脉的压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