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门窗》2014,(6)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个城市的也在飞快进步,以香港、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高密度化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对建筑学的思考,以荷兰和香港为例进行研究,并对如何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建筑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香港地少人多,城市趋向高层高密度发展所带来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概述了香港《可持续建筑设计指引》各个条文推出的目的,并论述了这些条文在香港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日益加大,城市内的中小学用地也是日益紧张。与之同时,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也被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其问题本身逐渐被提高到一个重点关注的层面。如何让校园师生获得一个能得到活动、交流、受教育的愉悦空间,值得深思。根据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与创作,在分析比较了传统校园、现代校园和城市环境高密度下校园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总结了高密度环境下3种空间组织类型的校园,提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小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高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论文从滨水型、商业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等不同视角对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特色加以总结,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7,(6)
战后香港发展成一个高密度城市,如何在安置大量人口的同时创建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一大难题。过去几十年间,以"上住宅塔楼、下商业裙房"形式设计的商住楼成为香港最普遍的住房建筑类型。通过阐述裙房塔式商住楼的历史,指出这种建筑形式系香港应对城市高密度问题的产物。解释香港的建筑规范如何影响裙房塔式商住楼的设计,同时分析了商住楼设计在这些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最近,参加了由世行援助的交通研究项目组织的对汉城、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交通考察,每个城市的交通发展都有其特色。其中,香港作为世界上交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它与上海一样,也处于人口多、土地少、车辆多的环境条件下,多年来,它能在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稳步克服交通压力,在许多方面值  相似文献   

7.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发展城市,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宜建设土地稀缺的压力,香港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郊区规划建设新市镇,住宅建设也不断向着高密度超高层发展。文章以香港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新市镇荃湾地区为研究范围,考察了不同时期建设的4个大型私人屋苑,着重分析屋苑的设计理念、开发模式、功能构成以及与城市开放空间网络的结合等问题。探讨香港大型私人屋苑这种典型高密度城市住宅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高密度住宅建设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下,文章以香港高强度开发模式为案例,进行对立体城市的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研究。文章开篇便指出城市集约化发展在环境、经济、社会层面的三大意义,并提出立体城市的内涵:不只是单纯的高密度,更具有混合使用性。接着探索了具有空间邻近性、垂直性、立体性、混合功能性特征的香港高密度城市,并从地面面层、地面之间运动、地面承载功能三个方面对香港创造和维持这种立体特征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文章针对香港土地集约出现的部分问题,从高层缝隙、立体架构、紧密型路网、交通一体化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相似文献   

9.
童心 《中外建筑》2012,(3):90-92
目前城市发展迅速,以香港为代表的高密度化城市环境以及微型化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普遍的城市现象。为此,我们通过对密度和知觉密度的关系研究,归纳出影响人们知觉密度感受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现实可行的微型公共空间利用办法,使得高密度环境下有着舒适心理感受的城市公共空间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济逐渐发展,人口流入量越来越大,现行的城市建设需要满足高密度人口对于空间的要求。基于城市空间利用的建筑规划是城市建筑学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在本文中从城市高密度环境出发,以一线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为例,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为城市建筑规划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邱龄仪  袁超 《江苏建筑》2014,(2):5-7,53
城市气候的相关研究在高密度城市已广泛开展,但对中国的发展中城市而言尚缺乏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居住区的规划以及居住区内住宅类型的影响,并且居住区外部风环境质量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影响尤其直接。研究选取南通市不同类型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风环境运用CFD技术进行相关模拟。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相关结果可用于今后对发展中城市的设计及规划实践,以期营造更为合理与宜居的居住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2.
理查德·罗杰斯已经博得了作为他那一代核心建筑师之一的良好名声。他的设计有着惊人的延续性,展现了对现代世界的诸多可能性的乐观精神。对于一个从业建筑师来说,他异常活跃于公共与政治生活,通过他在英国城市工作组的工作为政府决策做贡献。他主张高密度可持续发展,并为连续两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和鲍里斯·约翰逊担任顾问。在过去的45年中,理查德·罗杰斯与他的许多同事和合作者一起,致力于发展一种共同的建筑语言。这源于建造过程以及人们与周围建筑产生联系的方式的强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Suburbanization and auto dependency have major problems. An alternative, the walkable neighborhood system, is one of a number of ideas designed to increase walking and other non-auto modes (NAM), sustainability, economic productivity, physical health, and livability. NAM includes walk, bicycle, public transit, and public cars (taxi, ehail ride, car share, car rental). A walkable neighborhood system has a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omplementary features that support local business and transit within an attractive walking distance.For a case study, we look at San Francisco, a world class city with high densities comparable to European cities. This article for the first time delineates neighborhoods in terms of walkable areas and correlations with four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 We delineated 85 walking-area neighborhoods using ArcMAP and analyze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NAM, vehicle miles traveled, walk score, and food sources. The hypothesis of a very high correlation of density and NAM is confirmed: densities over 50 persons per neighborhood acre support NAM above 60%.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in auto dependency with density is confirmed, but with a low correlation. The transition is gradual and uneven among neighborhoods. The large variation of performance among neighborhoods with very similar densities needs more research into complementary features. The correlation of density with vehicle miles traveled is very high, −0.807. The correlation of density with Walk Score is moderate, due to Walk Score being concerned with walkability and not with the underlying land uses supporting sustainability. The correlation of density with food sources is very high and the highest of the correlations we found.  相似文献   

