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主题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烃的衍生物”中第二节“醇酚”第一课时“醇”的新授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醇类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在必修教材中已学过乙醇,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以表格数据展示醇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图片列举其用途。在介绍醇的化学性质时仍以乙醇为代表物,结合羟基官能团介绍乙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关于甲烷,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用途。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主要的化学性质等。  相似文献   

3.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根据氧气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知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根据所选药品确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步骤,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本节中还出现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概念.中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4.
1.溴单质与溴水 溴单质与溴水不仅表现在组成上有差异,而且表现在化学性质有区别.前者能与烷烃(如甲烷与溴蒸气)、芳香烃(如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而后者则不能.二者都能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发生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节内容包括硫酸,几种硫酸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三部分。本课时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重点是浓硫酸的性质,难点是浓硫酸的氧化性。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教材在介绍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时,从稀硫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入...  相似文献   

6.
况艺娜 《化学教学》2000,(11):28-30
1 对教材的理解和安排1 .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上教版 )第二册《氨、铵盐》一节教材中“氨气”部分内容。本课容量大 ,各种实验现象繁杂 ,让学生在短时间 (本校每节课 40分钟 )接受大量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思维、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能力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基于此 ,我把《氨》这一节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氨的物理性质教学以及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和实验设计讨论上 ,第二节课完成对氨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1 .2 教学目标1 .2 .1 知识目标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焰色反应。教材一开始就指出本族元素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给出了碱金属物理性质表和原子结构表,接着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对碱金属可能的化学性质做出预测。然后,通过钾、钠分别与水反应,钾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来验证所作理论推测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8.
《乙烯的结构与制法》是《烃》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烷烃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不饱和烃及烯烃的概念,然后介绍不饱和烃中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等。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9.
杨立根 《化学教与学》2012,(9):65-66,7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在新课导入时,教材以铜、铝、铁等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子,从而引出钠的性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反应的产物不同。  相似文献   

10.
化学实验的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或设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故它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内容.虽然化学实验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难度也比较大,但就中学化学来说,要求还不算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制取某种纯净物;(2)验证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或成分;(3)定量测定某种物质的含量;(4)除杂提纯;不少高三学生在独立完…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节内容包括硫酸,几种硫酸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三部分。本课时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重点是浓硫酸的性质,难点是浓硫酸的氧化性。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本教材在介绍稀酸的化学性质时,从稀硫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入手,以讨论的形式,说明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关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作干燥剂,初中化学也作过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初中化学做过“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用火柴梗蘸浓硫酸”两个演示实验。本教材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演示实验,即“浓硫酸与纸屑、…  相似文献   

12.
韦斌 《广西教育》2011,(35):62-64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是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主要用途。教材把镁和铝编排在同一节,就是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根据它们的原子结构特点,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相关的化学实验,用对比镁和铝的异同点的方法,学习掌握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节"镁和铝"的第一部分。教材把"镁和铝"编排在一节,根据它们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相关的化学实验,用对比镁和铝异同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掌握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曾或多或少接触过本节的一些内容,如何处理这些学生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人教社物理室编写的“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以下简称试验本),从1996年秋季起已在部分高中试用.这套教材复盖了现行教学大纲中必修本和选修本的全部内容,对大纲规定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编排,改变了过去必修本、选修本知识分割和必修本内容难以适应高考要求的状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试验本第二册第一章“电场”的第五节“电势与电势差”这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以及电势、电势差一系列重要规律与概念.教材内容难点集中,篇幅短,教学中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在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及一氧化碳是学好本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一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好坏,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会对"碳的单质"有关知识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对本章第六、七、八节有机化合物组成成分的推断及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可以说,"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的(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门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销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销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钢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钢…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摭谈如何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隅之见.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启发学生主动质疑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读性强.我在教学中注意尽力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看书的能力.如在教氧气的性质用途时(分两课时),首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先向学生揭示了本节的教学目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的疑点记…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人教版 )第三册《糖类蛋白质》的第一节 .教学内容包括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类蛋白质是中学有机化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 ,它和烃、烃的衍生物组成中学阶段比较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大纲》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 ,是因为它和烃、烃的衍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知识的内涵看 ,糖类蛋白质都是属于多官能团化合物 ,是烃的衍生物的延续和发展 .从学生认知水平看 ,已经对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程金海 《教师》2011,(18):30-30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的应用,也为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讲解做了知识准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教材明确提出实验  相似文献   

20.
孙小凤 《考试周刊》2012,(78):157-157
乙醇这节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文对这一节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