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扬 《人文杂志》2022,(8):129-140
宋神宗去世后,面对《论语》“三年无改”孝道说对更化的挑战,司马光主要以“子改父过”孝道说进行反驳,其依据为《周易》中的“干父之蛊”。“以母改子”仅为此说的补充。除政治目的外,“子改父过”亦是司马光的学术主张。将“干父之蛊”解释为“子改父过”非司马独创,在儒家经典内部本就存在“子改父过”与“三年无改”两种孝道说的冲突。经司马光阐发后,“子改父过”说为旧党沿用,成为元祐更化的理论武器。宋哲宗亲政后否认此说,终结元祐之政。随着元祐被美化,“子改父过”说被广泛接受。朱熹在《周易》阐释中采纳了“子改父过”说,并解决了该说与“三年无改”说间的矛盾,为后世沿袭。  相似文献   

2.
万年春 《中州学刊》2007,(4):237-239
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所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对父亲的反叛或认同,事实上是一种转喻性的对特定社会制度/文化意识之下的专制/权威、保守/激进、精神/家园的批判或归寻。张艺谋的电影以弑父的狂欢为起点到崇父的臣服为终点,走过了一个“弑父——从父——崇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君为臣纲”乃是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是汉儒提出而为当时及其后的封建统治阶级认同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念,因而他们并没有绝对君权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版,以下简称“纲要”)第六九页说:“……‘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作者选用爪牙这个词来指祈父的地位和作用。” 今按:“爪牙”当是自指而不是指“祈父”,是自褒而不是褒祈父。这句是爪牙之士对职掌兵甲大权的祈父(即司马)的愤慨责问。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把《祈父》的有关章句和前人的注疏摘录出来。  相似文献   

5.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内乡县出土录子俞甗的年代应为商末,器主录子俞应即见于商末周初金文的“王子听”“录子听”及见于清华简的“录子耿”,亦即商末周初的著名历史人物“纣子武庚禄父”,而非故址在今安徽六安的子爵录国首领。“录”是地名兼作族名,“子”系指族长而非爵称,“俞”“听”为其私名,“禄父”系其字,“父己”系录子俞的父辈。传世录伯■簋的“录”与出土太保簋及录子俞甗的“录”应非同一国族,而系位于今安徽六安之古六国,系南淮夷之属,对二者应明确予以区别;录伯■簋的“录伯”与太保簋及录子俞甗的“录子”均无涉,应予以澄清;录伯■应非录子听的后人,不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的政治学说并没有从伦理学的母胎中剥离出来,更未曾咬断与伦理学的脐带而成就一个独立的学科。儒家思想把父与子的血缘关系,和君与臣的政治关系完全混为一谈,由伦理上父对子的绝对权威与子对父的绝对服从,推衍到政治上君的绝对权威与臣的绝对服从,为“君臣大义”提供合法性依据,并且其中的情感联系由伦理的“孝”而推衍到政治的“忠”。这样的思想一经政治化世俗化,便成为“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的奴才信条。  相似文献   

8.
“艺术正义”是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理念,用以分析叙事文学中体现“因果报应”的特殊结构。“伤痕电影”建立在“伤痕文学”基础上,是反映中国特殊时期人民生活状况的电影类型。通过“艺术正义”在叙事情节中的矫正和弥补,“伤痕电影”对历史错误进行反思和修正,舒缓大众群体的悲痛。同时,对于特殊年代所造成的自我迷失,通过艺术正义叙事策略在影片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自身为一代,父以上谓祖,子以下谓孙。父:父字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西周的《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俗称:“爹爹”、“爸爸”。祖父:也谓“王父”。反映周代的社会生活的《礼·曲礼》上:“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  相似文献   

10.
曾静 《学术探索》2013,(10):130-134
“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包含了世界电影、民族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的自我定位,也隐含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今电影产业结构中的边缘存在,及其自我表述的立足点,它是电影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须借助“深描”式的电影作品和不断积淀、创新的理论分析系统来持续建构,以获得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彰显出其揭示具象的、多样的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存在变化的普遍规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变化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 ,与新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相适应 ,这既是新疆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伊斯兰教自身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 2l世纪新疆地区的大开发和团结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正确全面地认识新疆伊斯兰教的状况和特点正确全面认识新疆伊斯兰教的状况和特点是引导其与新疆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新疆伊斯兰教除了具有同全国其他地区宗教同样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遭受的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如何应对反倾销,已经成为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应如何做好应对反倾销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对日蔬菜出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在对日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品种多 ,标准高 ,优势明显。但是加入WTO后 ,我国对日蔬菜出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是我党执政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党的执政为民宗旨的必备条件,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和道德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源于道德又规范道德,道德合于法律又高于法律;法律是道德发生作用的保障,道德是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目前的中国应以“道德的法律化”为主,“法律的道德化”为辅。  相似文献   

16.
"半A半B"、“半A不B"格式多数是熟语。“半A半B"表示相反、相对或相关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半A不B"表示某种中间的性质或状态,多含有嫌弃和厌恶的意思。这两种格 式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谓语等多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路径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社会急需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目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工程实际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9.
底层:表述与被表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开始重新升温,尽管质疑、讥讽甚至詈骂尾随而至.这并非标新立异的时尚,而是重返文学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目的就是让"引车卖浆之徒"发出声音.陈独秀的"三大主张"之一日:"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显然,这里的"国民文学"很大程度地指向了底层.20世纪的文学史上,"底层"背后存在一串相近的概念家族.劳苦大众,劳动人民,无产阶级,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工农兵,这些概念均与底层具有密切的血缘联系.人们在各种场合援引不同的概念,意味了根据不同的理论体系定位底层."无产阶级"表明了强烈的阶级意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显示了底层的精神状态,"劳苦大众"形容的是谋求生存的劳作方式.这个概念家族的共同之处在于,底层通常被视为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不是单独的个人.因此,底层的谈论往往隐含了一个社会结构的视域--"底层"这个空间位置的隐喻必须诉诸社会结构的整体轮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五计划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线路,贯彻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确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文章深刻分析了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预期年均经济增长7%左右,低于九五期间的8.3%,更低于八五期间的12%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说明7%左右的预期目标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同时,阐明对发展要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发展经济是中心,要讲究规模与环境、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