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黄瓜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黄瓜褐斑病又名棒孢斑点病、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异名Corynespora melonis(Cook)Lin-dau],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Hyphomycetales)棒孢属(Corynespora)真菌。病菌喜温好湿,寄主广泛,寄主植物超过60种,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蔬菜,还能为害木薯、烟草、葡萄、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现有蔬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日光温室蔬菜多茬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提出了667 m2黄瓜产量达7 169.6 kg、西瓜产量达1 996.1 kg和豇豆产量3 231.5 kg的秋冬黄瓜—早春西瓜—豇豆三茬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黄瓜有零星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世界公认的黄瓜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随着防治药剂的连续使用,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多主棒孢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情况,为黄瓜靶斑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筛选高效混配药剂为多主棒孢的抗药性治理提供...  相似文献   

5.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近年来在许多蔬菜产区日趋加重。因该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给人们正确识别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6.
戴莹 《农家致富》2009,(22):36-36
蔬菜烟粉虱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江苏省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豆科、葫芦科、茄科、伞形花科和十字花科的豇豆、架豆、花菜、黄瓜、丝瓜、西瓜、南瓜、茄子、番茄、白菜、甘蓝等十多种蔬菜,危害造成蔬菜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7.
戴莹 《当代农业》2009,(22):36-36
蔬菜烟粉虱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江苏省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豆科、葫芦科、茄科、伞形花科和十字花科的豇豆、架豆、花菜、黄瓜、丝瓜、西瓜、南瓜、茄子、番茄、白菜、甘蓝等十多种蔬菜,危害造成蔬菜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8.
三种蔬菜对镍累积转运规律及食用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三种蔬菜(黄瓜、豇豆、青椒)体内镍(Ni)累积转运规律及食用安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i处理[原土(对照)、200、350、500、650、800 mg·kg~(-1)]对三种蔬菜生物量、体内分配特征及富集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Ni对三种蔬菜生长的影响因蔬菜品种不同而不同。在试验浓度范围促进黄瓜的生长;低浓度Ni促进青椒和豇豆生长,当土壤中Ni浓度为650 mg·kg~(-1)时青椒和豇豆的生长受到抑制。(2)在所研究土壤Ni浓度条件下三种蔬菜各部位Ni含量分布不同,青椒和豇豆中根茎叶可食部分;黄瓜中茎叶根可食部分。三种蔬菜中Ni由根部向可食部位转运能力豇豆黄瓜青椒;根部向茎叶转运能力黄瓜豇豆青椒。(3)黄瓜、豇豆、青椒可食部分Ni累积量与土壤中Ni投加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73、0.984、0.992,P0.05)。三种蔬菜可食部分Ni含量高于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Ni人体最大允许摄入量所推导的新鲜蔬菜中Ni的安全阈值(成人3.58mg·kg~(-1),儿童2.83 mg·kg~(-1))。Ni在豇豆中的富集能力高于黄瓜和青椒,更容易超过食品安全阈值,Ni污染土壤要避免种植豇豆。  相似文献   

9.
多主棒孢霉对橡胶树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 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 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黄点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一、分布与危害黄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2005年以来,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该病害可侵染茎、叶、花和果实,主要为害叶部,形成枯斑,之后迅速发展,病斑连片,叶片干枯,引起  相似文献   

