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前期实验关于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主是从调控软组织炎性反应为主要切入点,但尚未从软组织损伤修复的角度加以研究。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05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海战伤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其中51只用于制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方法:6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7只。针刀干预组:于造模后15d,在麻醉下,用针刀于大鼠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表皮投影处刺入至深筋膜下,行疏通切割两三刀,出针,按压针孔止血;封闭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用0.45mm×12mm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刺入腰3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下,注入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0.05mL+地塞米松注射液0.01mL+维生素B120.01mL+氯化钠注射液0.13mL,出针,按压止血。模型对照组造模但不干预、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于造模后15d各组取1只大鼠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造模后21,30d,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计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68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5d正常对照组结构正常;其他3组血管充血,并见淋巴小结形成。造模后21d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大鼠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胶原重建开始;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d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红细胞散在分布,有增生的毛细血管;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可见纤维组织排列成行;针刀干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形成减少,瘢痕面积小。②造模后21d正常对照组可偶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封闭对照组与针刀干预组大鼠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少;而此时模型对照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增殖较重,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d正常对照组可少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模型对照组、封闭对照组、针刀干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但针刀干预组的增殖程度最低。③造模后21d和30d,针刀干预组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封闭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在30d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组织修复可能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从而防止了组织瘢痕挛缩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实验关于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主是从调控软组织炎性反应为主要切入点,但尚未从软组织损伤修复的角度加以研究.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05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海战伤研究中心实验家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其中51只用于制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方法:6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7只.针刀干预组:于造模后15 d,在麻醉下,用针刀于大鼠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表皮投影处刺入至深筋膜下,行疏通切割两三刀,出针,按压针孔止血;封闭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用0.45 mm×12 mm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刺入腰3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下,注入20 g/L利多卡因注射液0.05 mL+地塞米松注射液0.01 mL+维牛紊B12 0.01 mL+氯化钠注射液0.13 mL,出针,按压止血.模型对照组造模但不干预、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于造模后15 d各组取1只大鼠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造模后21,30 d,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计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68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5 d正常对照组结构正常;其他3组血管充血,并见淋巴小结形成.造模后21 d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大鼠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胶原重建开始;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 d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红细胞散在分布,有增生的毛细血管;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可见纤维组织排列成行;针刀干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形成减少,瘢痕面积小.②造模后21 d正常对照组可偶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封闭对照组与针刀干预组大鼠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少;而此时模型对照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增殖较重,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 d正常对照组可少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模型对照组、封闭对照组、针刀干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但针刀干预组的增殖程度最低.③造模后21 d和30 d,针刀干预组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封闭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在30 d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组织修复可能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从而防止了组织瘢痕挛缩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L3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是以肌腱、韧带的反复炎性修复和炎性递质释放为主要特征,但尚未证实此类创伤性无菌性炎症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参与.目的:通过大鼠创伤性L3横突周围炎症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期同一炎症区域的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研究所进行,材料:将120只SD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材料实验组及模型组4组,每组30只.方法:模型组将0.5 mm×0.5mm的明胶海绵置入L3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中层下制备L3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材料实验组将同样大小明胶海绵置于臀大肌下:假手术组仅显露L3横突,不置入明胶海绵:正常组为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于明胶海绵置入4,10,30 d检测血浆内皮素1水平,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白细胞共同抗原、CD34、CD20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模犁组炎性递质、免疫组化等指标高于其他3组(P<0.01),可以看到免疫细胞被激活的表现.术后4 d正常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1).模型组不同时期肌肉组织内CD20阳性细胞、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细胞及CD34阳性细胞分布多于其他组(P<0.01).而且无菌性炎症中,尤其在生发中心内有CD20阳性细胞显著及中等集合,说明胸腺内B淋巴细胞增生、分化活跃,抗体产生亢进.结论:在骨骼-肌肉功能性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标志着体液免疫发挥了特殊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一氧化氮在急性软组织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其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氨基胍对其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慢性软组织损伤模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损伤局部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与炎症反应及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氨基胍干预后对以上关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9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海战伤研究中心二级实验室完成.材料:将96只SD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氨基胍组共3组,每组32只.方法:模型组将0.3 cm×0.3 cm大小的明胶海绵胃入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中层下制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氨基胍组从造模14 d开始,按50 mg/kg剂量经腹膜内给药,2次,d,直至处死前1 d为止;正常组为不做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于首次氨基胍干预后1,3,7,14 d检测各组第三腰椎横突周围骨骼肌及其他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灰度值、一氧化氮含最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损伤局部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与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相一致.氨基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中由炎性因子诱导诱导犁一氧化氮合酶大量表达生成的高浓度的一氧化氮是造成慢性软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作用可以被氨基胍所抑制,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8个月雌性大鼠8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各28只。实验组和模型组经双侧卵巢去除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只于背部卵巢周围切除等体积脂肪。三组术后3个月均建立人工椎体骨折模型(L5椎体开窗),实验组大鼠模型骨折区给予10 mg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于骨折区注入等体积小牛血清。建立骨折模型后28 d、42 d、56 d三组分别处死3只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椎体切片骨折愈合情况;然后于42 d、56 d、84d各组分别另处死3只大鼠,测试椎体力学性能(最大应变量、弹性模量、载荷能力)。结果骨折模型建立28 d三组均有骨纤维形成,但模型组骨痂及软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实验组和假手术组;42 d时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均可见较多骨性骨痂和成熟骨小梁,模型组却仅见软骨岛,其它组织却结构混乱;56 d时实验组和假手术组骨折基本愈合,模型组尚有缺损。建立骨折模型42 d、56 d、84 d三组椎体最大应变量、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对应时点比较,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可加快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速度,并提高其愈合质量,同时椎体抗负荷能力也显著升高,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6.
