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消化道症状如纳呆、恶心、呕吐等常伴随于慢性肾衰的漫长病程中,笔者在治疗该类病证时发现,单独从脾胃论治效果不如从脾肾论治效果好,其原因可能是其病机与肾关系较为密切.<素问·水热穴论>云" 肾者,胃之关也",表明生理上肾胃功能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当肾脏损害严重,关门不利时,必然影响到胃.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组织和运用好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课堂实践上来,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该文试从"注意规律"的理论中,结合高职中医学教育实践,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医家擅长用心理疗法治疗精神心理类疾病,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卫德新之妻惊厥案"即是典型案例。本文拟对案中张子和巧用《内经》"惊者平之"的心理治疗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作一探讨,并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系统脱敏疗法相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伤寒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丰杰  刘敏  周刚 《中医教育》2010,29(1):48-51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其学习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提出了复杂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封闭、非弹性的僵化状态,努力形成一种多元、开放、弹性的动态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以讲授为主的"衍义式"教学模式中引入实用案例,创造学习情景,让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在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对改变目前的伤寒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过硬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一线教师是构筑这一生命线的生力军。开展教学方法研究,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全力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部分学生无精打采,听课无神的现象,这时候老师一般会认为是学生不爱学习,或者对自己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而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就会发现,现代学生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学习边兼职者有之;晚上熬夜上网白天磕睡者有之;为了理想自学其他课外知识者有之。  相似文献   

6.
良导络的理论研究在拙著"皮肤通电抵抗与良导络"中已有详细报告,唯关于临床应用还未发表过,现拟简明地将由最初至目前的临床叙述于下.由于良导络的理论研究,知道了全良导络兴奋性的调整方法.最初,于50名健康者中统计各良导络兴奋性,求得平均值,如大肠良导络兴奋性为51μA,肺良导络为48μA,小肠良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因素及其心理状态无论是在疾病的发生、治疗、转归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关于心理疗法应用于针灸治疗,提高针灸疗效,古代医家早就有所认识,<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提出针刺治疗当身心并治.<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说明针刺治疗时医者思想集中,专心致志,对取得针刺疗效至关重要.但如何结合当前医患关系,针灸治疗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在针刺过程的心理效应,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治疗中,提高针刺疗效,是目前颇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消法自古有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得其平矣……正气微者调补之,其次平定之,邪气盛者辟夺之".其中,"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有余折之","邪气盛者辟夺之",都是指通过"消"与"散"的方法而祛除体内有形或有余之实邪.  相似文献   

9.
“惊者平之”再析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楚更五“惊者平之”一直作为确定重镇安神、凉肝熄风治则的依据,然而,考医家之论和临床之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惊者平之”当是对恐怖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考“惊者平之”之“惊”,《说文解字》释“...  相似文献   

10.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句话对针刺临床补泻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通过对箭与弓弦之间"不可挂以发""叩之不发"关系的描述,形象解说了针与经脉之问的关系.而历代医家都从<灵枢·小针解>的论述来理解此句,对原文没给予深入剖析,使后学者未能真正理解原文的用意.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的理解,古今说法颇多,众家各执一词,笔者经过对古今各家解释的对比分析,形成一点自己的看法,报告如下。1历代各家注释及分析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该文的解释是:"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余,故华在爪,充在筋也。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1])在王冰的解释中,明确提出了"肝→筋→运动"的支配关系。清代姚止庵所  相似文献   

12.
正牡丹皮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丹"。未说明入药部位。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牡丹……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应是其全根入药。而牡丹皮之名则见于金·张元素《珍珠囊》,至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并在注解中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后世即以"牡丹皮"之名用于临床至今。  相似文献   

13.
龚秀丽  文彬 《新中医》2016,48(1):204-207
正有关体质理论方面的记载,最早在《素问·逆调论》中有:"是人者,素肾气胜","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素"与"质"就是现在所提的体质。《灵枢·通天》根据人的禀赋差异,结合体态、心理、对自然界的适应性等体质特点,将世人归为阴阳五态人,分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中医体质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  相似文献   

14.
<正>《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医学又谓之"神"或"神志",包括喜、怒、忧、思、恐五志,再加悲和惊  相似文献   

15.
鼎,最初见于《周易·鼎(卦)》,卦象为上高下巽。自汉代魏伯阳奠定内丹术,著《周易参同契》,"援易以为说",借以喻上下丹田,后世诸丹道之书,多遵从之,甚得妙合处。如清·刘一明《易理阐真》曰;"鼎者,烹煎锻炼之器";张松谷《丹道发微》曰:"凡可藏丹者,皆可言鼎,总当于吾身中求之,不可他寻外索";《性命圭旨》亦云:"火带金形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王笃先生在《气功》杂志1997年第1期"性命双修谈体验"文中说:"内鼎的部位在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从其卦象论,离者火也,巽者风也。若论内炼,则是以呼吸之巽风,烹炼丹田之…  相似文献   

16.
休息、倾诉、互助。据统计,不久前的"7.21"暴雨灾害发生后,北京房山灾区出现失眠、易怒、突然亢奋等心理问题者达300人以上。灾害发生后,北京市启动了一级心理援助预案,对房山区进行全面筛查,共发现32名暴雨后产生严重心理应激反应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救援"。心理卫生工作小组根据反应激烈程度,将受灾群众分为三类,针对性治疗。亲  相似文献   

17.
治神,即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对精神、心理、意识的调治.治神要求医生澄心静虑,意系病者,体察经络穴位的阴阳气血变化,从而施用正确的针刺手法;要求患者安神志定,注意针感,体察经气.如此,才能取得好的针灸疗效,避免盲目针刺造成经气逆乱. 1治神的重要意义 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内容.《内经》多次强调治神守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对于针灸医生的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8.
<正>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指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故人之生老病死,莫不与天地之气有关,《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第一》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在疾病的发病病机中,十分重视环境和遗传的因素,重视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关于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中,将教育目标分为总体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技术、职业素质三维教育目标的规定,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适应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趋势,突出了中医学教育特色,完善了中医学高等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1中医对痔的认识 1.1病名溯源:我国对痔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11世纪),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痔病"的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痔"的病名,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有:"合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山海经·南山经>中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庄子·例御寇>中也有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