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山东平度连作的生姜枯萎病病株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回接试验确认该菌株为生姜枯萎病病原菌。采用盆栽试验,在健康土壤中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不同接种浓度对生姜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土病原菌孢子数量103是导致生姜植株发病的临界浓度,当每克土接种数量不高于105时,病情指数随接种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每克土接种数量高于105时,病情指数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每克土中接种的病原菌孢子数量的增加,各处理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也增加,且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土体土壤,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的1.19~1.86倍。结论:根际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共同决定生姜植株是否发生枯萎病,但发病程度的高低受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筛选和鉴定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株,之后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田间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从香蕉枯萎病病株的假茎基部分离筛选纯化获得了一株致病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盆栽回接该菌株35d后,有90%香蕉植株发病,香蕉死亡率高达70%,经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香蕉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本试验条件下,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3CFU/g土时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不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随着病原菌孢子悬液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不再显著变化;香蕉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受致病菌株孢子悬液不同浓度的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不同浓度处理的根际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1.15—2.06倍,显著高于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结论】香蕉植株枯萎病是否发生与土壤本身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发病程度高低决定于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以上结果可为香蕉枯萎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西瓜枯萎病菌在植株体内数量分布及其扩展规律。【方法】在福建省永泰的西瓜地调查了枯萎病不同发病级别西瓜植株的生长状态,以及尖孢镰刀菌在根际土壤和植株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随着枯萎病病情的发展,枯萎病显著地影响着植株的生长态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都受到抑制。健株平均蔓长较发病植株的蔓长15.5~205.4cm,地下部根长比1级和3级植株分别长0.3cm和8.6cm。在同一块田地中,西瓜健株与枯萎病病株的根际土壤均存在着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病原菌的数量与发病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但是,西瓜健康植株仅在根部检测到尖孢镰刀菌,发病初期的植株在根部和主茎基部检测到尖孢镰刀菌,而发病中期植株是在根、主茎基部和茎蔓中部检测到尖孢镰刀菌;植株根部的尖孢镰刀菌数量表现为发病中期植株>发病初期植株>健康植株,分别为3.97×103cfu/g、2.07×103cfu/g和0.27×103cfu/g。【结论】病株内的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与病情呈现正相关,菌体有自下而上的扩展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防风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出对防风枯萎病具有较强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方法】采用对峙培养法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可拮抗尖孢镰刀菌的真菌菌株MR-97,并测定其抑菌谱;根据真菌菌落特征、显微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观察MR-97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拮抗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田间盆栽试验,检验MR-97对防风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本研究筛选出1株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效果为64.44%的拮抗菌株MR-97,其对木贼镰刀菌、灰葡萄孢等8种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鉴定菌株MR-97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MR-97与尖孢镰刀菌对峙培养可使病原菌菌丝产生膨大、畸形、菌丝破损、内含物凝集等现象;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定殖效果,土壤含菌量最高为9.8×106 CFU/g。盆栽试验中,MR-97对防风枯萎病防效为67.86%,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土曲霉MR-97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可在土壤中较快定殖并发挥生防效力。作为优质的生防菌源,MR-97具有一定的开发应...  相似文献   

