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健  余琳 《水运管理》2011,33(9):34-35
为推进长江数字航道系统建设,简要介绍数字航道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阐述其在航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举例分析其在航道维护工作中的作用,认为随着未来航道科技的不断进步,该系统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港口与航道     
《中国海事》2008,(10):71-72
首段数字航道在长江建成 长江南浏段数字航道示范工程目前顺利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的验收。数字航道上起安徽与江苏交界的慈湖河口,下至江苏太仓浏河口,全长369.5公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电子航道图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系统支撑平台三个子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航道图数字化、航标监控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作为中国第一段数字航道,它使长江航道维护管理和对外服务从传统模式迈入到数字与信息化时代,成为中国航道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考虑数字航道建设需求及长江中游航道维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数字航道建设下的航标维护、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绘、航道疏浚等航道维护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初步建立数字航道运行下的航道维护管理体系提供了实施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浩  代礼红  吕刚  徐红 《水运工程》2023,(10):158-163
针对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施工期所在河段不断航,且来往船舶多,临时航道通航环境复杂的情况,设计开发了施工期智能航道系统,该系统以电子航道图为显示基础,实现航道水位、流速流量和水深的实时监测、航标遥控遥测、船舶动态管理等功能,并提供共享与服务接口,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对河道表面流速场的非接触、无人值守的实时测量,以及对航标、船舶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龙溪口枢纽工程施工期工程河段的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5.
针对航标、航道地形、碍航物等典型航道要素的高精度定位应用技术,并结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推广应用,综合SPP、RTK、DGNSS、PPP等高精度定位技术手段,首次系统研究了长江航道典型航道要素的定位精度指标以及适用于长江航道的导航定位集成技术方案,并兼顾相关定位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等在长江航道开展试验研究,制定应用方案,解决助航设施、移动信息采集设施、船舶等定位应用技术问题,提高航道要素信息感知的可靠性,避免定位精度不够导致的决策失误或不满足应用需求的情况发生,全面提升航道维护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进 《船海工程》2012,41(2):55-58
长江航道运输日益繁忙,深水航道建设速度加快,河床变迁,导致长江航道航标维修和迁移工作量逐年加大。为了保证对长江航道通行的监控和疏导,江苏海艺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受长江航道局委托,研发用于长江航道巡查、航标巡检并兼顾  相似文献   

7.
胡阳  张谧  孟如真  张国瑞 《水运工程》2023,(S1):125-128
分析国内外智能航道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水位推算模型、视频识别技术、集成嵌入式GPS芯片、相关硬件设施和交互式操作界面的人工智能监控及助航系统。该系统以岷江(龙溪口—合江门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位、船舶和航标等航道动态信息的识别采集和统计分析,实现航道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提高航道的监管和运营效率,并为航道主管部门的分析决策提供助益。系统将在加快四川航道的智能化建设和助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强 《水运管理》2010,32(9):8-12
简要介绍数字航道监控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利用监控系统对风和潮汐影响下的航标运动轨迹进行系统分析,探求航标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运动规律,进而对航标位移报警处理及有效减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江干线兰-鳊段数字航道的建设及运行,已实现了对航标动态信息(灯质、电压、位置等)的监控管理,俗称电子巡查航。但是对于航道现场水域、航标外观等情况依然无法在数字航道平台进行监管、巡查,只能采取传统的航道维护船艇开展航道现场巡查航。本文在分析现有的航道巡查航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航行的社会船舶来实现视频巡查航的新模式,弥补了电子巡查航对航道现场监管的不足,丰富了巡查航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吕永祥 《中国修船》2012,25(5):32-35
文章分析了内河航标船舶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应用3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了船岸通信协议,构建了内河航标船舶机舱监控系统与船舶航行状态监控系统,同时开发了航标维护船舶信息管理软件。  相似文献   

11.
内河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内河航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内河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实现了航标状态的远程监测,并能够进行灯质控制.介绍了系统中主控单元、遥测遥控等模块作用和电路设计,在模块选型、电路设计、应用方法等多方面充分考虑了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能耗、传输距离、可靠性等要求,利用ZigBee路由算法,并进行了多项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解决以往类似系统中存在的通信不可靠、能耗过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建长江航道预警应急指挥系统框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清  陶存新  郭君 《船海工程》2007,36(4):94-96
综合运用系统学、运输工程学、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从长江航运安全现状入手,进行了长江航道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了长江航道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和处理流程,为建立长江航运预警管理机制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内河航道通航状态监测监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航道通航状态监测监控为目标,研究面向航道管理与通航服务的航道通航状态数据采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数据综合集成方法,从软、硬两方面提出内河通航状态监测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内河航道通航状态的全方位监控。本方案可为航道管理部门在通航保障能力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航道地理空间特性和航道设计相关规范及工作流程,选用Arc GIS作为基本框架,经多项关键技术开发构建而成航道辅助设计平台。平台具有自然条件分析、河床演变分析、航道尺度计算及选线布置等设计功能,并配置水深数据识别、地形坐标转换等通用工具,可对航道基础数据和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管理,初步实现专业间设计协同,基本达成航道设计工作的标准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问题,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的BIM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应用内容。采用欧特克BIM平台和City Maker三维GIS平台,建立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阶段的BIM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并在黑沙洲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和燕子窝航道整治工程中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应用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可为今后的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位监测站点的水位信息感知、采集、传输、集成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了能实时并准确地反映长江干线水位变化信息的水位监控系统,可全面准确地反映长江干线水位变化,为长江数字航道提供重要的水位基础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趋于饱和的问题,进行长江口智慧航道构架的初步研究。采用物联网监测技术和安全预警调控技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部分传感设施以及时空信息数据体系和信息云平台等建设,构筑长江口智慧航道,对提高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行效率、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昕 《水运工程》2013,(12):142-146
面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筑物水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形势,针对航道整治建筑物水域保护技术规定的空 白,从整治建筑物的分类和保护需求出发,提出适用于航道整治要求的整治建筑物的助航标志,分别给出提示类和禁止类 标志的构成及设置方法,并阐述标志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良雄 《水运工程》2014,(11):10-14
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信息化工程,涉及多项技术的融合和技术实现。介绍长江数字航道建设的主要框架和建设目标,从通信现状、监控技术发展、智能通行指挥及分段实施中技术发展4个方面对长江数字航道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江数字航道建设应优先解决信息孤岛、提升GIS平台建设质量、技术上实现动态跟踪、不断变革管理思路,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数字航道建设设计、施工及整体推进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社会正在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交通、绿色交通、环保交通,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同时兼顾水运事业的发展需求,切实保护和发展好水运资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同步实施金宝航道"六改三"升级改造,将所有通航设施与南水北调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成、同步验收,将通航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专项资金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统筹使用,并对重要通航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