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粮食价格上涨,正如汹涌的潮水席卷全球众多国家。 民以食为天。对于太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由于过去两年来粮食价格高涨,可能已经使1亿多人陷入了贫困。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着个人价值体现和家庭脱贫,也关系着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探析精准扶贫理念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旨在帮助其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困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更加特殊和复杂。在精确扶贫政策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在经济生活、生活保健和心理健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建立以家庭养老和多种养老方式为基础的制度,关注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实现"精准助老"。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始终牵挂的是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在新年贺词中,都专门表达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和扶贫工作的关注.这是亲切的关怀,温暖着贫困群众的心田;这是巨大的鼓舞,激励着扶贫工作者奋力前行;这是殷切的希望,期盼全国人民共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老人世界》2013,(4):60-60
扶贫,顾名思义,越贫困的越应该扶持。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扶强难扶弱”的现象。记者采访了解到,“扶贫异化”背后的原因并不单纯,它更多地折射出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地位卑微以及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造成人格发展上的不和谐问题,通过探索贫困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途径实现贫困大学生人格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扶贫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全国90%以上的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迄今为止,在我国农村依然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难度还很大。我国的扶贫工作现在正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扶贫人数越来越少,可时间越来越紧,挑战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主要分析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3年5月9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左常升博士主持“发展研究前沿”讲座,邀请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何塞·维贝克(Jos Verbeek)介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球监测报告:城乡动力机制与千年发展目标》。该报告将重点放在城镇化上,并结合全球监测,提出一些重要的分析和判断。这对中国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减贫事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方面,英国是最值得关注的国家之一。这首先在于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都先后遇到。其次在于英国的福利制度的发展,从理论到政策,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周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十分扎实。其中,贫困线与贫困周期概念的提出,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河北省处在扶贫的"攻坚拔寨"阶段,2014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86万,燕山、太行山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更大,"精准扶贫"是确保河北省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最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多维度、多视角的不同致贫原因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分类,因户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从而提升扶贫的工作成效,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一种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和共享的发展方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而精准扶贫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既显现出一定的实践效应,也在不断地推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八年的驻村扶贫让我的脚下沾满了厚厚的泥土,心中盛满了对贫困群众的浓浓真情。对我来说,这既是初心坚守,更是使命担当!”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系统党建工作科副科长、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这样说。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一战略转换背景,从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关系入手,围绕相对贫困内涵的争论,聚焦我国相对贫困的表现形式,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的建议。在机制上,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贫困治理的整体性机制;建立干预代际贫困传递的阻断性机制。在具体措施上,围绕低收入家庭,要建立生活负担减免制度;健全以生产帮扶和就业帮扶为主的专项援助制度;按需救助,对低收入户开展"救助会诊";建立相对贫困家庭陪伴式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13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共济酒店举办了2013年第3期“发展研究前沿”系列讲座,主题为“2015年后新型全球合作关系”。
  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高级别名人小组秘书处徐佳君女士作了题为“新型全球合作关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并推动经济转型”的主题发言,回顾了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高级别名人小组报告的背景,介绍了报告的核心内容,以及目前关于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5.
王素风 《老年世界》2008,(21):12-12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了。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了近14倍,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4位。难怪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赞叹: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中国帮助4亿多人脱离了贫困线,这是一个惊人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3,(11):16-16
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建议,对农村贫困群众实行阶段性集中供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冬季取暖吃饭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帮扶款物的利用率,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  相似文献   

17.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般而言 ,城市贫困问题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后才逐渐显露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目前人们所讨论的城市扶贫大多局限于 90年代以后的有关政策。事实上 ,90年代以前 ,城市贫困也一样存在 ,不过 ,它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即所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对低下。发端于 1 978年的经济改革 ,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迅速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使全体社会成员摆脱贫困状况 ,走向共同富裕。从这种意义上讲 ,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一样 ,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但是 ,由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城市改革相对滞后一些…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3亿,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型人口的社会。城乡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人的问题也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年龄上讲,人们普遍地认为中国城乡的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然而人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处于贫困状态下的老年人,关注贫困的规模、贫困的程度。目前,城市中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已经被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内,虽然,这一制度并没有涵盖城市中农业户口的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的老年人。然而,即使对于在城市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来说,救助的力度是否充分并及时到位,对于改善处于贫困中老年人的状况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将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调查和1992年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中贫困的变化情况,为救助贫困老年人的社会介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心理贫困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影响脱贫效果的最根本原因,研究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出发,探究贫困户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贫困户提升心理资本,从而实现心理物质双脱贫。  相似文献   

20.
深度贫困地区主体意识存在培育意识淡薄、培育资源供给不足、培育方式实效性低等问题。培育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包括主体地位意识,主体能力意识,主体价值意识),应该加大转变传统扶贫观念的力度,树立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加大供给资源,政策支持保障创新培育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和鼓励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最终达到彻底摆脱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