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许广良 《科技信息》2008,(30):36-36
行人事故(Pedestrian RTAs)在许多发展中国是很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各种有效宽度下的城市道路人行道的使用率与交通道路特征包括自行车流量、行人流量、机动车流量和车速之间的关系,以及不使用人行道的行人的性别年龄特征,为城市道路提供合理的行人通道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研究表明:有效宽度在1.8m以下的人行道会妨碍人们的正常使用,有效宽度小于1m的人行道大多数行人不会使用。机动车流量和车速对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行人流量和人行道利用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基于排队论的建筑复合型通道服务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型通道是大型公共建筑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定量描述复合型通道行人交通流的特性,达到解决公共建筑行人交通问题的目的,将建筑中复合型通道空间中的等待服务队列描述为排队系统.分析不同参数影响下的行人流特性,构建单位宽度行人流率计算模型,引入行人服务水平概念.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嘉庚体育馆站和某大学食堂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复合型通道空间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满足行人步行交通的需要,对城市道路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合肥市城市人行道的现状与发展,从空间利用、附属设施、与非机动车道的分离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期望为城市道路人行道及附属设施相关规范的制定和人行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行人过街闯红灯行为受道路、交通及行人自身等因素影响,为深入挖掘行人过街闯红灯行为规律,随机调查了1 157名过街行人,包含当时的道路、车流状况,如人行道长度、行人相位信号时长、行人穿越车流时的车头时距等。个体行人过街闯红灯行为与群体行人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显著性检验,判定个体行人闯红灯的显著影响因素为车流的车头时距与行人等待时间,群体行人闯红灯的显著影响因素为行人数量与行人群中最长行人等待时间。根据所得显著影响因素,建立了个体行人与群体行人闯灯率的Logit模型,结果显示:等待时间对个体行人与群体行人闯灯率的影响并无差异,当等待时间达到46 s时,个体行人与群体行人闯灯率曲线均达到拐点,此时行人违章率增加最快;当群体行人数量达到4人时,最容易激发行人群的集体闯灯行为。结论为交叉口信号配时及行人违法闯红灯的管理提供的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路信号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客观评价公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基本概念.分析了影响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的因素,给出了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案.分别建立了基于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的安全服务水平主模型和基于交叉口几何特征、交通标志等次要影响因素修正模型,并由此得到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总模型.根据多个信号交叉口的数据,把安全服务水平分为A~F等级,并验证了安全服务水平模型的合理性.应用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评价实际交叉口的安全状况,得到交叉口危险度为11.7,安全服务水平为B级.评价结果表明该安全服务水平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价信号交叉口的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6.
行人换乘通道、换乘站厅常常出现不同方向人流交织,由于行人之间的交织行为会产生稳定的交织区,交织区对于步行设施的正常运行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通行能力、舒适度和安全性降低.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建立简化交织区负效应模型,提出行人交织区运行状态变化的负效应阈值,将行人交织区划分为舒适、一般舒适和拥挤三级运行状态,结合HCM2010人行步道服务水平分级,定量分析行人交织区运行状态为一般舒适或拥挤、处于HCM2010E级服务水平时,不同隔离栏杆设置形式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交织区运行状态调节流程,为步行设施交织区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行人在交通场景对车辆驾驶造成的影响和辅助驾驶需要对行人进行避险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车载单目摄像机的行人危险度评估方法.基于中国城市的特色环境,将行车环境划分为三类:普通道路、人行横道和有辅警道路,对每类场景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检测视频中道路上的行人、辅警、信号灯和人行道等信息;检测行人关键点并使用多目标跟踪方法,生成骨架姿态时间序列,通过LSTM(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分析姿态序列获得行人行为和趋势;最后综合视频信息、行人信息和场景信息,构建行人危险评估模型,实现行人危险度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估行人危险度,辅助驾驶员安全行车,场景分类使危险模型评估结果更符合行人实际危险度.  相似文献   

8.
行人过街设施选择偏好的非集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水平和过街设施的使用效率,研究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行为.对中关村大街选择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的402个行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行人特性、设施特性及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特性;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行人选择过街设施的因素,并建立了反映选择偏好的二元Logit模型.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对行人选择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0.29%和85.66%.  相似文献   

