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通过对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检测,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研究常有报道,而作为急性肝病研究的报道较少,为了探讨该组血清学指标在急性肝病之一的戊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56例戊型肝炎患者联检了HA、LN、PCⅢ、Ⅳ—C,并与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以便阐明其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HBV携带者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等血清学检测作为诊断肝纤维化指标,已被广泛采用,而用于HBV携带者肝纤维化指标分析,报道甚少.现将我们的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Ⅲ型前胶原(PCⅢ)是Ⅲ型胶原的前体,被认为是Ⅲ型胶原释放人血的间接标志,与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等是心肌外基质(ECM(的重要的组成成分,[1]。其中Ⅲ型前胶原有较大的伸展回弹性,形成纤维网,和,Ⅰ,Ⅲ,Ⅳ,Ⅵ型胶原一起构成三维空间分布的连续性网架结构^[2,3],层粘连蛋白存在于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基膜被认为是连接Ⅳ型与Ⅰ,Ⅲ型胶原的支架[4],HA是基质中最重要,含量最多的糖胺多糖成分,本文通过测定渗液性心包炎患者血清及心包积液内PCⅢ,LN,HA含量变化,旨在探讨其在渗液性心包炎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清HA、PCⅢ、CⅣ联检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对285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的含量进行检测,旨在探讨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胱抑素C(Cystatinc,CysC)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在肝病中的血清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285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四项血清指标检测分析,以探讨此四项血清指标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132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的水平,以探讨它们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及腹水肝纤维化标志物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血清及腹水中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水平,探讨其在血清及腹水中的变化关系,进一步阐明三项指标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中的意义,为临床评估肝纤维化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生成细胞的来源以及Ⅰ、Ⅲ、Ⅳ型前胶原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CCl4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20周内)α1(Ⅰ)、α1(Ⅲ)及α1(Ⅳ)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肝纤维化时α1(Ⅳ)前胶原mRNA早期即迅速升高,α1(Ⅲ)前胶原mRNA呈优势性表达,α1(I)前胶原mRNA含量的增加则较为缓慢;(2)肝纤维化早期,变性坏死区结蛋白阳性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Ito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表达α1(Ⅲ)、α1(Ⅳ)及α1(Ⅰ)前胶原mRNA。纤维化中、后期,三种前胶原mRNA表达主要见于间隔内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结论二者构成肝纤维化时的主要胶原生成细胞。此外,窦内皮细胞也参与肝内Ⅳ型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受者血清HA、LN、C-Ⅳ和PCⅢ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发现: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素(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被认为与肝纤维化有一定关系[1].但对肝移植受者相关研究的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可逆性.方便、快速检查方法,对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检测128例乙肝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及部分肝病理活检,确定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甲亢患者血清HA、LN、PCⅢ及Ⅳ.CR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的测定目前主要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应用于甲亢患者的测定及报道较少,我们测定了部分甲亢患者的血清四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反映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进展程度敏感而可靠的血清学指标,采用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CcⅢ)、甲胎蛋白(AFP)对150例不同程度肝病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166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尾肽(PⅢNP)、层粘蛋白(Ln)与Ⅳ型胶原(Ⅳ-C)。结果是:HA、PⅢNP、Ln在各型肝病人中血清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IV-C在除急性肝炎组外的其余各组血清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HA、PⅢNP、Ⅳ-C的含量,慢活肝、肝硬化组的病人高于慢迁肝组的病人(P<0.01)。肝硬化组病人Ln高于慢迁肝组病人(P<0.05)。HA、PⅢNP、Ⅳ-C、Ln与SB、ALB有相关性,而与ALT无关,慢活肝组病人PⅢNP平均值高于肝硬化组的病人。提示这些肝硬化指标在反映肝纤维化程度上有实用意义,似乎PⅢNP更能功态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但这些肝纤维化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受肝细胞损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Ⅲ型前胶原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王松山王林杰辛绍杰张世兰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肝病肝组织中的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探讨了两者在不同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抗人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raves’Disease(GD)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GD患者治疗前40例,治疗后35例和3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结果:GD患者血清中Ⅳ—C、PCⅢ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Ⅳ—C、PCⅢ含量也随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HA、LN在以上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Ⅳ-C、PCⅢ含量也增高,在判断肝纤维化时应注意有无合并GD。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人左心室心肌间质Ⅰ、Ⅲ、Ⅳ型胶原,并以Gordon-Sweet银染法显示网状纤维、VanGieson法显示结缔组织、PAS显示基底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肌外膜、肌束膜为Ⅰ型,肌内膜及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基底膜分别为Ⅲ型及Ⅳ型胶原。Ⅲ、Ⅳ型胶原是构成心肌间质胶原网架最基础的成分。并对它在心脏舒缩功能中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及其联合用药后对肝脏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ⅢNP)、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影响。方法:选择211例服用氯氮平(93例)、氯丙嗪(47例)、利培酮(31例)或联合用药(40例)治疗超过三年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象,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7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PⅢNP、Col-Ⅳ、LN及HA。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所有服药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ⅢNP及HA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Col-Ⅳ和LN则无差异;②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及联合用药组之间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单一用药组(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PⅢNP及HA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联合用药组则PⅢNP、HA及LN均存在差异。结论:氯氮平、氯丙嗪及利培酮均对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PⅢNP和HA有影响;各药物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无差异,但其联合用药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研究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我们对49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了其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以及Ⅳ型胶原(Ⅳ-C)等,同时对其肝组织进行了LN、Ⅳ-C、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细胞角蛋白(CK)等免疫组化研究。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及急性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各项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以Ⅳ-C升高明显,重度(S4)患者显著高于轻度(S0~2)患者(P<0.01)。肝组织a-SMA、Ⅳ-C、LN的表达亦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明显。作者认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20.
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分型和分化的关系,并对胶原的两种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用饱和苦k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镜和免疫组化LSAN法,检测46例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EMAL-200真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结果:骨肉瘤组织中不仅有Ⅰ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87%,灰度值171.99±14.74),且出现了Ⅱ型和Ⅲ型胶原(阳性率分别为30.4%和43.4%,灰度值分别为153.071±18.82和168.29±18.36);与对照的骨瘤组织比较,骨肉瘤Ⅰ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弱;Ⅱ型胶原在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型骨肉瘤(P<0.of),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在各型骨肉瘤间差异无显著性;在高中低3组不同分化程度的骨肉瘤间,Ⅰ型胶原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分化越低表达越少;天狼星红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Ⅱ型胶原可作为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的分型参考指标,Ⅰ型胶原的表达可作为骨肉瘤分化及恶性度判断的参考指标。天狼星红染色是鉴别Ⅰ、Ⅲ型胶原简便、经济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