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的192例患者.观察前后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 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抑郁状态诊断者60例,占31.25%;不符合抑郁状态者132例占68.75%.抑郁状态组入组时NIHSS评分(8.18±2.46),Barthel指数为(53.33±16.46);非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8.15±2.48),Barthel指数为(54.51±17.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病程第90天(研究终点时间)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6.97±2.95),Barthel指数(61.83±18.48);非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4.78±2.87),Barthel指数(77.12±17.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对NIHSS与Barthel指数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明显影响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储液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在降低丘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室外引流处理,观察组给予储液囊联合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发生率,记录脑室血肿清除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CS及Grae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量表评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评分上升至(21.34±3.5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级为5级者7例,4级18例,预后良好25例,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为(7.03±1.02)d,对照组为(7.33±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33%,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的基础上联用储液囊反复穿刺引流,可明显降低丘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脑梗死(COPD组)患者发病不同阶段(入院时、治疗第14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与单纯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评价其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NIHSS和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时,COPD组患者NIHSS评分升高[(9.47±3.43)分]、BI评分降低[(33.83±15.68)分],但与对照组[NIHSS评分:(8.37±3.50)分,BI评分:(37.83±17.2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0.351)。治疗第28天时,COPD组患者NIHSS评分[(6.93±2.59)分]高于、BI评分[(54.00±15.45)分]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5.43±2.13)分,BI评分:(65.67±16.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6)。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预后不良可能与病程中始终存在的系统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并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择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诊治的187例DAI患者,其中早期(伤后2周内)并发外伤性癫痫(PTE)者26例,按1:3的比例选出78例未并发PTE患者作为对照,出院时采用GOS评分和Barthel指数计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并发PTE组和未并发PTE组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平均秩次判断,早期并发PTE的DAI患者预后差于未并发PTE患者,且存活的患者中,并发PTE的DA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低于未并发PTE患者.结论 DAI患者早期发作癫痫可显著影响其预后,尤其是重症患者发作癫痫后预后较差,死亡率、致残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指标对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的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前行头颅CT检查,采用PACS系统测量Evans指数、第三脑室最大宽度、第四脑室最大宽度、第四脑室最大长度、颞角平均宽度、环池分级、视神经鞘平均直径、Graeb评分及改良Graeb评分(mGS)。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第四脑室最大宽度、第四脑室最大长度、颞角平均宽度、视神经鞘平均直径及mGS评分、环池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颞角平均宽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30,95%CI 1.055~2.220,P<0.05)。结论通过对术前头颅CT表现的分析,可以对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做出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 342例s 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分为破入脑室组(455例,33. 9%)与未破入脑室组(887例,66. 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破入脑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 1±26. 7) d、出院时mRS评分4(3,5)分、死亡率14. 1%,未破入脑室组分别为(20. 9±21. 8) d、3(2,4)分及2. 5%,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破入脑室(OR=2. 521,P=0. 000)为s 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未破入脑室组与破入脑室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24 h(OR=0. 566,P=0. 001 vs OR=0. 547,P=0. 032)均为两组保护因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OR=5. 146,P=0. 004 vs OR=11. 013,P=0. 000)、血肿形态不规则(OR=2. 053,P=0. 000 vs OR=3. 648,P=0. 000)、肺部感染(OR=2. 356,P=0. 000 vs OR=1. 994,P=0. 012)均为危险因素。对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密度、入院GCS评分作森林图亚组分析,仅血肿部位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总体差于未破入脑室者,破入脑室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有明显不同;病程 24 h为破入脑室和未破入脑室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入院GCS评分≤8分、肺部感染、血肿形态不规则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室改良的Graeb评分(modified Graeb scale score,mGS)预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破入脑室术后不良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7例行手术治疗的HICH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Ⅰ、Ⅱ、Ⅲ级)106例和预后良好组(GOSⅣ、Ⅴ级)101例。使用mGS评估脑室出血严重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mGS评分预测预后的能力。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mGS评分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OR=1.357,95%CI:1.211~1.521,P0.001),同时结果还显示年龄、脑疝、GCS评分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脑室mG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87~0.891,P0.001),约登指数0.4893,截断值14分。结论 mGS评分具有较好预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不良结局的价值,mGS14分患者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分析51例经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75例经单纯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钻孔组)治疗的脑室出血并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手术并发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差异。结果1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时间:开颅组平均(5.24±0.41)d,钻孔组平均(16.85±0.37)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开颅组术后颅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钻孔引流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出院时GOS评分:开颅组恢复良好15例,轻残1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7例;钻孔组恢复良好5例,轻残7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19例,死亡28例。