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武钢重轨生产中取消缓冷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敬国  刘炳宇  李国彬 《武钢技术》2002,40(6):15-17,20
介绍了武钢冶炼重轨钢经过真空脱气后氢含量控制以及钢轨热锯取样白点检验和性能对比情况,借鉴国外钢厂的经验提出了将武钢重轨除氢工艺从成品轨在缓冷坑除氢前移到低氢冶炼和钢水真空处理,并实行连铸坯热堆垛缓冷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2.
建立RH真空脱碳数学模型一直为国内外所关注。本文较详细地介绍运用正交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脱碳数学模型的过程。此模型不仅使操作者能根据初始含碳量预知某个时刻的实际含碳量,控制脱碳反应的速度和时间,而且也能根据钢水取样的分析值与数模值对比,由其差值来判断RH脱碳过程是否正常,为操作者提示RH工艺条件可能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另外,也为我们今后修改RH真空脱碳的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RH顶吹氧工艺的设备装置、操作工艺及在武钢二炼钢厂的应用情况。RH顶吹氧技术具有吹氧脱碳、吹氧加铝升温、吹氧清洗RH真空槽内残钢残渣等多项功能。炼钢生产中,RH顶吹氧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金属收得率、扩大转炉炼钢厂生产品种、优化全连铸生产组织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钢RH多功能真空精炼技术开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建功  张钊  刘良田 《炼钢》1999,15(1):3-7,20
简要介绍了武钢第二炼钢厂RH-KTB多功能真空精炼炉的构成及主要工艺参数,结合武钢第二钢厂的实际使用情况说明其真空脱碳、热补偿能力、脱氢、脱氮等冶金效果;通过RH-KTB技术开发来提高钢水的纯净度、提高生产专用钢的命中率、扩大品种结构、生产高质量的钢种,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RH顶吹氧工艺的设备装置、操作工艺及在武钢第二炼钢厂的应用情况。RH顶吹氧技术具有吹氧脱碳、吹氧加铝升温、吹氧清洗RH真空槽内残钢残渣等多项功能。炼钢生产中,RH顶吹氧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金属收得率、扩大转炉炼钢厂生产品种、优化全连铸生产组织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良田 《炼钢》1989,5(4):14-19
本文介绍了 RH 真空脱碳碳氧平衡原理、脱碳条件、成分微调、温度及时间控制,总结了近10余年实践经验。结果表明,炉前终点提供含碳量为0.05%的未脱氧钢水,经 RH 真空脱碳后,可使钢水最低含碳量降到0.01%以下,最低可达0.003%,可以生产出超低碳钢。可供兄弟钢厂真空脱碳参考。  相似文献   

7.
舒莉  戴维 《铁合金》1994,(2):1-7,13
本文论述了铬矿特性,冶炼工艺,电炉容量等因素对高碳铬铁含碳量的影响,提出了控制合金含碳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平炉停供风鼓风机炼钢以来,平炉供风工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它使武钢平炉重油单耗居高不下。本文叙述了武钢平炉供风工艺的研究情况与供风工艺的改进情况。武钢一炼钢厂供风工艺的改进非常成功,它使每炉钢在吹炼期的关油时间延长一个小时,重油消耗下降10.55kg/t。  相似文献   

9.
针对武钢三炼钢厂水处理系统投产初期软水水工艺问题,指出西班牙设计缺陷及工艺不合理性,同时结合武钢实际,对6大系统补水系统工艺进行了改造,强调从国外引进工艺技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切不可盲目照搬。  相似文献   

