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苦头矿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青海祁漫塔格北坡,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铁铅锌多金属矿床为青海祁漫塔格北坡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结合矿区野外地质调查及找矿勘探成果,详细讨论了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控矿因素并厘定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1)矿区主要发育一走向NWW、倾向NNE的单斜构造,断裂少量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主要集中于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较发育;(2)矿床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上段大理岩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厚度较稳定,具有分枝复合现象;(3)矿石金属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黄铜矿等为主,自岩体向上成矿温度逐渐降低,依次为钾硅化带→石榴子石透辉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绿帘石绿泥石化带,对应着Pb-Zn→Pb-Zn/S-Fe→Pb矿化分带;(4)矿床受地层岩性、岩浆岩及构造的控制作用显著,矿化多富集于岩浆岩、碳酸盐岩的接触构造内及岩石层间裂隙间;(5)花岗岩侵入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及热量,矿床成因类型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铅锌多金属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侵入岩、物化探异常、构造、地层岩性以及矿化为矿区有利的找矿标志。上述分析对于在矿区特别是在M_1~#、M_4~#磁异常深部及外围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实现找矿突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木哈尔矿区位于新巴尔虎右旗东北部,内蒙古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铜银多金属成矿带南端的木哈尔成矿亚带上。区域矿产丰富,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已发现金钼矿(化)体和金矿(化)体各一条。结合该区地质工作成果,详细讨论了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并对找矿标志及找矿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矿区矿石属于角砾状矿石,产于褐铁矿化硅化角砾岩中,矿石原岩为粗安质熔结角砾岩,主要成分为角砾和胶结物;(2)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其中硅化、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3)与NE向构造相交的NW向张扭性或张性横向构造带,化探异常、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的过渡带附近、硅化和褐铁矿化发育部位为找矿有利标志;(4)矿区物化探、地表工程验证表明,区内矿(化)体剥蚀程度较浅,矿(化)体向深部仍有一定的延伸,矿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建议对Au-Mo-1~#、Au-2~#矿(化)体进一步进行深部验证。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芒特艾萨矿床位于境内著名的芒特艾萨构造窗内的铁氧化物铜金(Iron oxide copper gold,IOCG)型铜矿床。结合该矿区地质、物化探工作成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并详细讨论了矿区控矿因素、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表明:(1)矿区主要出露早—中元古界Tewinga群,断裂构造发育,变形变质作用强烈,矿体围岩蚀变强烈,钠化-钾化及铁矿化发育;(2)矿体多呈脉状产于方解石、方柱石脉内部及与围岩的接触部位;(3)矿体受地层岩性、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多重因素控制,断裂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成矿条件与Mount Colin区块一致,总体属Mount Colin铜金矿床的延伸;(4)结合矿床物化探成果分析,发现高磁、低阻且高Cu异常地段矿化最优,确定位于矿区中部的角闪片岩及其围岩接触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滑板溪金锑多金属矿地处湖南安化境内,位于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上段北西边缘,地处著名的湘西多金属成矿带西南部。结合矿区最新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并对区内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下统宁国组灰绿色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组合的浅变质岩体中,多呈脉状、薄层状、浸染状产出,分带明显;(2)矿化蚀变作用强烈,细脉状硅化、退色化及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3)矿床多分布于区域性大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交汇处,受NE向断裂控制作用明显,并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属中—低温热液充填改造型矿床;(4)矿体主要产于蚀变破碎带内,成矿方式以矿体(脉)沿断裂破碎带和裂隙充填为主,含矿断裂破碎带尤为发育。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层、构造、蚀变、化探原生晕异常等方面分析了综合控矿特征及矿化特征,认为矿区构造交汇部位、NE向断裂、硅化脉破碎带、蚀变地段、地表出露的金属氧化物(如锑华)及其硫化物(毒砂)为有利的找矿标志;矿区W—NW向深部及1~#、2~#矿脉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温家地西金矿区紧邻柴胡栏子金矿区,位于其南侧。结合该地区勘查工作成果,讨论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阶段,并结合历年来坑道及钻探工程揭露的矿体情况,确定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研究表明:(1)矿区内发现了10条工业金矿体,其中Ⅰ-9~#、Ⅰ-9-3~#、Ⅰ-9-2~#矿体为主矿体,呈平行分布,均为隐伏矿体,厚度较稳定,Au品位分布较均匀;(2)矿床形成于中浅成、中等温度、酸性环境,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及蚀变岩型矿床;(3)矿体南东延伸及深部缺少工程控制,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6.
