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索VB12缺乏儿童口服补充VB12的效果。【方法】于2005年3~7月随机对重庆市南岸区四所幼儿园351名2~7岁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及血常规筛查,根据纳入标准对其中177名进行血清VB12测定。血清VB12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VB12<300 ng/L的儿童17名予以VB12100μg/d补充4周,一个月后复查血常规、血清VB12。【结果】①2~7岁儿童血清VB12平均水平为552 ng/L,缺乏(血清VB12<200 ng/L)检出率为4.5%(8/177),边缘性缺乏(血清VB12200~300 ng/L)检出率为10.7%(19/177)。②干预后17名儿童血清VB12水平均升高,干预前血清VB12平均水平为192 ng/L,干预后达272 ng/L,平均升高了80.5 ng/L(t=5.713,P<0.01)。干预前血Hb平均水平为118.8 g/L,干预后为121.3 g/L,前后变化2.5 g/L(t=2.042,P>0.05)。【结论】口服补充VB12制剂能改善儿童VB12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1岁~12岁儿童VitB_(12)水平及不同民族儿童间VitB_(12)水平的差异,为儿童VitB_(12)缺乏的预防和营养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4月-12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7名1岁~12岁儿童外周静脉血,按年龄和民族分组,经Beckman-coulter ACCESS 2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VitB_(12)水平。结果 207名儿童血清VitB_(12)平均水平为593 pg/ml,VitB_(12)缺乏检出率为1.9%,边缘性缺乏检出率为4.3%;3岁、3岁~6岁、7岁~12岁各年龄组血清VitB_(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VitB_(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儿童VitB_(12)总体水平中哈萨克族儿童高于其他民族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1岁~12岁儿童VitB_(12)水平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各民族儿童应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降低儿童VitB_(12)缺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农村学童膳食铁摄入现状及其对贫血状况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汉川市两所农村中心小学4~6年级的515名儿童进行膳食调查和贫血筛查。结果:受检儿童膳食铁总摄入量充足,但膳食铁来源中血红素铁所占比例较低仅为6.77%,其中8~9岁儿童摄入量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儿童贫血检出率为22.33%,89.57%为边缘性贫血,未检出中、重度贫血,其中12~13岁儿童的检出率最高达47.12%,其次为8~9岁儿童。观察到不同贫血程度间的铁摄入量及其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红蛋白浓度与铁摄入量、血红素铁占铁总摄入量比例呈正相关,与非血红素铁占铁总摄入量比例呈负相关。结论:汉川地区农村学童膳食铁摄入不合理,且贫血率依然较高,以边缘性贫血为主。膳食铁摄入对贫血程度的分布及血红蛋白的浓度均有影响,应予以特别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贫血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汉川市农村学龄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汉川市两所农村中心小学4~6年级的515名儿童进行贫血筛查和膳食调查,并对其家庭背景和看护人对贫血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贫血检出率为22.33%,其中89.57%为边缘性贫血,未检出中重度贫血;男女儿童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13岁儿童组检出率最高,达47.12%。与正常组儿童相比,贫血组儿童的膳食铁总摄入、血红素铁摄入量及其占铁总摄入的比例均不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总收入水平、看护人年龄及其对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均对儿童血红蛋白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地区农村学龄儿童的贫血率依然较高,以边缘性贫血为主,近青春期儿童为高发人群,且儿童血红蛋白浓度与膳食铁营养摄入、家庭经济水平、看护人年龄及其对贫血的认知情况均密切相关,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贫血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5.