11.
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由藻界卵菌门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M.A.Curtis)Rostovzev]及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主要病害。文章利用抗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9320’和感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0401’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黄瓜抗病性候选基因CsCBS,探究CsCBS基因在黄瓜抗两种病害中作用。克隆获黄瓜CsCBS,其包含1个1 26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20个氨基酸。在编码区有11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含1个CBS结构域和1个DUF结构域。在单一接种棒孢叶斑病菌、霜霉病菌及同时接种两种病原菌3种处理下,接种2~24 h,CsCBS在抗病品种‘D9320’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接种2种病原菌处理在4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57倍。CsCBS对棒孢叶斑病菌响应最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在感病品种‘D0401’中,CsCB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表达量极低且过表达CsCBS,显著提高其对霜霉病及棒孢叶斑病抗性。CsCBS转基因黄瓜T_0代植株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研究结果为阐述黄瓜双抗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 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 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13.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中流行的一种气传病害,易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混淆,具有传播迅速、难以防治的特点,严重威胁黄瓜生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叶片中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并应用于田间监测。基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actin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CAF2/CAR2,以标准品DNA构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当退火温度60℃,DNA模板量3μL(10 ng·μL~(-1)),引物量0.2μL (10 mmol·L~(-1))时为最佳体系条件。此方法检测黄瓜棒孢叶斑病菌DNA最低浓度为1.36×10~(-6)ng·μL~(-1)。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组内与组间重复性和稳定性,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测5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接种棒孢叶斑病菌后不同时间叶片中病菌动态变化,发现4~8 h(Cq值30)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开始侵染高感和感病品种,8~12 h时开始侵染中抗、抗病和高抗品种,且随时间延续侵染量逐渐增加,根据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当Cq值21时,病情级别为1;Cq值19时,病情级别为2;Cq值17,病情级别为3;Cq值14,病情级别为4。研究为黄瓜棒孢叶斑病诊断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黄瓜靶斑病病原鉴定及ITS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秋季在上海奉贤一有刺黄瓜大棚内,黄瓜中下部叶片上出现一种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病斑,其病斑中央有黄褐色斑点,株发病率达100%.根据病原菌形态,并通过病原菌rDNA ITS的序列测定、比对及进化树分析,上海地区黄瓜叶片上出现的靶斑症状其病原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15.
对黄瓜和瓠瓜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株瓠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不大,分别为21.8233U、22.1663U、21.4573U和17.587U。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较大,分别为23.907U、22.0983U、35.736U和34.5323U。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0.21830U~39.82230U,其变化依次为:西瓜>黄瓜>瓠瓜>甜瓜>豇豆>辣椒。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为提高大棚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农业专家和菜农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设施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如:西红柿—越瓜—香菜,甜瓜—西瓜—哈密瓜,西瓜—草莓,莴苣—西瓜—青菜,早春黄瓜—豇豆—香菜,西红柿—秋黄瓜—菠菜等等。经我们反复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黄瓜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对生产上常用防治药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水平,采用平板生长速率测定法,检测来自天津6个区县的102株黄瓜多主棒孢对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黄瓜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药剂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最小值为0.29 μg/mL,最大值为773.33 μg/mL;对啶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78.43%,其中高抗频率为4.9%。天津地区黄瓜生产中啶酰菌胺使用频率较高,啶酰菌胺具有中度抗性风险,该药剂在天津地区不适宜用于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  相似文献   

18.
<正>黄瓜靶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为瓜棒孢霉,所以也叫棒孢叶斑病。症状与发生黄瓜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盛瓜期以后,先从中下部叶片发生,在叶片正面形成黄色、圆形、凹陷斑点,背面水渍状,俗称小黄点病。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因此得名靶斑病。受到气温等影响,病斑大小、色泽、霉层会有较大变化,多数直径为8~1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淡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斑相融合,叶片枯黄,茎蔓和叶柄上也会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河南省某育苗基地西瓜幼苗大量死亡的病因,从感病植株根部组织上分离、纯化得到病原物K1,经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初步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对该病原菌ITS-rDNA、EF-1α和MtSSU等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均与枯萎型尖孢镰刀菌高度同源,同源性达99%。病原物致病性及寄主专化型测定显示,西瓜幼苗接种该菌后表现出枯萎病症状,与采集地自然发病株症状基本一致;与不同瓜类如甜瓜和黄瓜比较,该病原在西瓜上发病较为严重。综上分析,此例河南西瓜死苗现象是由枯萎型尖孢镰孢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porumf.sp.niveum)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20.
采用苗期接种法,对50份黄瓜种质资源作霜霉病、白粉病、棒孢叶斑病及黑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白粉病材料有6份;高抗棒孢叶斑病材料有9份;高抗黑斑病材料有3份;抗霜霉病材料有11份。通过比较50份材料多抗性,仅50号材料(华南型)抗4种病害;5份材料抗3种病害,分别为16号、28号、31号、36号和38号。其中16号(西方鲜用型)、31号(华北型)和38号(华南型)抗霜霉病、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36号(华南型)抗棒孢叶斑病、黑斑病和白粉病;28号(腌渍型)抗霜霉病、棒孢叶斑病和白粉病。在4种生态类型中,华南型黄瓜多抗性最好。16号、28号、31号、36号、38号和50号材料可作为培育黄瓜广谱抗病品种优良抗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