9.
行人步行设施紧急疏散出口设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人疏散过程和紧急疏散出口通过能力的角度,分析行人步行设施紧急疏散出口设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紧急疏散出口设置方法.研究发现,在总宽度一定的情况下,紧急疏散出口的个数越多,其相应的总通过能力越低.基于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的数量、初始位置,紧急疏散出口的行人通过能力,多紧急疏散出口的行人选择策略,以及紧急疏散出口的设置指标,构建了行人步行设施紧急疏散出口设置的优化模型;并提出其简化的求解算法,实现紧急疏散出口个数、位置和宽度的优化设置.结合算例,从紧急疏散出口布局优化的角度,提出北京市西直门换乘枢纽紧急疏散出口布局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行人膝关节损伤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某量产车型建立汽车模型,采用具有较好生物逼真度的多刚体行人模型,建立了汽车与行人碰撞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改变汽车保险杠、发动机罩等前部结构参数,研究了其对行人膝关节损伤参数的影响,分析了行人腿部与不同前部结构参数的汽车相碰撞的受力特点.提出了适当降低保险杠及发动机罩前端的高度、使汽车前部结构接近流线型、加宽保险杠前端面上下之间的作用宽度等改进汽车前部结构特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机动车交错行驶、蛇形运动特点,为更加合理计算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消耗的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方法。通过武汉市7条非机动车道的饱和时段交通流观测数据,采用本文方法计算了该7条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利用数据拟合与方差分析得到了不同隔离方式及宽度下非机动车车速及电动自行车比例对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特性。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随非机动车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一电动自行车比例下,不同隔离方式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对通行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同一非机动车道宽度下,绿化带隔离会比隔离栏隔离具有更高的通行能力;同一隔离方式下,非机动车道的宽度越大,单位宽度的通行能力值越小。同一非机动车道路段,电动自行车比例越大,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越大;纯电动自行车比纯人力自行车的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约降低了2.15m2.s/辆,电动自行车的运行效率高于人力自行车,对通行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基于时空消耗的混合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计算分析,能克服忽略非机动车行驶特性及多因素简化对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的弊端,计算原理清晰,便于路上试验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公交站点区域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行为,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首先,考虑激进型行人和混合非机动车流,通过行人穿越决策规则和非机动车避让规则耦合行人运动模型和非机动车运动模型,采用双向行人Blue模型模拟进出站行人的运动行为,采用改进的NaSch模型模拟非机动车的运动行为,建立公交站点区域行人与非机动车交互模型。然后,在北京市西单商场公交站B站台开展观测实验,微观层面展现行人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在不同流量构成下二者冲突演化规律以及进出站行人到达率、非机动车到达率对延误和冲突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车堵塞多发生在非机动车与行人刚开始的交互处,并向来车方向延伸。与进出站行人到达率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受非机动车到达率影响更显著;在进出站行人比例为0.5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达到峰值;进站行人比例为1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比出站行人比例为1时延误小;在行人到达率一定时,冲突数随着非机动车达到率的增大而增加,当行人到达率较小时,冲突数呈缓慢地增长趋势,随着行人到达率的增大,冲突数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行人机动车冲突模型及其行人过街风险控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对上海市61个时段的5个路段无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处人车冲突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以车流量、路段平均车速和行人流量为变量指标,建立非高峰小时(饱和流率小于0.7)的行人车辆冲突次数预测模型及严重冲突次数预测模型,经F检验和T检验,模型整体及参数的置信水平均大于95%.通过χ2检验,证明人车冲突服从负二项分布,从而建立人车冲突概率模型.分别计量我国发达地区行人机动车冲突风险控制效益及冲突控制成本,通过风险经济评价提出人车冲突控制的决策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城市有硬隔离非机动车道路的服务水平,本研究以桂林、柳州和南宁三个城市10条道路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将非机动车道路内的超车事件数和骑行者主观感受打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运用K-means聚类方法构建混行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超车事件数与单位小时流量、路段宽度呈线性回归关系;本文构建的混行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可划分为五个等级。通过实测路段验证,评价结果与对应的非机动车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混行非机动车道路运行状态判别以及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市吉林大街2个路段过街行人为对象,以车辆间隙、相邻车道拥挤度为变量,通过视频观测获取行人过街决策行为数据,利用Binary Logit模型建模.结果发现: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89%,可应用于无信号交叉口或者无信号路段行人和车辆交互微观仿真模型中.  相似文献   

16.
超车事件数作为衡量非机动车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计算非机动车换算系数的依据,可通过微观仿真获取多样化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现有非机动车社会力模型仅考虑超车车辆的交通行为,未关注被超车辆受超车行为的影响,本文以临贴超车为研究对象,考虑超车干扰对被超车辆横向偏移距离的影响改进车辆间排斥力,考虑车头间距对期望速度的影响改进驱动力,再现被超车辆在临贴超车过程中的横向偏移、纵向减速避让行为,通过速度-密度基本图及超越行为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应用该模型仿真获得电动自行车混入比例低于25%时的超车事件数,建立非机动车超车事件数模型并计算相应非机动车换算系数值为0.92。  相似文献   

17.
人车冲突是影响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选取典型信号交叉口,分析了过街行人堆积与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行为。对北京市闹市口大街和宣武门西大街的交叉口高峰时段进行了全程录像,提取了行人等待和右转车辆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了影响机动车右转的相关因素,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解释了各影响因素与机动车延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街行人堆积的数量对右转机动车延误的影响最大,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在今后的交通管理控制中,减少或避免人车冲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医院门诊大厅建筑面积大、服务功能多,导致多向行人冲突频繁发生,影响行人服务感受,在大厅的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行人的多向冲突特性.实地调研发现,医院门诊大厅行人聚集区域的共同避让行为主要受行人通视、两共同避让行人间步行方向夹角及二者间距影响.基于社会力模型原理,结合共同避让行为影响因素,引入共同避让时行人间吸引力,建立门诊大厅多向行人共同避让行为仿真模型.以某中医院门诊大厅为例,通过共同避让行为特征和行人流参数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真实性,据此研究不同门诊大厅空间布局对行人走行质量的影响,得到现状服务人流量及门诊大厅面积下,门诊大厅行人聚集区域长宽比以1∶0.1 ~1∶0.6为宜的结论.该模型可对医院门诊大厅等行人多向冲突频繁空间进行定量分析,为该类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及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