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草纲目>食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物众多 ,搜罗广博 ;辨证施膳 ,治病强身 ;药粥药酒并重 ,食养尽之三个方面研讨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食疗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草纲目》治疗石淋方药浅析陈桂苍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363500石淋是以突发腰腹部阵发性绞痛,小便频数刺痛、短赤、血尿或排出砂石的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称尿石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采辑的治法方药,药专效捷,颇有特色。兹述要浅析如下。1药众物多搜罗广博...  相似文献   

3.
《本草图谱》是一部由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本草学家岩崎灌园撰绘的图谱类本草著作,主要选取《本草纲目》所栽植物类药物增补修订编成,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但过去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该书收药2239种,种类广博,其中的植物类药数超过《本草纲目》所载。该书的作者实地考察日本本土生长的药物资源,将2000多种植物栽培于药园,随时观察写生,同时参阅中日及西洋的众多文献编撰文字说明。全书对药物的绘制细致精巧,形态色彩逼真,兼具写实性、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是对《本草纲目》药图的有益补充,其学术价值及借鉴意义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麻黄是我国特产而闻名于世的一种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止咳逆上气”下此以往,麻黄止咳平喘的功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直至今日,麻黄仍是一味最常用的止咳平喘药,在咳喘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医家对麻黄的适应证、配伍、用量、禁忌症及煎服等方面的认识也日趋完善。本文就近年来麻黄在咳喘病中的临床应用的一些经验报导加以归纳,编次成文,以供同道临床中参考。 1 临床适应证方面。传统中医认为:“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本草纲目》),也如汪昂所说:“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喘十法:散饮降逆散寒宣肺、降逆化痰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滋阴润肺;宣壅导滞,利窍涤痰;清热泄肺;排脓解毒;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解表化饮;峻下逐饮等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中风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树状图展示结果。结果共纳入36位名医治疗中风的处方112首,涉及药物204味,用药频次1169次,其中高频药物(10次)有白芍、牛膝、当归、法半夏、茯苓等。高频药物类别有补虚药(22.58%)、平肝息风药(12.31%)、活血化瘀药(11.89%)、清热药(11.46%)及化痰止咳平喘药(8.72%)等。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聚为6类。结论《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以补虚药为主,配以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等治疗中风,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10-911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具体有药物煎水外洗、制膏外涂、鲜药捣烂外敷、油剂调涂、或研末调涂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前药物外治湿疹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92-693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具体有药物煎水外洗、制膏外涂、鲜药捣烂外敷、油剂调涂、或研末调涂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以前药物外治湿疹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本草纲目》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时期治疗消渴用药的特点及药物的演变规律。方法:手工检索《本草纲目》和201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证的所有药物,并借助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其所属种类、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疗消渴的药物仍收载于现代药典中的仅占13%左右;②药典中记载治疗消渴的药物性味归经仍以寒性、甘味、肺经为主;③治疗消渴的中药由谷菜果木类逐渐转变为草部类。结论:明代以前对于消渴的用药与现代用药有显著差异,其中未被药典收录的治疗消渴病中药有必要在今后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0.
试论《本草纲目》中美容方药应用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举分析了《本草纲目》中的中医美容理论和养颜润肤乌发治面疾的方药。认为《本草纲目》有如下特点 :《本草纲目》根据皮肤生理特点和美容药物作用机理 ,采用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和外治皮肤病的手法 ,从而达到内外共治之目的 ;根据中药性能和药物作用特色 ,以药物的性味、归经、色泽、升降浮沉来医治皮肤病或调节皮肤功能 ;《本草纲目》中中药剂型约有 40余种 ,其中用于美容的剂型就达 2 0余种 ,既有丸、散、膏、酒、粥等内服剂型 ,又有涂剂、粉剂、漱剂、液浸剂、露剂、染剂等外用剂型 ,并附大量的美容秘方、验方 ;食物美容是中医传统美容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草纲目》在详细介绍各种食物的功能之外 ,还附有民间常用的各种美容食品、药膳或验方 ,这些简单易行的验方涉及到面容、头发、鼻、口、耳、皮肤、手足、身体等各个方面 ,可用于日常皮肤抗衰老、美容保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中华海洋本草》所收品种为基本依据,对历代本草与《本草纲目》所收载的海洋中药品种数的变化、《本草纲目》新增品种及其生境分布、性味功效分类等多个层面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本草纲目》中海洋中药分类,五味、四性及功效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草纲目》收载的海洋中药为190种,与明以前本草相比,新增海洋物种药12种;《本草纲目》海洋中药的药味以甘味(29.47%)和咸味(16.84%)为主;其药性以平性居多(30.53%),其次为寒性(23.16%)和温性(10.00%);其功效以补益类(22.11%)和清热类(20.53%)为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8.95%)和利水渗湿药(6.32%)。  相似文献   

