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压脉带法静脉内局部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家祥  张兰  刘进 《四川医学》2006,27(4):397-398
目的观察在静脉内局部麻醉(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IVRA)中,使用压脉带技术分区域给予不同剂量局麻药的临床麻醉及镇痛效应,探讨压脉带法IVRA的可行性。方法获得医院伦理与医德委员会的批准及患者同意。32例拟行上肢掌指部位短小手术的成年患者,ASAⅠ-Ⅱ级,不给术前药,常规术肢掌背开放静脉留置导管,埃斯马赫弹力绷带驱血后,上臂安置双止血带(压力250mmHg),随机分为2组,压脉带组腕关节上5cm安扎橡胶管压脉带,给予0.5%利多卡因10ml,麻醉起效后去除压脉带,给予0.25%的利多卡因30ml。传统组直接给予0.5%利多卡因40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止血带疼痛VAS(视觉疼痛评分)≥4的发生时间,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的变化,放止血带后的不良反应,疼痛出现时间。结果压脉带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快于传统组(P〈0.01),压脉带组与传统组的止血带疼痛出现时间、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止血带放气后的不良反应传统组大于压脉带组(P〈0.05)。结论上肢掌指短小手术使用压脉带法静脉内局部麻醉简便安全、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利多卡因混合芬太尼-潘库溴铵静脉局部麻醉能否降低利多卡因的剂量。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成二组,用0.6ml/kg的0.25%利多卡因(1.5mg/kg)混合1ug/kg芬太尼-0.5mg潘库溴铵或者0.5%利多卡因(3mg/kg)进行静脉局部麻醉。每5min1次,测量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至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松开止血带后,每5min1次,测量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时间;记录术后镇痛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有明显差异,A组明显快于B组(P<0.05),松开止血带后,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镇痛时间,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5%利多卡因混合芬太尼-劣库溴铵具有0.5%利多卡因相同的静脉局部麻醉效果,可减少局麻药剂量和潜在系统毒性。  相似文献   

3.
邓金安 《中原医刊》2011,(24):116-117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复合硬膜外麻醉在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疝修补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组(A组)150例,实验组(B组)150例。均未用术前药,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取第2~3腰椎间隙硬外穿刺,头侧置管3cm,给实验量2%盐酸利多卡因3~5ml,观察5min,若患者无硬膜外麻醉的异常表现,推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7—10ml,B组在术者铺无菌巾时,经静脉缓慢推注高乌甲素0.1mg/kg,约5min后针刺皮肤无痛感手术开始。A组阻滞完善后手术。结果注射局部麻醉药到切皮时间(等待时间)、麻醉镇痛优良率,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复合硬膜外麻醉在疝修补手术中应用,可大大缩短等待时间,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0.8%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合剂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与0.8%利多卡因加0.2%布匹卡因合剂进行对照观察。方法选择60例男性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0例患儿随机分成罗比卡因——利多卡因组(A组)和布匹卡因——利多卡因组(B组)各30例。结果两组患儿麻醉镇痛均完善,但A组患儿的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而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1;A组患儿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t=24.305)。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适宜于小儿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局麻药以0.8%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A组,35例),硬膜外麻醉(EA)组(B组,35例)。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实施脑麻,脑脊液流出后,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大约0.3ml/s的速度注入0.15%左旋布比卡因6~8ml后置入硬膜外导管,使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第9~12胸椎。B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后,给予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12ml。结果A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B组(P〈0.01,P〈0.05)。骨性操作期间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Bromag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5%,高于A组(P〈0.05)。结论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CSEA老年患者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优于E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麻醉用于成人上肢骨科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90例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375%罗哌卡因组(R组)、0.375%布比卡因组(B组)和1%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各30例,常规监测ECG、SBP、DBP、MAP、SpO2、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R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较L组长(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组与B组相似,但明显长于L组(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长于B组,B组长于L组(P〈0.05);R组与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而L组60min及术后1h心率较麻醉前升高(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于上肢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周鹏  周旭明  李润树  安敬华 《吉林医学》2009,30(17):1980-1981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对老年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老年手术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0.75%左旋布比卡因(A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2%利多卡因20ml+0.9%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罗哌卡因(B组),用1%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20ml+0.9%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布比卡因(12组),用0.75%布比卡因10ml+2%利多卡因20ml+0.9%生理盐水10ml。三组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对老年人心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的减慢心率作用。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能减慢老年患者心率,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0.4%罗哌卡因用于上肢手术时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应,并与1%利多卡因比较。方法:ASA(Ⅰ一Ⅱ)级4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组(罗哌卡因组n=20)臂丛用药为0.4%罗哌卡因,L组(利多卡因组n=20)臂丛用药为1%的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R与L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明显长于L组(P〈0.01。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和L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0.4%罗哌卡因臂丛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有效,和l%利多卡因相比,运动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对犬表面麻醉的效果及呼吸幅度的影响。方法 清洁雄性犬15只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雾化吸入1.5%利多卡因0.1ml/kg,2%利多卡因0.075ml/kg,2%利多卡因0.1ml/kg,各含美蓝0.1ml。记录雾化时间,呼吸幅度变化曲线,同时气管切开低倍显微镜下测量声门至气管段黏膜染色距离。结果 3组雾化时间,呼吸幅度变化曲线差异无显著性(P〉0.05)。气管黏膜染色距离C组同A,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对犬表面麻醉是可行的,表面麻醉距离与利多卡因浓度,剂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0.89%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并对比我院常规使用2%利多卡因麻醉的方法,分析甲磺酸罗哌卡因临床价值并作为替代利多卡因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ASAⅠ-Ⅱ级需要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n=50)和利多卡因组(B组,n=50),分别观察记录两组的循环,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数据,对比两组差异性。结果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但对循环有一定的抑制。结论0.89%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有麻醉效果确切的优点,替代利多卡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0.3%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I~Ⅱ级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25例。硬膜外穿刺部位均为T2、3间隙,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1%利多卡因3ml(试验量),随后A组分次加入0.3%甲磺酸罗哌卡因8-10ml,B组加入0.25%布比卡因8-10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Tl~T8平面时间、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A组用药16.8±4.5ml,B组用药15.8±3.8ml。