10.
RH顶吹喷粉脱硫工艺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玮珂  林利平 《炼钢》2000,16(5):21-23,34
简述了武钢第二炼钢厂新建的1号RH-KTB.PB装置中真空喷粉脱硫工艺的开发及应用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顶渣改质、粉体选择、枪位选择,获得了较好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庆 《铁合金》2009,40(6):39-42
基于AOD精炼低碳铬铁过程中碳氧反应的特征,建立炉口光强信息与碳含量的关系,通过PLC求出实时光强数据的平均数,应用关系方程来动态估计低碳铬铁中碳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低碳铬铁,当碳含量〉0.05%时,估计值误差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期跟踪了某电解铝企业电解槽的运行过热度、不同炭阳极运行期间的炭渣量和电解质中含碳量,开展了电解质组分调整试验,跟踪分析了炭渣量和运行过热度随锂钾含量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高品质阳极能够明显降低炭渣量和电解质中的含碳量。电解运行过热度偏低,炭渣量偏高可能是高钾低锂电解质体系的特征,降低电解质中钾含量、适当提高锂含量,能够提高电解运行过热度,降低炭渣量。阳极质量、电解质中锂钾含量、运行过热度、阳极覆盖料中的含碳量都是影响电解过程中炭渣产生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熔融还原方式还原钒钛磁铁矿,借助化学分析和XRD等分析方法,考察了配碳量及供碳方式对钒钛还原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固体碳还原,随着配碳量的增加,铁中的[Ti]和[V]的质量分数均不断增加;不同的供碳方式对还原会产生很大影响,采用混合供碳方式还原效果最好,钒钛质量分数分别达到了0.221%和1.22%;钛在还原过程中有一定的脱硫能力,随着铁样中钛质量分数的增加,铁样中硫质量分数不断降低;随着Ti还原量的增加,V还原量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表面碳含量、渗碳层深度、碳含量分布等因素对渗碳齿轮的性能影响重大。实验以两种不同渗碳工艺条件下的齿轮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工作条件,确定试样表面碳含量、渗碳层深度及碳含量分布状态的定量分析方法最佳条件为:加速电压10 kV,电子束流200 nA,束斑20 μm。同时,将两齿轮心部碳含量测试结果与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结果进行了比对;将碳含量分布与硬度梯度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电子探针分析仪测试得到的心部碳含量值与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值相近;电子探针测试的两试样碳元素分布趋势与在硬度计上检测的硬度梯度分布趋势相似。因此,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不仅能准确测定渗碳层碳元素的含量,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出各渗碳工艺条件下样件整个渗碳层碳元素含量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采用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制备钼合金坯体,研究溶剂脱脂和热脱脂工艺对注射坯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脱脂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坯体厚度增加而减小;热脱脂坯的碳含量和热脱脂的升温速率、坯体厚度和保温工艺密切相关.随升温速率加快,或坯体尺寸增大,热脱脂后坯体的碳含量增多;在400~550℃保温1h,碳含量急剧降低;采用多步保温能较大程度地降低热脱脂坯的碳含量,最低降至0.059%.脱脂坯中一部分热分解碳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另一部分热分解碳和钼颗粒发生反应生成钼的碳化物.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高强级别管线钢的性能要求及国内外生产现状.就碳的微合金化特点、碳含量对焊接性能的影响和超低碳贝氏体微合金化管线钢(ULCB)等方面,讨论分析了碳含量对管线钢性能的影响特点,并指出了管线钢碳含量现状及控制工艺特点.分析认为,碳氮的间隙固溶强化不是主要的强化方式,微合金管线钢碳含量的控制趋势是逐步降低,管线钢理想的碳含量范围应为0.01%~0.05%.  相似文献   

17.
通过理论解析和实验测定,研究不同类型和配入量的碳质材料的连铸保护渣对0.003%C超低碳钢连铸结晶器(200 mm×100 mm)内钢液增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铸坯速度2.0 m/min在稳态浇注条件下,超低碳钢连铸结晶器内钢液增碳量仅为(1.2~2.4)×10-6;在非稳态浇注时期,钢液最大增碳量达67.9×10-6。保护渣的3种配加碳质材料中,石墨对结晶器内钢液增碳量影响最大,碳黑次之,活性碳最小。随着渣中碳质材料配入量的增加,钢液增碳量增大。  相似文献   

18.
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与钢的洁净度水平密切相关。为实现对无取向电工钢冶炼过程氧含量的合理控制,分析了无取向电工钢冶炼过程碳氧含量变化数据,热力学计算转炉终点临界碳含量与炉渣αFeO。结果表明:随着转炉终点碳含量的降低,终点氧含量升高且波动范围大,合理出钢碳含量应控制为0.03%~0.05%;为满足炉渣中T.Fe≤24%的现场生产要求,终点碳含量应高于0.031%;钢包底吹氩气可有效降低钢液中过剩氧,降低钢液的平均碳氧积;据现场生产数据,RH精炼前理想碳、氧含量应控制为0.025%~0.035%和500×10-6~650×10-6,相应转炉终点碳含量控制为0.03%~0.04%。  相似文献   

19.
The elevated-temperature plastic-flow behavior of plain carbon steels with a base composition of 0.8 Mn and 0.25 Si wa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carbon content in the range 0.005 to 1.54 wt pct at strain rates from 6 x 10-6 to 2 x 10-2 sec-1. Beyond 0.05 C the flow stress at a strain of 0.1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rbon content at the rate of 13 MPa per pct carbon. However, the degree of softening depended on the strain level at which the flow stress was measured, because the increasing carbon content also decreased the rate of work hardening. The inferred increase in recovery processes with increasing carbon content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ffects of carbon on diffusivity, elastic modulus, and lattice spacing,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rain growth with increasing carbon content. In the range 850 to 1300 °C (1562 to 2372 °F),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flow stress can be represented by σ= A exp (-BT) whereA depends on carbon content and strain, andB depends primarily on strain rate. Extrapolation to higher temperatures yields the carbon-content dependence of the flow stress at the austenite solidus.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低碳铝镇静钢碳含量超标的问题,从钢包内衬、钢水成分及温度、炉渣成分等几方面分析了它们对钢水碳含量的影响,制定出控制钢水碳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