岗讲铜钼矿床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为寻求岗讲矿区找矿突破,加快区内探矿工作步伐,基于区内地质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并采用EH-4大地电磁测深手段开展了深部找矿预测工作。研究表明:1矿体水平投影呈开口向西的U形展布特征,二长花岗斑岩为主要的赋矿岩石,后期花岗闪长斑岩、流纹斑岩、英云闪长玢岩等对矿体起到破坏、进一步改造富集的作用。2矿体品位具有单峰分布特征,Cu品位多集中于0.2%~0.4%,Mo品位多集中于0.01%~0.03%,北段矿体厚度明显大于南段矿体,南段矿体品位略高于北段矿体。3结合矿区已有的探矿工程资料,对EH-4测量反演成果进行了地质解译,圈定出了A类高阻电性体(视电阻率1 800~3 600Ω·m)、B类中阻电性体(400~1 800Ω·m)以及C类低阻电性体(视电阻率小于400Ω·m),其中,C_2低阻异常呈长轴状分布于近地表附近,标高4 800 m以浅,可能为氧化矿(化)体所致,C_1低阻异常规模较大,向深部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推测为深部原生矿(化)体所致;1∶10 000激电中梯测量验证表明,C_1、C_2异常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较大,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直接找矿标志(矿化露头)和间接找矿标志(蚀变、构造、物探异常等),对于区内进一步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夏乌日塔多金属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希里沟盆地南侧山区,为新发现的小型多金属矿床。在论述该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1)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域板块(Ⅰ)中赛什腾—锡铁山—哇洪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Ⅰ8),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普遍;(2)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滩间山群变火山岩组(∈OT_1),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出露于矿区东南一带,主要为中酸性岩类,矿区脉岩较发育,主要有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花岗岩脉、钾长花岗岩脉及石英脉等,矿区变质作用较为强烈,变质岩体可分为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3)矿区内的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NW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韧性剪切带走向与断裂一致,地层多为单斜层状产出,局部见有向形构造发育;(4)矿区矿化带严格受N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化体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岩石蚀变较强的靡棱岩或石英脉中;(5)区内矿床经过了成岩期、热液矿化期、氧化期等3个成矿阶段,成因类型为受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转换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多金属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矿区找矿前景,认为与矿区韧—脆性断裂构造、矿化蚀变复合的化探异常以及与已圈定的矿化带、矿化体的走向及倾向复合的物探激电异常地段为主要的找矿方向,特别是M#2矿体深部找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亮山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南盘江以南地区,是滇南丘北卡林型金矿的典型矿床。结合矿区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并进一步总结了找矿标志。研究表明:(1)矿区有利的成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拖味组上段(T2tb),区内成矿活动与碳酸盐岩(白云质碎屑灰岩)关系密切;(2)矿区深部富含钠质的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F_1、F_2断裂推动了成矿流体发生运移和沉淀富集,矿床成因属低温热(卤)水卡林型金矿床;(3)通过对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认为激电异常、土壤化探异常以及岩石化探异常吻合度较高的区域为成矿有利地段,矿化严格受控于地层、构造及岩浆岩,与围岩蚀变一并构成了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特拜金矿位于朱扎拉嘎-甲生盘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结合区内地质工作,对研究区内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厘定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对研究区内的找矿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探讨,研究表明:(1)该矿床为岩浆后期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性金矿;(2)研究区内发现的矿体主要赋存于绢云母千枚岩中;(3)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型构造破碎带及其次级断裂交汇处;(4)矿床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近矿蚀变主要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为主,远矿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  相似文献   

10.
