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述了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界定保密与公开的范围、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加大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改革现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和降低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是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与法律制度虽然布一定的发展,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锁信息和妨碍政府信息传播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仍然广泛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综合的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还存在很多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应该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尽快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关是政府的一种软性行为,其本质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沟通关系。当前我国的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尚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真实度不高、受众素质不高等问题。问题的存在使政府信息传播机制的改革已成当务之急。改革的切入点是政府行政公开;改革的突破口是给传媒应有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防止腐败的治本之策。文章从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出发,在总结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分析了目前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努力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群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参与度;努力拓宽滁州市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要加快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防止腐败的治本之策。文章从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出发,在总结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分析了目前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努力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群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参与度;努力拓宽滁州市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要加快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的再加工,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自由使用和市场化,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再利用.当前,我国法律对政府信息公开再利用没有明确规定,而一些政府部门却垄断信息,使之不能为公众和社会利用,使信息无法增值.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实现政府信息再加工,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开、透明的政府,用法律制度、市场机制保证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及利用中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以“合法权益”受侵害为逻辑起点,对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告资格,无论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都需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而对于与自身信息相关的原告资格,则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直接相关,或者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侵犯了其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各地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文章在深入阐述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同时,紧密结合巢湖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概述该市政府信息公开所取得的成效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突出分析当前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原因,重点探讨完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信息公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条例》实施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可操作性差。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实行听证会制度,保障新闻媒体知情权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是,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保护所代表的个人利益之问进行平衡。立基于此,论文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的立法衔接和政府信息在公众公开查询中的防范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而危机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不可估量的政治后果,所以建立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就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主要就危机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含义,为何要进行政府危机管理,以及如何从国外政府危机管理中借鉴经验进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建设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群地方政府府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府际关系”,通常指一个国家内各层次或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政府之间的管理收益关系——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若干城市群区域。城市群的出现,使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群府际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行政因素。我们认为,既然利益关系是府际关系的真谛和本质所在,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府际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建立以利益协调为核心的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际关系通常指国内各级政府之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当前,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于构建“集分平衡”——集分有别、集分有度、集分有序的新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行政分权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政府信用危机也在竞争中凸显出来,政府的信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于政府信用也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是有序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于政府信用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无序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带来的消极效应。针对于消极政府竞争行为对于政府信用的破坏,需要从构建"服务性政府""、信用政府、"消减社会不公、构建多中心的信用体系等多个方面来解决这一困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在公布政务信息、实现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播客等新型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方便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如何认识并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了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初步探讨了网络媒体对政务公开的主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责任型政府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是现代民主国家应对官僚制政府责任缺失的一种选择。随着我国政府转型的加速,在重塑地方政府的过程中,如何通过重构责任指向的财政、绩效、法律、监察制度帮助政府职能的成功转型进而实现责任政府的构建成为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性质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管理方式和方法亦有所区别。基层政府是连接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政府”、“前沿政府”。基层政府法治建设的推进,不仅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执政党地位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基层政府制定法规范应有法依据并符合上住法,必须对各阶层的利益和各方面的呼声真正予以的“综合考虑”,实行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法治政府,更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配合政府行政的推行。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诚信公民都是法治社会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而对诚信社会、诚信公民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型行政的推进和完善,在这方面,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肩负着异常重大的责任。要建立经常性的、规范性的制度,使基层政府的责任得以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要对各种权利救济途径进行创建、协调和整合.形成更为完备的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及各省、自治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然而对西部落后地区多数县级政府而言,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较为薄弱,提出西部落后地区县级政府建立政府部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数据信息中心建设的意义、现状及方案。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各级政府的发展目标。文章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住,并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政府为研究对象,以对"电子治理"的认识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政府再造"为主线,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试图将"电子治理"理念整合到现代信息化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法治国家理论这个大系统理论中来,分析研究电子治理对"政府再造"的影响,以及在电子治理理念下"政府再造"所具有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