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WTO稀土争端尘埃落定。7月5日,WTO专家组就欧盟、美国、墨西哥起诉中国限制出口基础原材料一案作出裁决。截至目前,官方没有争端方上诉的报道。严格  相似文献   

2.
8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下称"稀土案")上诉机构报告。上诉机构维持此前WTO专家组关于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有关世贸规则和中方人世承诺的裁决。业界分析,此次败诉意味着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的稀土山口配额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我国的稀土管制政策将调整为全而管制,对国内外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3.
金属镝每吨上涨7万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一份报告称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不符合规定。外界猜测,欧美此后可能再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推向WTO。我国目前约占全球稀土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正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按照WTO规则,中方还有60天的时间申诉,如果最终难以改变结果,针对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的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可能被取消。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稀土出口配额争端中,虽然充满了国家利益的分歧与冲突,但也充分暴露了我国稀土产业的积弊。  相似文献   

5.
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一份报告称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不符合规定。外界猜测,欧美此后可能再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推向WTO。  相似文献   

6.
面对稀土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原则,摒弃民族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既要尊重国际规则,也要懂得使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稀土问题,正是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和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一块很好的试金石稀土为什么这么热稀土素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大幅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在军事、冶金工业、石油化工、新材料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  相似文献   

7.
WTO终裁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 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专家小组2012年1月30日确认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的行为违反贸易规则.北京的贸易和环境观察人士表示,WTO的上诉裁定若得以执行,将对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产生重大消极影响. 这些观察人士认为,不排除发起该项诉讼的西方国家对WTO上诉专家小组施加了强大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为阻止环境恶化而采取的稀土出口管制做法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8月8日,草原钢城。这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对于包头,对于整个稀土行业,却并不寻常:对好客的包头人来说,这是喜迎五湖四海"同道中人"的日子;于稀土行业而言,在这一天开幕的"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又将给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中国稀土学会主办,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以下简称"稀土产业论  相似文献   

9.
聚焦国际.今年3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专门就对华贸易问题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已联合欧盟、日本向世贸组织提起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指责中国违反世贸贸易准则.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认为,中国是在拿稀土资源作为要挟他国的武器.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则表示,中方将会"主动应诉".一场争夺稀土资源的贸易战已经打响. 聚焦国内.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稀土行业的发展形势,多个政府部门频出政策,各个稀土产业论坛轮番举办,多家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稀土"几乎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关键词之一.而作为我国稀土产业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的"稀土之都"包头,在这场"主动应诉"的大战中备受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就中国稀土出口限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提出申诉。这并不出人意料,毕竟这一争端已经持续了18个月之久。另外,在这一选举年中,奥巴马也必须为回击共和党对其中国政策的批评做点什么。抛去其中的政治因素,奥巴马政府迫使中国遵守其WTO义务的努力值得称赞。这是通过合理途径的合法抗议,也是我本人长期以来极力倡导的方式。谈  相似文献   

1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端解决机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中心支柱。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与WTO成员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国内要求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这些摩擦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此背景下,对该机制的运行效率做出全面、科学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从该机制对WTO成员违反协定行为的预防作用、WTO成员使用其解决贸易摩擦的成本、争端的早期解决情况、专家小组/上诉机构裁决的公正性和争端的政策效果等5个方面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显示,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期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缺乏实施能力的旧有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改革带来的收益也没有被所有WTO成员平等分享。  相似文献   

12.
继年初WTO裁定中国九种原材料限制出口违规之后,日前有消息称,欧美已着手将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诉诸WTO。"就稀土而言,我们不应该单纯限制出口,而是要着力打造稀土产业链。如果原料在你这里,应用在你这里,市场也在这里,有什么怕的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的总裁助理、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炯辉说。  相似文献   

13.
8月8日,第四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暨2012中国包头国际稀土产业博览会在包头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为国际综合性论坛,围绕"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共赢"这一主题,采取主旨演讲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行业管理部门领导及业内专家就全球稀土资源开发现状、最新应用以及市场前景进行精彩演讲,共同探讨全球稀土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4.
曾郁文 《特区经济》2011,(5):113-114
2010年6月30日,WTO公布了对"影响大型民用飞机贸易的措施(DS316)"一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欧盟为空客提供"非法补贴",美国由于不服WTO裁决而再次上诉。WTO的专家组报告是对美欧航空业贸易冲突的权威解读,详细描述了美欧航空业争端的过程及WTO的裁决,对于我国学者对美欧航空业贸易冲突的研究,以及全球竞争下的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保卫重稀土     
不久前,商务部在新公布的稀土出口配额中,首次将轻、重稀土进行分类,并对出口的轻稀土和重稀土做出具体数量的规定。此举引发多国抗议。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问题正式向WTO提出诉讼,中方立即做出回应:一旦被起诉将会主动应诉。  相似文献   

16.
静安 《产权导刊》2014,(5):14-16
正"中国败诉"四个字在3月27日,是被美国、日本和欧洲媒体当做"重大喜讯"来宣布的。因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经过两年权衡,于26日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等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257页,但核心结论被多家国际媒体归纳为两方面——专家组认可中方对稀土、钨、钼采取的综合性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但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以及出口配额管理和分配措施不符合有关世贸规则和中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标志着中国在保护  相似文献   

17.
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  相似文献   

18.
WTO争端解决机制也是一种体现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这种国际机制受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所产生的权力所影响和作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是整个WTO机制中最有特点的机制,因为它在专家小组报告的通过和常设上诉机构的裁决的通过上采取了反向协商一致的方式,使这些通过程序具有自动性,败诉方很难阻止报告和裁决被通过.但是从专家小组和常设上诉机构的运行到争端裁决结果的执行仍然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非对称性相互依存所产生的权力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美国、欧盟、日本三方提请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专家组解决中国稀土出口的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回应称,中方已多次强调中方稀土政策目标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意通过扭曲贸易的方式保护国内产业。中方一贯尊重世贸规则,积极履行世贸承诺。中方将认真研究起诉方提起的专家组请求,并根据WTO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0.
对于WTO的成员来说,对争端解决机制利用的成败关系着其在WTO中的权利的维护.研究WTO争端解决机制,除了应对DSU的有关条文进行细致解析之外,还应对有关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过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争端解决报告.虽然争端解决报告对非争端当事方不创设法律义务,没有任何约束力,不构成普通法制度中的判例法,但对成员方创造了合法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争端解决报告中对WTO条文的解释甚至有突破WTO条文之处,更应引起成员方的注意.总结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过的案例,借鉴纠纷各方在争端解决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更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WTO条文的基础上,结合争端解决报告,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应诉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