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39例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3.0cm×8.0cm,最小为4.0cm×1.5cm。结果:本组3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12~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迅速,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移植成活率高,供区损伤小,是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小腿后外侧设计逆行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的效果,本组对28例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此方法修复,皮瓣血管蒂长度最长15 cm,皮瓣面积最大可达16 cm×12 cm。结果本组26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随访4~23个月,皮瓣质地满意。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不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可做为小腿下段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合适供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小腿远段、足跟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0 cm×8 cm,最小5 cm×3 cm,皮瓣血管蒂长6~13 cm,蒂宽2~3 cm。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此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便安全,覆盖范围大,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4.
邹勇  张晓峰  刘兵  胡以信  陈雷  陈诚 《安徽医药》2013,17(10):1743-1744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以胭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外踝上5-6em为皮瓣蒂旋转点,切取范围上界不超过小腿中上1/3交界面,两侧不超过小腿侧中线,旋转点至受区创缘的最近距离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筋膜蒂宽至少3~4cm,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5cm×8em-13em×20em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术后3例出现皮瓣远端局部张力性水疱,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月,皮瓣色泽及外观良好,负重行走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移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2例小腿远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最大16.0 cm×10.0 cm,最小6.5 cm×5.5 cm,平均11.2 cm×7.4 cm;蒂长4~8 cm,蒂宽3~4 cm。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转移皮瓣血供良好、存活20例,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满意;出现坏死2例,但筋膜层存活,经游离皮片植皮后愈合。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外观满意,存活率高,是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切取面积5cm×7cm~10cm×14cm。结果术后26例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出现回流障碍经拆线、切口引流,皮瓣血运改善。术后18例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有一定的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1~15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适应证明确,操作简便,无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需要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易于封闭,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文胜  郑承泽 《河北医药》2002,24(8):638-639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 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踝部、足跟及足背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贴骨瘢痕、溃疡共 10例。皮瓣切取面积 5cm× 5cm~ 15cm× 9cm。结果  8例皮瓣成活良好 ,伤口Ⅰ期愈合 ;1例皮瓣远端边缘 0 .5cm坏死 ,经清创、换药 2周后伤口愈合 ;1例皮瓣坏死 ,创面后经植皮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 ,切取简单安全 ,不牺牲主要血管 ,覆盖范围广 ,是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对年龄较大者 (>60岁 )要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踝、跟、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根据创面大小,在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下1/3、踝、跟、足部软组织缺损31例,切取皮瓣范围5cm×6cm~12cm×1ce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术后26例(83.9%)逆行皮瓣全部成活,5例远端浅表或部分坏死,经换药、Ⅱ期清创缝合或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技术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成活率高,便于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0cm×14cm,蒂长5cm~8cm。结果本组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7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边缘表层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术后5例经3个月至4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弹性佳,外观较满意,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设计容易,操作简便,无需牺牲知名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可获得较长蒂部,旋转灵活,皮瓣成活率高,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腓肠(内侧)神经(即腓肠内侧神经及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用腓肠(内侧)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6例,皮瓣面积17cm~12cm×8cm~6cm,蒂长5cm~10cm;全部一期成活.随访6~12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有功能满意.结论腓肠(内侧)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血供可靠、手术简单易行、不损伤主干血管,由于较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的位置更高,因而蒂部更长、修复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改进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小腿下1/3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均应用吻合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改进法修复,切取皮瓣范围6cm×4cm~16cm×12cm。结果术后19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32个月,平均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感觉功能良好,结论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改进法是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2.
胡检  黄宇斌  黄志斌  柳晖  林加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50+52-50,52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月~2012年2月烧伤整形科收治的31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术,对手术技巧及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痊愈。连续跟踪随访2年,观察皮瓣弹性、血运、质地均表现良好。结论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修复方法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穿支供血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修复手掌背及其他较大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严重手掌或者手背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创面清创后以小腿中段腓动脉穿支为蒂、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心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总结穿支血管的切取、皮瓣与受区血管的吻合搭配等技巧。结果临床治疗16例患者,皮瓣面积最大14cm×8cm,均以2支穿支为供血血管,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心血管链及供血穿支解剖恒定,皮瓣质地薄软,血运丰富,供受区均不损伤主干血管,可作为修复较大面积的手掌背及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面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损伤26例,术中注意:①增加皮瓣的筋膜蒂的宽度,不小于4~5cm;②腓肠神经内、外侧的皮神经都保留在皮瓣内;③小隐静脉干包含在皮瓣内;④保证蒂部的宽松。结果 26例皮瓣中24例生长良好,2例皮瓣末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4年,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恢复满意。结论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靠,能满意地修复足跟、足底大部、足背、踝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取23例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对受试者采用拇指桡侧皮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并观察患者临床情况,最终得出相应临床研究结论。方法取皮瓣旋转点,即拇指桡侧间指关节以近的任意一点,轴心线为:掌指关节中点偏桡侧1.5cm与指间关节中点偏桡侧1.0cm之间的连线,然后沿该连线切开,使拇指桡侧皮神经切断分离,此时拇指保留1.5cm的筋膜蒂,明道旋转180°,转移至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处。结果拇指桡侧皮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被选23例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成活,经过5个月至2年的随访活动,皮瓣外形、皮瓣质地以及周围组织相似,供区无明显并发症,且治后功能良好。结论针对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症状,拇指桡侧皮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是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崇治疗。  相似文献   

1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后齐  李家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28-2329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17例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血管深筋膜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及胫前区骨)手术。结果17例中14例一期成活。2例皮瓣水肿,边缘部分坏死,经切开减压,换药后成活。1例因跟骨骨髓炎形成皮瓣边缘慢性窦道,6个月后,骨折愈合,再行扩创、解除内固定、搔刮、冲洗后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处和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7.
方镇  卓巍  李进悦  黄明 《淮海医药》2011,29(5):385-387
目的 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3年10月~2009年9月对12例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或跟腱外露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创面面积最大6 cm×8 cm,最小3 cm×4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9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有浅表感染,1例因骨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中小型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创面14例,创面面积为4.0 cm×6.5 cm~6.0 cm×8.5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7.0 cm~6.5 cm×9.5 cm。14例病人供区均给予直接皮内缝合。结果14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3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了所有病人,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颜色与周围肤色接近,无臃肿,皮瓣质地柔软,病人正常穿鞋,行走及步态正常,供区小腿仅残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中小型缺损创面,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