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区血管新生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35只,另140只利用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分为模型组、益气组(益气方灌胃)、活血组(活血方灌胃)及益气活血组各35只,不同时间点灌注取脑。采用脑微血管银染法观察各组血管新生情况、测量血肿面积。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第1天时,造模的4组大鼠血肿内可见大量结构不清的液化坏死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肿胀,血肿周围少量呈毛细血管扩张,中线移位。与造模后的其它3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益气活血组血肿开始明显吸收,35d时部分切片完全吸收(P〈0.01)。第14-28天时血肿周围及内部新生血管增多。第28天后各组新生血管开始消退。结论: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提高血肿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以促进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7.
付霞  孙敏  贾博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198-1199
目的探讨经鼻腔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S100B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12只/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1 h后经鼻腔给予50μg IGF-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造模1 h后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 h、1 d、3 d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实验组(P均〈0.05),且实验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IGF-1经鼻腔给药可以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S100B蛋白水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人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人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⑧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215;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 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⑧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各12只,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右美托咪定(40μ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的脑梗死体积、前脑总体积、Morris水迷宫实验、脑组织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的mNSS评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大鼠的m NSS评分显著的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大鼠的Morris水迷宫实验的潜伏期高于假手术组(P 0. 05),穿越平台次数、搜索时间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0. 05);实验组大鼠的Morris水迷宫实验的潜伏期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5),穿越平台次数、搜索时间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5);三组大鼠的前脑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中的Glu高于假手术组(P 0. 05),脑组织中的GABA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0. 05);实验组大鼠的脑组织中的Glu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5),脑组织中的GABA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5)。结论Dex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 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组和跑台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21 d 4 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 只。造模后24 h 对任务导向组进行前肢抓取训练,跑台组给予跑台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用网屏实验分析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表达。结果造模后14 d 和21 d 任务导向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1)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值在造模后14 d 和21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GAP-43 阳性细胞数量在造模后7 d 和14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动物跑台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护士长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12 5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用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呈负相关。结论 :病房管理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才能相应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李晓玉  祃红原 《华西医学》2010,(11):2025-2027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将89例脓毒血症患者设定为脓毒血症组,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及APACHEⅡ评分;另择82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测定血清胆碱酯酶值,比较两者之间差异;89例脓毒症患者按病况再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者之间血清胆碱酯酶及APACHEⅡ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脓毒血症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血症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胆碱酯酶呈负相关;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清胆碱酶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胆碱酯酶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能明显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自主神经的影响,以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开展。方法 随机抽取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207人,非练拳者166人,采用Zung焦虑自我评定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Zung-SAS)和Zung抑郁症自我评定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Zung-SDS)及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进行调查。结果练拳组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练拳组的自主神经平衡状况优于对照组;在SAS、SDS评分和自主神经平衡状态方面,练拳组内部无性别差异;练拳时间越长,自主神经平衡状态越好。结论 开展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曦晖  周琼仙  乐理  薛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37-1438,1441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测定在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瑞莱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的N末端脑钠肽多功能免疫检测仪检测人全血、血清及血浆中NT-ProBNP浓度水平。结果血中NT-ProBNP浓度水平对患者疗效评估、治疗方案、预后及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结论血NT-ProBNP检测浓度水平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血中的浓度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HF患者初步筛选、早期诊断、心衰不同程度评估治疗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营养状况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产检无严重并发症的孕妇210名,在孕晚期进行膳食状况调查,收集妊娠结局资料。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组12名、正常组178名和巨大儿组20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巨大儿组孕产妇的分娩孕周(39.88±0.83)周,血液中脯氨酸(195.00±13.35)μmol/L,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27.50±18.63)周,(110.60±80.81)μmol/L]和正常组[(38.82±1.28)周,(93.57±83.8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603,5.693;P<0.01);回归分析发现,与巨大儿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分娩孕周、孕晚期体质指数及血清脯氨酸含量( OR值分别为4.200,0.329,1.046)。结论孕晚期的膳食营养状况会对巨大儿的发生有相关影响,应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