A、B组起效时间分别为8、41±4.5分钟,9.51±4.9分钟;阻滞范围分别为T1~T8,T2~T8;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分别为90.5±5,5分钟,130.6±6、4分钟;手术时间分别为2.4±0.5小时,2.4±0、3小时。两组运动滞阻完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麻醉前后有变化,其中心率变化B组〉A组(P〈0.05)。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利多卡因轻比重腰一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I组,n=30)和硬膜外麻醉(EA)组(Ⅱ组,n=30)。I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内针实施腰麻,脑脊液流出,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0.2~0.3ml/s的速度注入1%利多卡因4~6ml(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NNX硬膜外导管。根据阻滞平面情况调节手术台角度,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艮。。Ⅱ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2%利多卡因3ml为试验量以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15ml。结果:I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Ⅱ组(P〈0.01)。骨性操作期间视觉模拟评分(VAS)IZ较,I组低于II组(P〈0.05)。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而I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II组低血压发生率为20%。高于I组(P〈0.05)。结论:1%利多卡因轻比重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0例60岁以上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1和35—40ml;B组选择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8—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15min后各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P〈0.05),B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输液量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合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拟行上肢手术7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B、C3组,手术后采用PCRA法镇痛。采用20-22号静脉套管针斜角肌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以0.375%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20ml(B,C组含0.05mg芬太尼)行臂丛神经阻滞后接PCA镇痛泵持续量2ml/h。A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B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0004%芬太尼;C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0.0004%芬太尼。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术后上肢活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和B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BCS评分则低于C组,提示C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结论:0.125%左布比卡因+0.0004%芬太尼行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区域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陈慧  丁君  靳琼瑶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3):318-318,320
目的观察0.37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上肢手术90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单纯使用0.375%罗哌卡因25ml,Ⅱ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25ml,Ⅲ组使用0.375%布比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共25ml。观察各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各组麻醉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麻醉效果满意。与Ⅰ组比较,复合利多卡因的Ⅱ、Ⅲ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1%利多卡因的0.375%罗哌卡因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且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王世扬 《海南医学》2009,20(7):69-70
目的观察0.25%盐酸罗赈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20例。硬膜外穿刺部位均为T4—5间隙,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1.33%利多卡因3ml(试验量),随后两组分别分次加入0.25%盐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8-10ml。评定麻醉起效时间及镇痛效果、术后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A、B两组起效时间分别为(8.40±4.5)min,(130.6±6.5)min;两组运动完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pO2、血压、心率注药前后有变化(P〈0.01),而A组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其中心率变化B组〉A组(P〈0.05)。结论0.25%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涛 《甘肃医药》2010,(1):69-70
目的:研究观察3%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使用效果。方法:将64例(ASA1—2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n=16),用3%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定位;B组(n=16),用3%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按常规阻滞方法进行操作,C组(n=16),用2%盐酸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二者配比为2:1),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定位,D组(n=16),用2%盐酸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二者配比为2:1),按常规阻滞方法进行操作。4组局麻药容量在肌间沟阻滞中用量均为20mL,在腋路阻滞中用量均为30mL,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阻滞成功率。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问,疼痛和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麻醉前、麻醉后10、30、60min时的HR、SBP、DBP、RR、SpO2的变化。结果: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氯普鲁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较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组短(P〈0.05),且运动恢复时感觉几乎同时恢复。认为3%国产新型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中起效快、阻滞效果好、恢复完全,用于上肢短程手术比传统阻滞中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具有明显的优点。结论:①周围神经刺激仪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②3%国产新型盐酸氯普鲁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恢复完全,用于上肢短程手术比目前常用的2%盐酸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不同麻醉方法对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100例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组(A组)50例和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50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麻醉评分、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χ^2=3.99,P〈0.05);A组出血量[15。30mL:5例(10.0%)、〉30mL:1例(2.0%)]低于B组[12例(24.0%)、6例(12.0%)](χ^2=3.97,χ^2=3.89,P均〈0.05);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应选择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黄振华  左云霞 《西部医学》2009,21(6):920-92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和容量的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对学龄期及青春期男性患儿阴茎手术的骶管阻滞效果。方法40例择期手术患儿,ASAⅠ~Ⅱ级,年龄≥7岁,体重≥30kg,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用1%利多卡因5m1+0.25%罗派卡因15ml骶管阻滞;B组用1.5%利多卡因10ml+0.25%罗派卡因10ml骶管阻滞。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达到最高平面、镇痛效果、镇痛维持时间以及术毕下肢的运动阻滞程度等指标。结果B组镇痛效果优于A组,起效快,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并且较易出现下肢1级运动阻滞(P〈0.05);两组达到的麻醉平面上界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利多卡因和罗派卡因用于学龄期及青春期男性患儿阴茎手术骶管麻醉,起效时间短,安全有效,但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较短,并可能存在短暂、轻微的下肢运动阻滞。  相似文献   

20.
杨川  张玉荣  萍首鹏 《西部医学》2012,24(6):1153-115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病人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肥胖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两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总量≤0.5ml/kg。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B组起效时间较长(P〈0.01)。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明显高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优等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B组有6例并发症,但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对肥胖病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定位准确,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