5.
辣椒青枯假单胞菌在PDA上能影响木霉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木霉菌产孢,并在洋菜膜上影响辣椒根际和根外木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及辣椒根际和根外土中尖孢镰刀菌的厚垣孢子萌发。当在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木霉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时,盆栽8d后,随着根际木霉生防菌量的增加根际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当根际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增加时,根际木霉菌的种群数量略有上升,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略微下降;根际青枯假单胞菌的数量增加时,对根际木霉的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略为下降。木霉菌在粘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中根际竞争定殖较黄壤中好,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根际木霉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长健康的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B含有fenB、bam和ituA、ituB、ituC、ituD基因,它们分别是Fengycin、Bacillomycin和Iturin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菌株B还对棉花黄萎病、甜瓜枯萎病、辣椒疫病等病原菌也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B与有机肥发酵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肥(BIO)对黄瓜枯萎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发病率降低了66.7%,病情指数下降了67%,防治效果达到80.7%;而单纯使用有机肥(OF)发病率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有所上升。施用BIO能促进根际细菌及放线菌数量,抑制真菌及尖孢镰刀菌数量。施用BIO显著提高黄瓜植株的生物量及其体内SOD、POD及CAT等酶的活性。结论:微生物有机肥能有效防治黄瓜枯萎病病害,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7.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引起的枯萎病是草莓生产中的典型土传病害,危害极大.旨在揭示草莓植株根际枯萎病真菌群落结构与枯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对草莓枯萎病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南京地区草莓枯萎病病株和健株根际基质为研究对象,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草莓根际基质的真菌组成.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基质相比,真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病株根际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较健株高;病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刺孢菌属,优势种是蚜虫莫氏黑粉菌;健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Pseudothielavia(暂无统一中文名),优势种是Paecilomyces tabacinus(暂无统一中文名);病株根际基质尖孢镰刀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株根际基质,提高了14.83倍,表明枯萎病的发生与尖孢镰刀菌含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粉蕉种植土镰刀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PA培养基对粉蕉不同生长周期根际土壤中镰刀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描述与鉴定,并分析粉蕉不同生长周期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群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粉蕉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31株镰刀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31株镰刀菌分属于茄病镰刀菌(Fus 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串珠镰刀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随着粉蕉生长,粉蕉根际土壤中可分离的镰刀菌种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菌株种类逐渐稳定.在生殖生长期,由于受到枯萎病病原菌的影响,土壤中镰刀菌种类产生显著变化,菌株种类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状况并从土壤养分方面弄清其分布机制,本试验将土壤灭菌后接种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并分别添加不同养分元素(有机物、氮、钾、钠、钙、镁、铜、锌、铁、锰)培养15 d后,通过干筛法将土壤筛分为4种粒径团聚体(4.0 mm、2.1~4.0 mm、1.1~2.0 mm、≤1.0 mm),测定土体土及团聚体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显著增加了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而添加氮、钙、镁、铜、锌、铁、锰显著降低了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添加不同养分元素显著改变了尖孢镰刀菌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1.1~4.0 mm粒径团聚体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相关。据此推测,不同养分元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尖孢镰刀菌在1.1~4.0 mm粒径团聚体中定殖状况而最终影响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从生长健康的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菌株B对棉花黄萎病、甜瓜枯萎病、辣椒疫病等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B与有机肥发酵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肥(BIO)对黄瓜枯萎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发病率降低66.7%,病情指数下降67%,防治效果达80.7%;而单  相似文献   

11.
芦蒿连作土壤中的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扦插茎秆的切口处侵染扦插苗,严重地降低扦插苗的成活率。实验通过分离生防菌株,开发生防生物有机肥防控扦插苗连作病害。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具有生防芦蒿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能力的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D9。D9菌株的代谢物能够显著地抑制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的伸长(P<0.05)。芦蒿连作土壤扦插苗病害的防控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和D9生物有机肥的防病率分别达到77.3%和97.1%,同时能够显著地(P<0.05)降低芦蒿扦插苗的茎内尖孢镰刀菌数量,而且D9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P<0.05)降低扦插苗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相较于对照处理,D9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壤和茎内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了35.7%和93.7%。有机肥没有提高芦蒿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而D9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芦蒿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酶活(P<0.05)。D9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防治连作芦蒿扦插苗的病害,为芦蒿产业提供一条绿色、安全的栽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尖孢镰刀菌选择性培养基从西瓜枯萎病发病部位分离出病原菌,通过Booth's镰刀菌分类鉴定标准和专化型试验,确定该菌株为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以该菌株为材料,研究水稻根系分泌物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ELIO和4007的根系分泌物均能显著抑制其孢子萌发和孢子产生。当根系分泌物的加入量为1.5mL时,ELIO和4007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7.8%和41.0%;当加入20mL水稻根系分泌物时,ELIO和4007对孢子产生的抑制率达到96.3%和76.4%。水稻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孢子产生过程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孢子萌发阶段和孢子在尖孢镰刀菌瓶状小梗上的生成阶段,而对菌丝营养生长没有影响。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的盆栽试验表明,间作系统中西瓜苗的鲜重和株高分别提高了186.0%和80.5%。单作西瓜枯萎病发病率为66.7%,死亡率为44.4%,而间作处理中西瓜均生长正常。间作条件下,西瓜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降低,与单作根际土壤相比减少了91%。表明:水稻根系分泌物能显著抑制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生长,采用旱作水稻与西瓜间作能有效缓解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辣椒枯萎病发生越来越严重。为了比较感染枯萎病和健康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漳州3个辣椒种植基地枯萎病典型患病样地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真菌18S rRNA基因V4区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感染枯萎病辣椒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健康植株。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健康与感染枯萎病植株根际土壤的最优势门,丰度分别为18.5%和38.23%。健康和感染枯萎病植株的优势属为被孢霉菌属(Mortierella)、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镰刀菌属(Fusarium)和红曲霉菌属(Monascus),感染枯萎病植株的被孢霉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植株,而镰刀菌属和红曲霉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植株。  相似文献   