14.
潘宜  赵丽 《新建筑》2013,(4):27-31
随着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日益凸显,居民对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强,绿色公共住宅逐渐成为世界公共住宅建设关注的焦点。丹麦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成为世界上绿色公共住宅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度之一。通过简述丹麦的公共住宅政策和技术发展历程,解析该国两个典型的绿色公共住宅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寒冷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须遵循以下三点:因地制宜进行节能设计,节约用地坚持集约化发展,高效清洁推进产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半围合式城市住宅中,感知密度是居住体验的重要环节。空中庭院能够缓解高密度环境中的拥挤感,优化其空间形态,是改善环境感知的建构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密度感知实验,能探讨与空中庭院形态相关的视觉因素——可视性和绿视率对环境感知密度的影响。将广州万科峯境作为原型建立15组以可视性与绿视率为变量的实验模型,通过采集受试者对不同环境感知密度的主观评价,反映实验样本的空间特征,进而分析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之间的关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半围合式城市住宅空中庭院的可视性与绿视率是影响居住环境感知密度的重要因素;呈线状分布的、具有视觉层次性的空中庭院更受大众青睐。  相似文献   

16.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territories in the world. Over-all density is 13 persons per gross acre, and individual neighborhoods exceed 2,800. Residential floor space averages 155 square feet per household or 32 square feet per occupant. Unlike congested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Hong Kong has relatively low death, disease, and social disorganization rat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density standards recommended by American planners may be unrealistic as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冬迪  芮建勋  陈能 《规划师》2011,27(11):24-28
在“PostgreSQL+PostGIS”平台基础上,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数据为基础,建立上海市公共文化信息空间数据库,并通过构建SQL3空间查询分析的语句及均值中心点、紧密度指数、最近邻指数等数量特征模型,实现对各种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人均拥有量等的GI S空间查询...  相似文献   

18.
Public Toilets in China, as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 are stigmatized as unclean, associated with illicit activity, and joked about. But they were conceived by the Communists in China as symbols of cooperative living. Although they still pose grave sanitation problems, they exemplify communist ideals of simplicity, functionalism, and working-class sensibilities. They employ sound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of lighting, ventilation, and urban situation, and are playful in design. Communist Urbanism, defined as the spatial order of communal living, reserves a place of honor for the public toilet.  相似文献   

19.
吕萌丽 《规划师》2006,22(5):80-84
基于居民环境态度实证研究可知:人均公共绿地与绿地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绿地率与居民对整体环境、绿地面积的满意度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人均公共绿地与居民对人口密度、建设强度的满意度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人均公共绿地与建筑密度、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呈反"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