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把握师德建设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师德建设 ,在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整体目标中 ,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 ,加强师德建设 ,是高校贯彻“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思想、推进“以德治校”和“以德育人”的需要 ,事关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目标的实现。因此 ,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建设 ,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行动 ,并在实践中坚持“重在建设 ,以人为本”的方针 ,把握规律、循序渐进 ,抓住关键、推动全面 ,使师德建设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关键之一 :加强师德建设 ,必须夯实教育这个基础。加强师德建设 ,师…  相似文献   

2.
周德义 《教师》2020,(7):3-4
“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文章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价值取向上介绍了中国“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印度、欧洲古代文明史“分”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从而让读者明白走向世界的中国自身拥有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师德养成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湖南省会同县凭借“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从新进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日常师德的养成、探索诊断式师德教育模式入手,以达到全面提升师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4.
师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品格教育,其模式的要旨在于使教育对象形成某种价值诉求的共识,进而转化为普遍性的道德行动。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众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诉求表达,与师德教育模式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应然成为师德教育模式的“一般性价值共识”。而这种价值共识在师德教育模式层面生成的基本逻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思想为理论原点,积极借鉴西方品格教育的有益成果形成“合正当性”的品格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加强现行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及孔子思想,人们习惯用“仁”字统摄,具体到其教育思想,亦复如是。固然,若笼统论其教育思想(尤其涉及到的“师德”思想),用“仁”字概括未尝不可。然若仅仅停留在“仁”之层面,则势必因弥盖其生动鲜活的“德性生活”而遮其精义,亦与后世无补,故当深究细研。今笔者乃采用分解法,层层透析,去挖掘孔子教育生涯中所彰显的“师德”思想,以资于今。  相似文献   

7.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积累并形成了丰富的师德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其著作、论文、演讲和书信中,由师德内涵、师德养成和师德实践三部分构成.陶行知师德思想内涵是爱国情怀、乐业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创造、律己求真.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养成过程是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师德应当于自身修养中实践,于"教学做合一"中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实践.陶行知师德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强化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助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001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确定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础,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作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我将围绕“人·生活·生命·生成”来谈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的理解。人过去,我们一谈到“师德”建设,就与制定规章制度,倡导职业用语,设立违规高压线等挂起钩来,“师德”成了规范教师、约束教师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10.
在对无产阶级师德建设的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后认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教育阵地,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广大人民教师进行深刻的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整个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引领的作用。教师的道德境界具有高层次性,教师的道德意识具有自觉性,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典范性,教师的道德影响具有深广性。教师职业道德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具有教育作用、调节作用、导向作用、促进作用。“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同事、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主要的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上,胡瑗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以“明体达用”为最高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但他提出的“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的教育价值观、“明体达用”的教育发展观、着眼于培养人的“可行能力”的教育目的观、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育人观、立己治人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理想观等道德性命之学却为以后的教育伦理思想家提供了先驱性的思想资料。作为议经派的代表,胡瑗把北宋中期以来的教育伦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带来了当时教育伦理理念、方法和目的的大转变。他倡明“达用善”,创造性地改革旧的儒家理念善.形成了伦理史上卓有成就的教育伦理思想和经验,为宋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们今天让教育回归“用且善”的生活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前培养要开启和强化有关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师范生对专业伦理责任的认知,使其在日后的教育生活中坚守公正的教育立场,在法律和专业规范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善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职前教育要设置教师专业伦理课程,使其体现教师专业的特殊性与价值负载、做到与生活世界相关联,同时要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为师范生专业伦理素养的养成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是整体性发展。专业伦理混沌是教师发展的危机之一。好教师的伦理实现应当观照如下方面:专业伦理作为教师知识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专业自主决策是教师发展过程中伦理实践的基本特征;职场体验反思是教师专业伦理养成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伦理"关注是实现教师发展的条件所在;好的专业生活体现了教师伦理实践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胡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胡瑗厘清了治理国家与发展教育的复杂关系.首开“明体达用”先进教育观的先河.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提倡“因材施教”与”亲历游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了融洽的教学双边氛围。胡瑗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创新.只有在继承过去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未来,才能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前进;二是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以理性思考来决断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的科学态度;三是实干的实践精神。内化“明体达用”教育理念.就要找准与现实的结合点,创新内涵.抓好德育与教学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和。大学生活在育人功能方面主要有专业性、过渡性、包容性、渐进性和环境性等特点。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所受到的主要影响和熏陶有:思想得到了解放,心灵得到了释放;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人生体验和感悟更加丰富;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张扬;集体意识得到了提高,学会了宽容理解。强化大学生活的德育功能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育人的内涵建设和教育引导,要加强"自下而上"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要切实加强对教职工日常生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的实习故事"是根据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设计的一项综合性实践课业,是对中职德育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该项课业通过实习故事承载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中职生完成"我的实习故事"的课业任务,以其实习实践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真实事件为载体,通过自主实践和同伴故事实现自主教育和同伴教育,丰富和拓展德育课程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习观基于现在与未来、学校与社会、手段与目的等对立的二元认识论,窒息个体及其职业的生命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人性的觉醒则赋予学习是人之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属性,学习不仅丰富了人的生命内涵和人生意义,而且彰显着人类向善的美德。因此,教师作为学习者,既是教师之为人的生命写照,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特色所在,其学习者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诉求,也是教学相长的机理所在,更是教师职业伦理的美德。践行学习者专业化发展理念,教师学习的路径包括学习的时空内生于教育实践,学习的老师即"不教之师"--学生,学习的机理则是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近年来国际教师专业伦理研究重要文献的梳理,本文首先分析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渊源,进而分析教师在专业伦理实践中遭遇的几类困境:源于伦理价值间矛盾的伦理困境,教育活动中复杂的权力互动形成的伦理困境,以及学校内部的力量对比所推动的伦理困境.最后从规范伦理和德行伦理角度为教师走出伦理困境指出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