北京山区学龄儿童机体锌状况及血清锌水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调查北京郊县山区学龄儿童膳食锌摄入量、血清锌水平及锌缺乏检出率 ,为锌缺乏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对北京房山山区 7~ 14岁儿童 10 18名进行膳食调查、饮用水中锌含量检测 ,并随机抽取其中 372名儿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锌含量 ,依现行标准对血清锌水平进行分析 ,计算锌缺乏检出率。 【结果】 受检儿童居住地区饮用水锌含量为 8.87μg/L ;膳食锌摄入量平均为 ( 8.0 5± 4.0 0 )mg/人 .d ,占RDA的 6 5 .2 %,其中以 12~ 14岁年龄组最低占RDA的 5 1.9%;血清锌平均含量为 ( 12 .2 8± 2 .0 6 ) μmol/L ;锌缺乏检出率为 2 6 .3%,以 12~ 14岁组检出率最高为 35 .3%,相当于 7~ 9岁组的 2倍。 【结论】 该人群膳食锌摄入不足 ,锌缺乏检出率为 2 6 .3%,以 12~ 14岁组锌缺乏较严重 ,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予以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幼儿园儿童的营养状况,为营养监测和改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整群抽取平顶山煤业集团幼儿园儿童670人,采用5 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营养膳食调查,并从中抽取205人进行体格检查、营养指标测定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Ca,Fe,Zn含量.结果幼儿园儿童能量、Fe、硫胺素、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摄入量(RNI),而蛋白质、Ca、视黄醇当量和核黄素摄入量低于RNI标准,尤其是Ca摄入量偏低,仅达RNI的33.8%;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中,脂肪达31.60%,蛋白质为10.18%,膳食中蛋白质来源以谷类为主,占总摄入量的 51.91%,来自动物和豆类的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摄入量的 43.71%(达50%以上为好);脂肪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血清Ca缺乏检出率为 83.90%,核黄素和维生素C缺乏或不足分别为24.39%和5.85%.结论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品、豆制品、乳及乳制品、有色蔬菜及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NUTRIOSE~水溶性膳食纤维对中国成年男性超重者的体重、体成分、能量摄入量和饥饿感的影响。方法在双盲条件下,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摄入含17 g NUTRIOSE~水溶性膳食纤维(实验组,n=60)和含17 g麦芽糊精(对照组,n=60)的果汁250 ml,每天2次,为期12周。在试验的第0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测量受试者的体重和体成分,每3天评估1次受试者的日均能量摄入量和饥饿感。结果 12周后,实验组受试者平均体重较对照组轻1.5 kg(P<0.001),体质指数平均减少0.5 kg/m2(P<0.001),身体脂肪率平均降低了0.3%(P<0.001)。且在试验开始的第3天,NUTRIOSE~水溶性膳食纤维组的日均能量摄入量就低于对照组(12周平均日能量摄入量,实验组较对照组低3 079 kJ/天,P<0.001)。试验过程中,实验组受试者的饥饿感比对照组受试者的饥饿感小(P<0.001)。结论 NUTRIOSE~膳食纤维补充剂有助于男性超重者改善体成分,降低体重和日均能量摄入量,减少饥饿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认知行为发育的相关性,为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深圳市福田区1 072例3~7岁儿童,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情况。比较3组学龄前儿童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行为因子得分。结果 1 072例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为(27.95±7.67) ng/ml,其中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14.83%、51.40%、33.77%。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0.22±7.70) ng/ml、(26.61±6.96) ng/ml、(25.49±7.12) ng/ml、(24.36±6.4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5.96%(19例)、11.76%(14例)、13.45%(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4~5岁男童攻击因子得分、4~5岁女童肥胖因子得分、6岁女童体诉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行为发育有不良影响,应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适当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重庆市某郊区8个幼儿园3~6岁878名儿童进行现况调查,包括身体测量指标检查、生化指标检查(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清视黄醇)及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儿童血清视黄醇(VA)平均值(1.064±0.272)μmol/L,VA缺乏(VA浓度<0.7μmol/L)的检出率为22.41%(234/878),亚临床缺乏(0.7μmol/L相似文献   

10.
上海儿童青少年铁缺乏及贫血与有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贫血患病率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市区和郊区6~17岁中小学生948名进行健康问卷调查和贫血筛检;依据WHO标准按病例(贫血)与对照(非贫血)1∶1配对各118例,测定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T)、运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receptor,TfR)、血清铁(serun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运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saturation,TS)、VB12、叶酸、血铜、血铅、肠道寄生虫感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膳食备份铁含量。结果:受试者贫血患病率为19.9%,大多数为轻度贫血。贫血组体内铁营养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铅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血清VB12、叶酸、铜以及肠道寄生虫感染与贫血的关系。膳食调查显示受试者总铁摄入量超过DRI,但是膳食备份测定铁的实际含量为膳食调查方法的71%~85%,病例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贫血患病率为19.9%,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实测膳食铁和调查血红素铁的摄入量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贫血组血铅高于对照组,铅超载与贫血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Although vitamin A deficiency, iron deficiency, and inflammation may contribute to anemia,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anemia has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vitamin A and iron deficiencies and inflammation to anemia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SUBJECTS AND METHODS: A community-based survey, 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Vitamin A Deficiency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919 preschool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of vitamin A and iron status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lpha1-acid glycoprotein, and interleukin-10, to anemia were studied in a subsample of 367 children. RESULTS: Among the 367 children,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was 42.5%. The prevalence of severe vitamin A deficiency (serum vitamin A < 0.35 micromol/l) and iron deficiency (serum ferritin < 12 microg/dl) were 10.9 and 51.7%, respectively. The respective preval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hemoglobin < 110 g/l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with inflammation (anemia with TNF-alpha > 2 pg/ml and/or AGP > 1000 mg/l), and severe vitamin A deficiency combined with anemia was 26.7, 35.6, and 7.6%. In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hat adjusted for age, sex, and inflammation, both iron deficiency (odds ratio (OR) 1.7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8-2.83, P = 0.023) and severe vitamin A deficiency (OR 4.85, 95% CI 2.14-10.9, P < 0.0001)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emia. CONCLUSIONS: Both iron and vitamin A deficiencie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nemia, but inflammation was not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anemia among these preschoo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城、郊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情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后效果。