12.
<正> 《本草纲目》的药物气味,是用以“明性”的内容,李时珍在序例中说,气即是性,指寒、热、温、凉四性;味即是药物的味道,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作为药物性能的主要指标,李时珍对药物气味是非常重视的,在《本草纲目》中设“气味”专目加以论述,在“集解”“发明”等栏目中亦粹论迭出。本文对书中广博的气味内容作概要探析,供同道参考。 1 《本草纲目》气味考察  相似文献   

13.
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所著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十六世纪前我国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在《本草纲目》附方中,论述痹证疗法的内容非常丰富。为探讨李氏对痹证治疗的特点,现拟对《本草纲目》中的135条附方进行分析如下。一、用药广泛,处方精练在《本草纲目》135首治痹方剂中,共用到176种药物,其中植物药135种、动物药  相似文献   

14.
壮药土垅大白蚁菌圃系昆虫纲等翅目白蚁科动物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 ( Slivestri )的菌圃,亦称白蚁巢、白蚁窝。本品分布于广西巴马、南宁、大新、武鸣、扶绥、百色、龙州等地。有关白蚁巢的药用,《本草纲目》有蚁蛭土“主治狐刺疮,…死胎在腹,及胞衣不下……”,白蚁泥“主治恶疮肿毒……”的记载。广西壮族民间认为本品补肺温肾可治“本虚”,止咳平喘可祛“标实”,对虚咳、虚喘是一味标本兼治的药物。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具有镇咳、祛痰、平喘及抗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5-1156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汗斑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汗斑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主要方法有煎水外洗、浴擦;或研末,以布包药摩擦,或茄蒂蘸擦,或醋调外涂;或取姜片擦热,辅助暖卧取汗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汗瘫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前药物外治汗斑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草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草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药食记载、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草部共记载了151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草部药物总数的33.78%;《本草纲目》草部有126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相同的药用植物共41个,不同的共40个;《本草纲目》记载了非常丰富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根及根状茎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五大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以及个人体质、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内容。结论:《本草纲目》草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以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相似文献   

17.
《本草纲目》治疗消渴病药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复习了《本草纲目》治疗消渴常用的 14 0余种药物 ,并分析了该书治疗消渴的学术特点 ,认为《本草纲目》用药具有药食同源、注重饮食治疗 ,甘寒清热、注重顾护脾胃 ,益气养阴、善用血肉有情 ,气血并重、用药多取苦寒 ,以毒攻毒、善用金石之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草纲目》为明代医家李时珍所编撰,该书规模宏大,内容广博,本草众多,共计52卷约190多万字,是我国医药史上最伟大的本草学著作,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自古医食同源,《本草纲目》中有关食物本草的内容甚为丰富,本文试就这部分内容进行探讨,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证《本草纲目》的载药数。方法 :以 1998年10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注本为版本 ,对全书重复 3次进行载药数统计。结果 :认为其实际载药数为 3373种。结论 :《本草纲目》记载的物品并不全是药物 ,统计《本草纲目》载药数应尊重李时珍原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木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木部中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食用部位、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记载,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木部共记载了43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木部药物总数的27.92%。其中,有35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同的药用植物共9个品种,药食部位不同的药用植物共14个品种;《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嫩芽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皮类6种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适宜人群、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服食禁忌。结论:《本草纲目》木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