王慧  张伟  ' target='_blank'> 《中州煤炭》2023,(4):166-173,181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扬子板块西南缘,属三江成矿带。区内构造发育,显示出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是我国重要的Au、Ag、Cu、Pb、Zn、Mo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目前该区由于缺少找矿方向,导致区内找矿工作一直未有重大进展,制约了下一步探矿工程的部署。基于此,通过对研究区开展激电中梯地球物理及土壤地球化学等相关研究,结合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控矿特征,对矿区进行综合找矿前景的分析研究,指明矿区找矿方向。激电中梯地球物理特征结果显示,矿化异常多表现为低电阻率与高视极化率的球物理异常特征,因此低电阻率与高极化率的异常特征可作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研究发现,Au、Ag、Cu、Pb、Zn、Mo等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因而这些元素可作为矿化的指示元素。此次研究在矿区范围内共圈定了3个成矿预测区和3个远景预测区,为矿床的勘探和开采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崔中良  洪托  罗大锋  刘洋  贵颖 《金属矿山》2016,45(11):106-112
岩脚铅锌矿床位于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南段,普洱-江城坳陷盆地中。为寻求找矿突破,加快江城岩脚矿区探矿工作步伐,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地层、构造、蚀变、物探异常等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区矿体均赋存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地层中,赋矿岩石为石英砂岩及紫色、浅紫色交互带的泥质粉砂;②根据赋矿地层、容矿构造以及激电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测得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及电磁异常数据修正了白垩系与侏罗系的地层分界线,得到了4条有利的成矿区带并圈定了4个一级异常靶区。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激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联合应用,可快速圈定深部铅锌多金属矿化异常体,对于寻找同类型矿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指导大红山矿区深、边部找矿工作,在对该矿西矿段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段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Ⅰ~#、Ⅳ~#矿带的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Ⅰ~#铜铁矿带主要赋存于曼岗河组石榴黑云片岩夹变钠质凝灰岩中,呈层状、似层状,Ⅳ~#铁矿带赋存于红山组角闪变钠质熔岩底部,呈似层状、透镜状;(2)Ⅰ~#、Ⅳ~#矿带具有显著的成矿专属性,Ⅰ~#矿带受控于曼岗河组地层火山喷发—沉积相岩性,Ⅳ~#矿带受控于红山组熔岩与侵入岩的接触带;(3)Ⅰ~#、Ⅳ~#矿带严格受控于火山喷溢中心及火山-沉积旋回,Ⅰ~#矿带属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矿床,Ⅳ~#矿带属火山气液+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铁矿床;(4)通过分别构建不同矿化类型的成矿模式,提出二道河、坡头—秀水及曼蚌一带为矿区下一步的关键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阿东铅锌矿床位于兰坪—思茅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交汇部位,红河深大断裂及哀牢山深大断裂构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及矿区地层、构造特征,讨论了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研究表明:(1)矿区主要出露志留系下统仁和桥组(S_1x)及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T3g),断裂构造发育,导矿构造及容矿构造均有分布;(2)矿区蚀变作用强烈,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矿化中心蚀变程度最为强烈;(3)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及囊状赋存于F_2、F_3断层破碎带内,矿体厚度与破碎带宽度成正相关;(4)矿体受岩浆岩、地层及构造控制,以构造控制作用为主,矿区前人采矿遗址、地球化学异常、蚀变及矿化露头为重要的找矿标志,构造交汇部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周山矿区铅锌矿床位于湖南省城步县西岩镇及武冈市邓元泰镇境内,该矿床为隐伏矿床。通过对矿区的勘查,探获(333+334)资源量为铅锌金属量55 674 t,镉金属量485 t。结合该矿区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矿区地质特征、铅锌矿(化)体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城步茅坪—周山—花桥—武冈周塘一带存在一个Cu-Pb-ZnⅠ级远景区,W-Sb-AuⅡ级远景区以及W-SnⅠ级远景区;(2)矿区铅锌矿体(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产于棋梓桥组中,为最主要矿体,且与F_1断层关系密切;(3)构造、地层岩性及岩浆为矿区主要的控矿因素;(4)区内矿床为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缺乏足够依据,其成因应属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矿区深部可能隐伏有岩体,钨锡矿属高温带,钨铜矿属中温带,铅锌矿(化)体由于远离岩体,故属低温带。