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革兰阳性菌所致的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虽然有研究显示利奈唑胺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于标准对照,但利奈唑胺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仍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报道1例利奈唑胺经验性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22例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等。结果 22例中10例治愈,7例好转,有效率77.27%,无效5例,其中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白细胞进行性升高出现黄疸后考虑为血液病而转科治疗。3例白细胞降低至正常范围以下,2例血小板降低,3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及9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后肝肾功结果未见明显升高。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者予利奈唑胺静注,10 mg/kg,每8 h1次,疗程8~18 d。观察致病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致病菌清除率为100%;痊愈8例、显效3例、进步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疗效较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MRSA肺部感染患者85例,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43例)和万古霉素组(42)例,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g/次,2次/d)和万古霉素(1.0g/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10-14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MRSA肺部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27.91%和26.19%,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71.4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9.07%和64.29%;不良反应分别为6.98%和7.14%。两组患者的MRSA肺部感染治愈率、总有效率、肺部感染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ICU MRSA肺部感染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利奈唑胺的细菌清除率略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2009年5月至12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6例患者(其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7例),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发热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原学改变,并根据上述结果决定利奈唑胺疗程。结果 16例中13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2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血小板降低,2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及9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后肝肾功结果未见升高。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肺炎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对于可能存在MRSA感染风险的高危患者可经验性应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临床感染患者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45例恶性血液病感染患者(观察组,淋巴瘤18例,骨髓瘤27例)和5例健康查体者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结果革兰阴性菌感染者TLR4表达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真菌感染者及对照组(P均〈0.01)。感染控制3~7d后,TLR4明显下降(P〈0.01)。恶性血液病在合并感染时其单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升高,尤以肺部阳性率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TLR4在恶性血液病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广泛表达,可作为血液病感染患者预后分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合并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老年白血病(≥60岁)确诊G+球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4.29%)(P<0.05);治疗组的平均用药时间〔(8.19±2.08)d〕短于对照组〔(11.85±2.75)d〕(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合并G+菌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ICU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肺部MRSA感染的患者,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 g/次,每日2次)和万古霉素(1.0 g/次,每日2次)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的治愈率分别为25.7%和18.9%,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5.7%和5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1.4%和48.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和5.4%,两组间MRSA治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肺部MRSA感染,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敏感率均很高,总体疗效相似,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利奈唑胺痰菌清除率略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和比较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治疗住院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住院的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年龄84-98岁,平均(91.2±4.0)岁],分为利奈唑胺组(30例)和替考拉宁组(28例),设定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和细菌学疗效评价标准(清除、假设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了解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93.3%,替考拉宁组为78.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3);细菌清除率利奈唑胺组为86.7%,明显高于替考拉宁组的53.6%(P〈0.05)。治疗过程中利奈唑胺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替考拉宁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肌酐升高。结论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在临床上治疗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疗效肯定,利奈唑胺在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方面优于替考拉宁。在选择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注意监测血小板和血肌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Liu CY  Fu R  Wu YH  Ruan EB  Qu W  Wang GJ  Liang Y  Wang XM  Liu H  Song J  Guan J  Wang HQ  Xing LM  Li LJ  Wang J  Shao ZH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504-507
目的 分析伊曲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并接受伊曲康唑治疗的IFI患者156例,了解其疗效、影响因素及副作用等.结果 156例IFI患者中92例原发病为恶性血液病,64例为非恶性血液病;IFI拟诊77例,临床诊断79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94例(63.5%),无效更换为其他药物54例(36.5%).恶性血液病、接受过化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真菌培养阳性、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伊曲康唑有效率低.年龄、体温、既往应用抗生素、G试验结果、感染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与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无关.5例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而停药,包括胃肠道不适3例和心动过速2例.结论 伊曲康唑能够高效、安全地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原发恶性病、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迟用药物会影响伊曲康唑抗真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卡泊芬净在恶性血液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2014年1月间49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静脉应用卡泊芬净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期间监测肺部影像学、肝肾功能等.结果 4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10例,拟诊39例;卡泊芬净治疗7 d ~ 210 d,总有效率为53.6%;临床诊断1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0例,临床显效4例,进步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40%;拟诊39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例,临床显效14例,进步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56.4%;初始治疗组37例,有效率54.5%,挽救性治疗组12例,有效率50.0%;仅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增高,至67 IU/L,其他患者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序贯治疗对老年关节置换假体周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MRSA感染患者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序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序贯治疗假体周围MRSA感染,治愈率为81.8%,治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后1、3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降至正常范围;1例出现复发情况,1例治疗失败。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1%、18.2%。结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序贯治疗老年假体周围MRSA感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对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13例重症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3例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使用或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13株(86.7%)。13例均在治疗后3~5d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100%。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有轻度呕吐,1例皮肤红疹,1例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有些病例是在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换用利奈唑胺,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疾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痰液等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10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革兰阳性菌40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阴沟肠杆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其他革兰阴性菌6株;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肺炎链球菌5株,其他革兰阳性菌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72%、37.93%、31.03%、24.14%和10.34%;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44.44%、33.33%、27.78%和16.67%,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均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苯唑西林、利福平、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0%、50.00%、40.00%、30.00%和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阿奇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63.64%、54.55%、45.45%、45.45%和27.27%;肺炎链球菌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40.00%、20.00%、20.00%、20.00%和20.0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时首选美罗培南;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时首选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构成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重症肺炎住院患者136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痰液检查,行相关病原学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革兰阳性菌26株,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较为常见;真菌13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不敏感,耐药率100.0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3.85%和15.38%;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耐药率为16.67%,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为77.78%。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钠敏感性较高,耐药率为23.07%,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不敏感,耐药率高达100.00%;溶血性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和利奈唑胺、头孢吡肟较为敏感,耐药率为14.29%和28.57%,28.57%,而对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不敏感,耐药率均为71.43%和85.71%。累及器官超过3个、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而患者的愈后与累及器官超过3个、合并COP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G^+)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52例G^+菌感染的VAP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所有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3次以上培养出G^+菌。两组分别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和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疗程为7-14 d。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2.0%vs 37.0%);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8.0%vs 44.4%);G^+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72.0%vs 55.6%);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G^+的VAP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阳性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回顾性分析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血培养结果。结果122例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患者,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17~79岁,住院天数2~143 d。原发血流感染48例,继发性血流感染7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1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例,缺铁性贫血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其他血液病7例。35例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为伴肺部感染(13.93%)。共检出病原菌1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革兰阳性菌59株,真菌8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19.31%)、大肠埃希菌(8.97%)、铜绿假单胞菌(6.89%)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41%)、金黄色葡萄球菌(8.28%)为主。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07%)、白色假丝酵母菌(2.0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依次为:60.00%、60.00%、20.00%、0.00%、40.00%和40.00%。对感染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年龄、住院天数、抗感染药物使用种类、粒细胞缺乏时间、中性粒细胞值、化疗、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在感染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60岁、住院天数>30 d、粒细胞缺乏时间>7 d、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主要以原发血流感染为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年龄大、住院天数长、粒细胞缺乏时间久、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是引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