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入路法行颈脊神经后支三氧联合注射松解治疗颈脊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颈脊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患者102例。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两组,A组(n=51)应用超声平面外引导技术,以C3、C4、C5脊神经后支为穿刺靶点,行医用三氧(20μg/ml)各点5 ml分离C3、C4、C5脊神经后支,并注射消炎镇痛液(倍他米松1 mg+利多卡因40 mg,以盐水稀释至12 ml,各点2 ml)。B组(n=51)单纯采用C3、C4、C5脊神经后支注射消炎镇痛液(药物同A组)。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完成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评分(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头颈部活动度评分(ROM)、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治疗有效率,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NRS、PSQI、RO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的NRS、PSQI、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NRS、PSQI、RO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组满意率为75%,B组满意率为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d均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区域麻木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侧入路法颈脊神经后支三氧注射松解治疗可长期改善颈脊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患者症状,穿刺路径安全,治疗效果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性。方法:40例临床诊断腰椎术后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组(R组)和脊神经后支阻滞组(B组),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或阻滞,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 min、1周、4周和12周时的腰痛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的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基础值比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两组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相近(P>0.05),但R组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是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肩臂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无客观神经体征的颈肩臂痛患者中(在相应的脊突旁有明显的压痛),由颈椎关节突关节引起者约为27~45%。1978年Schaerer JP首先提出了应用射频热凝技术治疗关节突关节引发的颈肩臂痛的新方法,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目前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在本研究中,在2000年5月到200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众多患者中严格筛选出100名认定为颈椎关节突关节痛的患者进行对照试验性治疗来判定这种方法的疗效。明确这种方法的疗效对于该方法在国内的开展和病人治疗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6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在X线片测量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用药分别为1%盐酸利多卡因(内含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甲钴铵注射液500μg)和1%盐酸利多卡因.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后5min、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阻滞中和阻滞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阻滞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C组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阻滞前无明显差异(P>0.05),B组VAS评分仍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B组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C组相近,但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门诊缺少X线透视设备的情况下,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慢性腰痛病人76例,所有病人均经对照性诊断阻滞确诊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根据病人选择及知情同意,42例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射频组),34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病人评价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病人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 PSI),并行腰椎动力位X线检查,观察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变化情况。所有病人接受6~30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后4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和腰椎整体ROM与治疗后2周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2周后各时间点,射频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整体RO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与治疗后2周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射频热凝与神经阻滞治疗颈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及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共89例确诊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颈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颈神经后支神经阻滞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并纪录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末次随访时按"划线法国际标准"比较两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显著有效率为67.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神经后支诱发慢性颈肩痛及头痛,神经阻滞以及脊神经后支介入射频热凝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而言,射频热凝能够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缓解时间长、可重复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脊神经后支对颈肩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行颈椎牵引治疗和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脊神经后支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可作为治疗颈肩痛的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第一支(V1)联合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名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V1脉冲射频组(V组,n=15)和C2-3后内侧支联合V1脉冲射频组(C组,n=15)。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7、14天、1、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治疗的副作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7、14天及1个月的曲马多日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第1天,C组VAS值及曲马多日用量均明显低于V组(P<0.05);但随后各时点两组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联合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可增强即时V1的射频镇痛效果,但远期疗效无区别。  相似文献   

9.
颈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诊治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例(4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颈神经后支分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①C2颈神经后内侧深支支配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②C3—8颈神经后支自脊神经分出,行向后内,分别经颈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和管.然后穿颈半棘肌与回旋肌间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项部肌肉、颈椎关节突关节及枕项部皮肤。③颈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壁:下壁为同序数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缘;上壁为上位颈椎横突下缘及肋间软组织:内侧壁为同序数椎骨上关节突外缘;外侧壁为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的内缘。④颈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壁:内侧壁为同序数关节突腰部外面;外侧壁为颈半棘肌的腱纤维:上壁为同序数椎骨的上关节突;下壁为同序数椎骨下关节突基部。结论: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肉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颈神经后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颈肩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研究[1~2]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导致颈肩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颈肩痛发生原因的50%左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颈肩痛发生与治疗的重要感受器,其由颈神经后支支配,临床通过行颈椎关节突滑膜注射、银质针导热或颈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颈椎关节突源性颈肩痛,效果确切[3~5]。既往研究[6~8]多集中于关节突关节的神经分布上,而关于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的  相似文献   

11.
经皮射频热凝颈脊神经后支治疗颈性头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采用经皮选择性射频热凝颈脊神经后支治疗颈性头痛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选择16例颈性头痛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均经物理治疗、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应用此方法治疗。经皮穿刺将射频针刺入损伤的颈脊神经后支处,射频热凝阻断颈脊神经后支。16例患者中有13例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提示经皮射频热凝颈脊神经后支是颈性头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还对颈性头痛的病因及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cervical dorsal rami neck-shoulder pain,CDRNSP)因缺乏特征性体征,目前认识不足.极容易同具有相似症状而不同病因的疾病相混淆,发生误诊误治.目的分析CDRNSP的病理特点,对照比较神经阻滞和手法松解的治疗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完成,实验对象为130例CDRNSP患者,男45例,女85例;平均年龄(40±4)岁.干预分为颈神经后支阻滞组63例,行颈神经后支阻滞治疗,1次/周;定点旋转手法组67例,行定点旋转手法治疗,2次/周.4次为1疗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颈肩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颈神经后支阻滞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46/63);定点旋转手法组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6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04,P<0.01).结论手法治疗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疗效优于颈神经后支阻滞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体外冲击波用于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近期作用显著,治疗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7.06%)(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是腰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腰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是指由于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炎症等因素导致病程>3个月的腰痛,占慢性腰痛的15%-40%[1-2].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症状越来越重.近年来,关于中医中药、体外冲击波疗法、脊神经后支阻滞/毁损、射频脉冲等技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报道逐...  相似文献   

15.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1±1.2,4.0±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t1=3.79,P<0.001;t2=3.42,P<0.001);二组间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名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C2~3后内侧支为靶点行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C2~3后内侧支行假脉冲射频治疗,分组情况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和医师均采用盲法。分别在术前、治疗后1、2、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发作时疼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阿司匹林服用剂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1月、2月、6月随访发作时头痛程度、发作时间及镇痛药服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头痛程度和发作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对C2~3后内侧支的脉冲射频治疗能安全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时间和镇痛药物的服用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X线定位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X线定位组30例和痛点定位组30例;分别进行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X线定位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30.0%)(P<0.05);X线定位组显效以上率(93.33%)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73.33%)(P<0.01);X线定位组的治疗后VAS评分较痛点定位组明显降低(P<0.01),X线定位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缓解幅度)较痛点定位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较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包括颈部肌肉、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退变增生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等病理改变[1]。临床上主要以不同程度颈肩部僵痛,颈椎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相应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阻滞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效果。方法: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钙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与对照组(n=50),其中,治疗组:给予患者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支射频+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以及功能障碍状况,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状况。结果:①治疗后2h内两组患者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而治疗1d后至6个月,组间疼痛差异明显(P<0.05)。②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P<0.05)。结论: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相比,采用CT引导下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支射频+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状况,加减关节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疼痛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CT组(A组)、超声组(B组),每组20例.根据病人神经受累区域确定2个穿刺节段,在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