上述分析对于该区进一步开展铅锌矿床找矿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在青海白日其利金矿高效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工作,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运用幔枝构造成矿理论分析了区域幔枝构造特征、矿区幔枝构造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幔枝成矿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研究表明:(1)矿区已圈定的矿体及矿化带均产于1∶25 000水系沉积物HW4异常和1∶10 000激电中梯高极化低阻异常中,矿体均赋存于次级拆离滑脱断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中,赋矿岩性为具有强烈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的脆—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岩;(2)区内核部岩浆杂岩、核部变质杂岩、拆离滑脱断裂及韧性剪切带为主要的控矿因素,受印支期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核部变质杂岩并非矿源层,金矿质来源于深部,随幔枝构造向上运移,在韧—脆性次级拆离滑脱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中成矿,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为典型的幔枝构造核部岩浆-变质杂岩成矿区,具有幔枝构造成矿模式;(3)核部岩浆杂岩、变质杂岩、拆离滑脱断裂、韧性剪切带、矿化蚀变及物化探异常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成矿预测,认为区内核部岩浆杂岩、变质杂岩、拆离滑脱断裂带、韧性剪切带、矿化带和矿化体及其深部复合金综合化探异常区为重要的成矿预测区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加斯铅锌铜矿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分析了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特征。在研究矿区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圈定了以Cu、Pb、Zn、Ag等为主的综合异常。通过对沟系次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矿区Pb、Zn、Cu、Ag等含量高,变异系数大,局部富集特征明显,为矿区主要成矿元素及矿化伴生元素,其中H-3~#、H-4~#综合异常规模较大、峰值高、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特征明显,两者处于杨叶铜矿带上,与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为寻找该类型铜矿较有利的异常区。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在H-4~#综合异常范围内发现了Ⅰ~#铜矿体,在H-3~#综合异常西侧发现了Ⅱ~#铜矿化体,显示了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依据矿区沟系次生晕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所处地质环境,进一步讨论了矿区找矿方向,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铅锌铜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丘比—可隆其铁铜矿床位于芒特艾萨构造窗的东部褶皱带内。结合该矿区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并讨论了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研究表明:(1)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基性侵入岩岩体内,赋矿岩石由钠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绿泥石组成,钠长石、赤铁矿与矿化关系密切;(2)矿区西部出露的晚古生代Naraku岩体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及含矿热液流体,近SN向及NW向断裂构造推动了热液流体的运移及含矿流体的沉淀富集,属铁氧化物铜金(Iron oxide copper gold,IOCG)型铁铜矿床;(3)通过对矿区内矿(岩)体物理参数的测定及物探工程揭露,确定高磁性、低电阻率的4#异常为有利的找矿靶区,并与控矿构造、赋矿岩浆岩、围岩蚀变一并构成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南秧田白钨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及三江褶皱系的交汇部位,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结合矿区地质工作成果,在系统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矿床出露于南秧田变质核杂岩核部,变形变质作用强烈,围岩蚀变发育,矽卡岩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2)矿化(体)主要产于下元古界猛硐岩群南秧田组第二岩性段中,Ⅱ#矿化蚀变带中矿化最为富集,矿体厚大、连续性好;(3)矿石金属矿物以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为主,矿石结构构造以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连生结构及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为主;(4)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变质相带及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控制,总体属层控高—中温热液交代型矿床,结合矿化规律,认为南秧田组二段、拆离断层及矽卡岩叠加蚀变带为有利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金矿田位于扬子地台西缘中段,康定大渡河两岸,是扬子地台西南缘一个重要的金成矿集中区,三远洞金矿床位于其中。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矿床Ⅰ~#、Ⅱ~#矿体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Ⅰ~#矿体中的Au与其他元素相关性不佳,即其他元素出现的异常无法反映出Au的矿化程度;2Ⅱ~#矿体中Ag、Hg、Sb、As与Au呈高正相关性,即该4种元素的异常可有效指示寻找金矿床;3Ⅰ~#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呈反(向)分带特征,结合原生晕理想叠加模型,指示矿体向下仍有延伸;4Ⅱ~#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亦呈反(向)分带特征,指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的存在。上述分析成果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新寨铅矿挟持于泸西北东陆缘与茫海陆源斜坡交汇处,位于高黎贡山—潞西成矿亚带南侧,勘查程度较低。结合矿区最新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矿床成矿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矿区构造发育,NNE向、近NE向、NW向断层共同控制着矿体的产出形态与空间分布,矿体主要呈脉状、囊状赋存于F_(15)层间裂隙带及旁侧硅化蚀变带中;②区内围岩蚀变发育,褐铁矿化、硅化与矿化关系密切;③大新寨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矿化以浸染状、致密块状、团块状铅锌矿为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TDP激电中梯测量和AMT探测工作,结合工作成果,进一步分析认为蚀变发育的断裂及石英砂岩、细砂岩出露地段为有利的找矿标志,L_(140)线1 500~1 700 m和L_(180)线1 500~1 700 m范围找矿潜力较大,是矿区有利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