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祖国医学首先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相似文献   

2.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已病的防变,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较多,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和非药物疗法的悄然兴起,推拿按摩目前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防病保健  相似文献   

4.
一、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未病”,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防思想,它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5.
潘传芳 《肝博士》2013,(5):26-28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极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理论,《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相似文献   

10.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末全球医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共同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结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2.
中医怎样“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的预防思想早在2000年以前即已明确提出,如《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参照历代预防瘟疫的验方,结合多年来用于预防流感、流脑、麻疹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上呼吸道传染病的经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气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洽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不亦晚乎。”《淮南子》写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由此可见,古时我国人民就知道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医学只着重于治疗方面,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医学范畴,出现了预防医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医学进入了主动地、有计划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阶段,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医学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和人  相似文献   

16.
曲进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I0001-I0001
中医药学十分重视“治未病”,且把善于诊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论述采用汉语言特有的诗性化的隐喻能力生动地揭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从《内经》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中医药学创立了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关于“未病”的辨证论治和辨证养生理论及方法,而在这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中,内心的“恬淡虚无”以及保持内心“恬淡虚无”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中医药学看来,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向来重视以预防为主[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脑卒中病是急危重症,未病先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气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该论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意即高明的医生,在临床中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治疗疾病时要有预见,要重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微杜渐,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尽早控制疾病的发生及疾病的不良预后,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年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前言祖国医学中的预防思想起源很早,黄帝内经治“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已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以后的医家中,对于延长人类寿命,预防疾病的措施,一方面是研究防老的药物,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注意到平时的修养锻炼。很好的发掘总结和学习祖国医学中有关却病延年的宝库,对于增进人民健康,充实预防医学必有一定的贡献。此处仅将学习中医中的片断体会归纳出来,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