14.
在太原盆地特殊的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4株。根据显微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52.13%,串珠镰刀菌占19.24%,茄类镰刀菌占28.36%。对3种镰刀菌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尖孢镰刀菌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串珠镰刀菌、茄类镰刀菌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EC,10%世高DG和50%福美双DC对黄瓜尖孢镰刀菌抑菌作用优异。  相似文献   

15.
一品红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确认一品红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采用浸根接种法和灌根接种法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试验,被接种的11个科14种植物中仅有一品红发病,故鉴定该菌为一独立的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一品红专化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辣椒根际土壤中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筛选可抑制辣椒枯萎病的生防菌,为绿色防控辣椒连作导致的枯萎病提供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辣椒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并鉴定拮抗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拮抗菌株种类。【结果】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真菌50株,其中5株木霉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拮抗作用,对峙培养抑菌率为60.47%~78.04%,LJ06020803菌株的抑菌率最高,为78.04%,其不含菌体的发酵液抑菌率为40.92%;根据LJ06020803菌株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鉴定其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结论】菌株LJ06020803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辣椒枯萎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拮抗效果,可作为一种生防资源用于防治辣椒枯萎病。  相似文献   

17.
3种芽孢杆菌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有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病土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巨大芽孢杆菌B213、多粘类芽孢杆菌B207和枯草芽孢杆菌B204单独或联合施用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3种芽孢杆菌单独或组合施用后均可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并显著增加黄瓜植株的生物量,且三菌剂联用双菌剂联用单菌剂施用。在黄瓜幼苗移栽后35 d,与对照组相比,三菌剂联用组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了79.99%;植株干质量提高了6.92倍;植株抗性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0.02%、28.90%和108.60%;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了2个数量级。该防病促生效果可能与这3种芽孢杆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溶磷能力以及吲哚乙酸、蛋白酶、几丁质酶和嗜铁素的分泌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杨树枯萎病的方法和明确前期分离的拮抗菌N6-34对杨树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常规PCR法扩增尖孢镰刀菌的特异性片段,将此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质粒,提取质粒DNA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采用两步法进行扩增并绘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同时对杨树进行不同灌根处理(T1:1×10~6 cfu/mL的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和未接N6-34菌株的发酵培养液各20 mL;T2:1×10~6 cfu/mL的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和灭活的N6-34菌株发酵培养液各20 mL;T3:1×10~6 cfu/mL的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和N6-34菌株的发酵培养液各20 mL),并于10、20、30 d取样检测杨树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应用于土传尖孢镰刀菌导致的杨树枯萎病的检测;T1处理的尖孢镰刀菌的数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T2和T3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则呈下降趋势,表明N6-34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本研究对指导杨树种植和病害预报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杨树病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番茄根部分离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探讨了发病及健康番茄根际栽培基质、大田土及山地贫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77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分离物,进一步复筛得到24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来自山地土的真菌A6、A29、A9、A31、A44、A28拮抗作用较强.山地贫瘠土壤尽管微生物总量较少,但是分离获得的拮抗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0.
从黄瓜根际土壤和根、茎中分离出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7株,这些细菌在平板上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高可达46%。经济福平抗生素诱导抗性后,这7株菌株共得到具有抗性的菌株4株:GJ-9、NH-1、P_7、XX_2J_7。检测有利福平标记的菌株在黄瓜苗根系和植株内的定殖能力,结果显示菌株在黄瓜苗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并且能通过根部运输进入茎中,从而显著提高黄瓜苗的PAL、POD和PPO防御酶活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将筛选到的7株拮抗菌的发酵液对黄瓜苗进行处理,其中拮抗菌NH-1的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处理后的黄瓜苗病情指数为26.00,防治效果达到66.03%。根据其生长形态特征及对其进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