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研究盐酸二氧丙嗪(DP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PZ对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的主要原因为静态猝灭.DPZ与BSA以1∶1的摩尔比结合,结合常数Ka分别为:3.664×103(289K)、3.439×103(296 K)、3.257×103(303 K)、2.979×103(310 K).由热力学方程求得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DPZ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根据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结合距离r=3.161 nm,同步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的结果表明DPZ对B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圆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辛伐他汀(Si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Sim对BSA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Sim与BSA结合部位与色氨酸残基的距离r=1.8nm.利用标记药物进行了结合位点的定位,确定了Sim结合位置是BSA的siteⅠ.由圆二、红外及三维光谱可知,Sim对BSA二级结构的改变主要在β-折叠区,在与Sim结合反应过程中,BSA的微环境与构象都发生了变化;同步荧光表明,Sim与BSA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色氨酸(Trp)残基周围.  相似文献   

3.
分别研究了21℃和29℃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特征.求出这两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推断出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是以动态猝灭为主的猝灭过程.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磺胺噻唑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163 nm,并求得21℃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335×105L.mol-1和1.217.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证实了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磺胺噻唑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考察了Ca2 、Mg2 、Zn2 或Cu2 对磺胺噻唑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农药利谷隆、非草隆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两种农药与BSA结合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利谷隆和非草隆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利谷隆、非草隆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由于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并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探讨了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奇霉素明显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桑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生理条件下桑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性,确定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桑色素对B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下桑色素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96×104,9.398×103,2.196×103L.mol-1。根据热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真空液相层析从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中分离制备了橙黄决明素,以UPLC-QTOF-MS和C13-NMR、H1-NMR鉴定了其化学结构。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橙黄决明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在25、37、47℃3种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常数KSV变化不明显,猝灭速率Kq为1.412×1013 L/(mol.s),说明橙黄决明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紫外光谱变化进一步确认了其属于静态猝灭。热力学计算表明,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为1,与BSA之间的结合主要是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的自发过程。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酪氨酸的疏水性结合可能引起了蛋白质构象的变化,但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大小并未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人体血液pH条件(pH 7.4,离子强度0.1mol/L),通过荧光猝灭、位点竞争、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柯里拉京(Cor)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A的荧光能被Cor静态猝灭,两者间结合常数为2.79×103(298K)、2.22×104(304K)和8.41×104L/mol(310K).根据Van't Hoff方程结果显示,Cor与HSA间的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其作用过程为自发、吸热.基于F?rster能量转移,得知Cor与HSA间结合距离为9.33 nm.位点竞争实验指出,Cor优先结合HSA的位点Ⅲ.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与Cor作用对HSA构象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磺胺二甲氧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pH=7.4)磺胺二甲氧嘧啶(SD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表明,磺胺二甲氧嘧啶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属于形成了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其猝灭速率常数为7.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为1.04×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3.并考察了金属离子Fe3 、Mn2 、Ca2 、Zn2 、Cu2 存在下,对磺胺二甲氧嘧啶与BSA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荧光法研究3种黄酮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3种黄酮化合物白杨素、芹菜素和桑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3种黄酮化合物均能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芹菜素)〉K(白杨素)〉K(桑色素),结合位点数近似等于1,白杨素与BSA之间以疏水作用为主,而芹菜素、桑色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黄酮分子结构中羟基位置及个数影响其与BSA间的结合作用,C4'-OH对结合有促进作用,而C3-OH的取代则导致作用力减弱。由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3种黄酮化合物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2.44 nm(白杨素)、3.34 nm(芹菜素)和3.31 nm(桑色素)。  相似文献   

12.
丹酚酸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条件下,pH 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丹酚酸A(Sal 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丹酚酸A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处理数据,推断其猝灭机理为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了25、30、35℃下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9×105、1.19×105、8.24×104 L/mol。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出ΔH=-56.55kJ/mol,根据所得热力学参数推断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与范德华力。在25℃时,计算获得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为1.158。  相似文献   

13.
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农药氰草津(CY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结合作用的荧光行为。试验发现,氰草津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此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推断出氰草津与BSA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