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声音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构建人类自然和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环境保护意识及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于1998年成立,2003年迁址重建,主要职能是濒危珍稀水生动植物的救治保护、驯养繁育、科普宣传。通过救护中心这个窗口,世界能够知道中国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能够看到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感知中国正在坚定地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增加以及环境变化等影响,地球上各种动植物濒危物种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多样性等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当前,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环境保护意识及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宣传,可以创造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水生野保护工作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世界能够知道我国民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20,(15)
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由于数量稀少,需要长久稳定的生存环境才能够继续繁衍,免于灭绝。而不属于濒危物种的野生动植物虽然数量仍然可观,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导致生态失衡,这种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很大威胁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先秦人民对自然物图腾、动物图腾、植物图腾的崇拜发现,图腾崇拜中蕴含着追求与自然协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意识。发掘、探讨这种有益的生态意识,能更好地汲取古代生态文化的财富,服务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白桦 《新农业》2023,(7):37-38
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之一,对丰富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和生态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其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更多野生动植物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地,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刻不容缓。同时,也应该注重濒危物种的管理,才能促进人类与动植物的和谐共处。本文主要探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濒危物种管理。  相似文献   

6.
<正>湿地是世界上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自然湿地生态退化问题,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人类聚居的内陆平原淡水湿地破坏尤为严重。南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1999年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繁衍栖息的重要场所,在拯救、保护寒温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南翁河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学是作家们对人类掠夺和侵害自然而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实回应,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对未来整个人类走向的严肃思考。在论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时,欧美的生态文学作品都表达出了一个中心思想: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并热爱自然,从“生态整体观”出发,履行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内分布着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有维护物种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才能实现自然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实现生物多样性,就要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并采取相关有效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确立了人类与自然双主体的地位,是对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相依关系的本质概括。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自然的进步也需要人类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福利。为此本文对如何实现两者平衡的展开设想,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3.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林学学科内的二级学科,该学科研究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十分重要的研究地位。铜仁学院在该学科建设方面已形成特色,并以提高贵州乃至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研究目标。笔者分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以及目前该学科在国内省内同类学科中所具有的优势,重点探讨了该学科的建设思路,旨在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源于人类和地球生存危机这一背景,探讨文学与自然的联系,启迪人类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重要性。以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说故事的人》为分析文本,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分析印第安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解读印第安文学中所体现的生态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揭示西尔科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让人类深刻领悟人类与所处环境亲密而重要的依存关系,从而关注和改变与自然的一些不合理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 劳伦斯提出了自然是与人有着平等地位的主体、人类依赖于自然、属于自然的生态观。通过康妮对自然的认识过程, 劳伦斯从正面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人类只有融于自然才能获得平静与幸福。通过批判克里福德的言词与行为从反面说明了与自然为敌的危害性。最后, 他得出结论: 自然是主体, 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6.
正一、生态放养模式鸭的生态放养,可利用林地、果园、荒山荒坡、农田、河堤、滩涂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特性,充分利用林地昆虫、小动物及杂草等自然的动植物饲料资源,通过围网放养结合圈养或棚养的  相似文献   

17.
野生动植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物质。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成为濒危物种。长此以往,必将给人类及其后代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濒危物种的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从相关法制建设、科学管理以及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进出口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与管理濒危物种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17,(15)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领地,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水资源、气候、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自然景观格局,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有限的自然资源,是环境保护的  相似文献   

19.
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自然界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古代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这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传播,贸易渠道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和人为引种传播。生态入侵不仅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严格执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并对引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使生态灾害出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