随访6~12个月,ADL评分开颅组[平均(47.84±2.45)分]明显优于钻孔组[平均(27.9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脑室钻孔外引流术,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小脑梗死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3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接受持续随访,生存病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单纯脑室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GOS预后评分,单纯脑室引流组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颅内压监测组良好8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颅内压监测组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疗效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结论在大面积小脑梗死病人中进行颅内压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在抗血栓药物致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24例抗血栓药物致脑出血患者,12例经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其余12例单纯予以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预后分级对生存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颅内血肿明显缩小,其中治疗后3 d血肿基本清除者5例,治疗后5 d血肿清除者6例,治疗后7 d血肿清除者1例;而对照组治疗后3d无一例血肿缩小,头部CT检查显示血肿周围呈低密度改变.发病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60.42±39.40)分和(29.58±32.01)分,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7);联合治疗组患者GOS预后分级达满意者7例(7/12),对照组2例(2/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联合治疗组死亡2例(2/12),而对照组死亡4例(4/12).结论 在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的情况下,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对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收入重症医学科的脑血管病神经重症患者27例,包括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及脑梗塞患者,根据致病因素将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8例)和脑梗塞组(9例);按BIS平均值分为60组(21例)和≥60组(6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1例)和死亡组(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14例),女性(13例)。入科后予以监测0,24,48小时间期中每小时的BIS数值及患者入院后血清NSE水平,结合患者GCS评分;经积极治疗后,随访患者的转归:死亡/出院后的GOS评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在ICU居住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组GCS、BISmean均低于脑梗塞组(P0.05);两组血清NS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BIS60组BISmean、病死率均明显高于BIS60组(P0.01);患者预后评价(GOS评分)两组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病死率及患者预后评价(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BIS60时,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病死率及患者预后评价(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BIS)可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有一定意义,特别是BIS60患者预后较差;脑出血患者的平均BIS监测值低于脑梗塞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估无确切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未处理动脉瘤前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05-04—2015-10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其中47例入院后急诊行脑积水外引流术,术后再行动脉瘤闭塞术为实验组;47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待动脉瘤闭塞术治疗后再行脑积水外引流术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47例术后CT复查提示脑室缩小至正常,脑积水缓解,意识评分较入院时上升。全部病例于术后3d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周内行动脉瘤闭塞术治疗。实验组4例在动脉瘤治疗前出现颅内动脉瘤再发出血,病情加重。实验组术后1周内动脉瘤再发破裂出血与文献大宗病例报告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破裂动脉瘤再出血风险;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51%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再行动脉瘤治疗安全可靠,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20例;采用血肿钻孔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2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结果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GOS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小骨窗开颅组的手术时间为(236.45±43.20)min,明显长于钻孔引流组的(95.18±18.94)min(P<0.05)。结论对不需要去大骨瓣减压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采用血肿钻孔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术是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并发抑郁组36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2例(HAMD评分7分),比较2组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的差异。另随机选取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组患者外周血清CD4~+含量(39.96±6.89)%明显减少,与未并发抑郁组(44.33±7.57)%及健康对照组(49.82±8.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含量(28.34±9.11)%增加,与未并发抑郁组(23.94±6.11)%、健康对照组(21.55±4.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抑郁组CD4~+含量减少,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抑郁组、未并发抑郁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CD4~+/CD8~+分别为(2.10±0.69)、(1.59±0.50),(2.52±0.6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9,P0.05)。结论通过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主要表现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降低更明显,阐明了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为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尤瑞克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Scale(MR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2组疗效,并随访半年评定Barthel指数(BI)分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MRS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尤瑞克林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者64例,均接受相同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前2组GO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2组GOS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4.64±3.82)d和(16.46±2.34)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9%和3.1%,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7-12—2019-1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0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丹红,实验组在丹红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2组患者在入院后2周及1个月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从而评估其药物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入院后2周及1个月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1)入院后2周,2组NIHSS评分分别为(5.33±3.79)分及(6.20±4.68)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55.92±19.45)分及(52.58±26.17)分,实验组NIHSS评分稍低于对照组,其Barthel指数稍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后1个月,2组NIHSS评分分别为(3.52±2.94)分及(5.17±4.11)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67.00±17.33)分及(56.17±25.49)分,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14d,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远期预后,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等资料,探讨其与预后相关性。结果 35例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前CT检查提示基底节壳核出血19例,外囊出血8例,内囊出血8例,其中6例破入脑室;术后血肿完全清除22例,近全清除9例,大部分清除4例;3~6个月GOS评分预后评定,死亡2例,植物生存4例,需要他人照顾8例,中残18例,能工作、生活3例;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血肿量(28.21±5.14)、GCS评分(11.08+1.21)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7.56±0.46)与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分)血肿量(36±3.14)、GCS评分(7.21±0.98)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10.87±0.76)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基底节血肿具有路径段、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但对显微外科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术前血肿量、GCS评分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