方法 于 1997年 9~ 12月在北京、武汉、哈尔滨、上海、成都、兰州和长春 7个城市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3~ 4岁年龄组儿童 2 180人进行调查。结果  1993~ 1994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率城区为 91.10 % ,明显高于郊区的 84.71%。HBsAg阳性率降至1.5 6% ,抗 -HBs阳性率平均为 70 .5 0 %。城区儿童HBsAg阳性率0 .2 8% ,郊区儿童HBsAg阳性率为2 .17% ,说明免疫儿童中HBsAg阳性者的主要来源在郊区。 结论 上述表明 ,我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显著 ,但在郊区 ,疫苗免疫效果还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刘永芳  陈立  龚敏  江伟  刘友学  瞿平  陈洁  李延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1-1384,1388
目的了解重庆近郊学龄前儿童的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为进一步在该地区实施营养素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重庆市巴南鱼洞镇7所规模﹥200名的幼儿园中随机选取3所中的所有3~6岁符合纳入标准的350名学龄前儿童;对纳入儿童的体格生长以及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 34.26%学龄前儿童很少喝奶及奶制品(﹤2d/周),72.00%基本不吃内脏。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及超重或肥胖的儿童比例分别为3.14%,5.71%,6.86%和5.85%。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为(117.33±9.77)g/L,贫血发生率为25.14%。维生素A浓度为(1.23±0.25)μmol/L,维生素A缺乏及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分别为1.14%和22.32%;儿童血清锌浓度为(12.22±7.00)g/L,儿童锌不足(血清Zn﹤10.7μmol/L)发生率为25.14%。维生素A水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0.12,P=0.02),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贫血发生率是维生素A水平正常儿童的2.32倍。结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典型的维生素A缺乏及中、重度贫血已不多见,但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仍较高,儿童体格生长仍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我国五个不同饮食习惯的地区调查1458名学龄前儿童的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发现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SF水平的年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出生一年左右SF水平基本是最低的,随着年龄的增加,SF的水平也随之增加并逐步达较稳定的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之间SF水平差别是明显的,以食海鱼为主的地区SF水平最高。五个地区约50.1%的学龄前儿童的SF水平低于20.0ng/ml的标准,说明这些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情况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地区维生素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家幼儿园共351名3~6岁学龄前儿童(男:185名,女:166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并通过标准问卷获得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结果 受试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的平均水平为(28.14±6.70) ng/ml。维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为35例(10.0%),维生素D适宜水平(20~100 ng/ml)为316例(9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制剂补充频率低及大年龄组(≥6岁)是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年龄和维生素D制剂补充与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相关,大年龄组(≥6岁)儿童维生素D制剂补充率相对较低。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结合个体情况提高维生素D的补充率,同时增加儿童户外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地区维生素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家幼儿园共351名3~6岁学龄前儿童(男:185名,女:166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并通过标准问卷获得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结果 受试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的平均水平为(28.14±6.70) ng/ml。维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为35例(10.0%),维生素D适宜水平(20~100 ng/ml)为316例(9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制剂补充频率低及大年龄组(≥6岁)是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年龄和维生素D制剂补充与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相关,大年龄组(≥6岁)儿童维生素D制剂补充率相对较低。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结合个体情况提高维生素D的补充率,同时增加儿童户外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相同年龄段(6~7岁)学龄前儿童280名,男、女各半,分为锌组(Zn组)、锌加复合微量营养素组(ZnM组)和单纯补充微量营养素组(M组),每组80人,另外40名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营养干预实验,实验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80%处于边缘性锌缺乏状态,一半以上儿童血铅超过0.483μmol/L的安全标准,经过10周营养干预后,发现每日补充16mg锌的同时再添加多种复合微量营养素能有效增加儿童血锌含量、降低血铅水平,同时明显增强儿童的认知功能,而单纯补锌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儿童认知功能的改善可能与体内良好的锌营养状况、铅负荷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刘霞  朱兰兰  邓宇  肖湘  刘永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38-16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其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规律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1 877名和重庆市3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707名,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自行设计问卷并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39.9±9.1) ng/mL,VDD检出率为14.59%。不同年龄段、就诊时间、就诊季节、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VDD检出率(0~3,4~6,7~12岁分别为14.73%,22.19%,10.47%;疫情前、疫情后分别为11.18%,17.08%;就诊季节春、夏、秋、冬分别为12.97%,10.65%,14.86%,21.33%;体型消瘦或正常、超重或肥胖分别为12.34%,26.13%;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不足分别为11.84%,16.27%;补充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分别为11.71%,1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7,17.59,30.98,53.74,9.60,6.17,P值均<0.05)。体型消瘦或正常、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和规律补充维生素D与儿童VDD均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0.68(0.55~0.84),0.57(0.25~0.77),0.62(0.44~0.85),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VDD检出率高,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可能改善维生素D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19.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