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及肿瘤所致的上颈椎不稳者在行枕颈融合术同时应用枕颈内固定系统行枕颈部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改善者占91%(21/23),术后9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棒钉断裂及脱钩现象,仅有1例术后3个月出现枕骨部螺钉松动。结论:在行枕颈融合时应用枕颈内固定具有可获得术后枕颈部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卧石膏床和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4例,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4例,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1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5-27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枕颈CD椎板钩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枕颈CD可提供有效的节段固定,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枕颈钉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的临床效果,介绍应用方法。方法:利用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行枕颈融合11例,其中寰枢椎脱位6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上中段颈椎椎管内肿瘤3例,枕颈部先天性畸形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个月~2年),所有患者植骨愈合牢固,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脱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利用枕颈板钉系统(occipitocervicalplate-screwssystems)行枕颈融合术固定坚强,临床效果理想,是枕颈融合可选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几种枕颈内固定技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几种枕颈内固定技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观察了16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寰枢椎陈旧性骨折脱位、枕骨髁骨折、寰椎骨折及类风湿性疾病所造成的枕颈接合部不稳的病例,在实施枕颈区减压和融合的同时分别应用四种枕颈内固定技术(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弓根螺钉系统、枕颈CD系统、Cervifix系统、Luque环)进行固定,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 术中2例在置入枕骨螺钉时出现脑脊液漏,但无明显颅脑症状,1例术后脊髓损伤加重,1例神经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11例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神经功能改善率达84.6%,术后9个月随访15例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结论 在行枕颈融合的同时辅以枕颈内固定有利于枕颈区稳定性重建、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提高融合率;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强的力学优势,是实施枕颈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枕颈腹侧病变行枕颈前、后方减压一期内固定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和完善枕颈腹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2年6月采用经枕颈后外侧入路,枕颈前、后方减压的同时应用AO重建钢板行枕颈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枕寰区畸形伴寰枢脱位14例及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脱位6例。结果:无手术后死亡和感染发生.19例术后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术后肢体运动障碍加重,术后2周开始恢复。平均随访6个月,内固定无松动,均获枕颈植骨融合。结论:枕颈腹侧病变经前、后方减压的同时应用重建钢板作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后枕颈部可获即刻稳定,有利于患者早期起床活动,并可促进枕颈部植骨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Ransford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固定作用。方法 9例陈旧性寰枢椎骨折接脱位,5例枕颈区畸形行后路枕颈减压,髂骨植骨,用自制Ransford环颅骨下和椎板下钢丝固定,术后X线片观察枕颈植骨融合。结果 13例随访6个月-4年,神经功能明显恢复,12例枕颈区骨性融合。结论 Ransford环在枕颈融合术中能提供较强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枕颈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及同种异体骨板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22例新鲜创伤和5例陈1日性创伤引起的枕颈不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内固定,同种异体骨板植骨融合,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内取得骨性融合。有脊髓压迫症状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全部病例未出现脑脊液漏及椎动脉损伤现象。亦无术后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病例。结论 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是枕颈融合内固定较好的方法;同种异体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和诱导成骨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枕颈部植骨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ervifix内同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方法6例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骨瓣翻转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Cervifix内崮定。结果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JOA17分法评定,优(改善率≥80%)2例,良(改善率50-79%)3例,无变化(改善率〈5%)1例。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植骨融合率,适用于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术后进行5-17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者7例,症状显著缓解,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者4例,优良率92%(11/12)。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100%。钢板和螺丝钉无松动和断裂现象。结论: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骨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36例,占90%。术后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植骨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