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组50例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管持续湿化,对照组50例用气管内间断湿化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管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气道湿化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5%碳酸氢钠湿化呼吸道;对照组采用传统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5%碳酸氢钠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认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5%碳酸氢钠湿化呼吸道效果好,配合精心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景华 《天津护理》2009,17(4):230-231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5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波雾化加湿+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进行气道湿化,实验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认为气管切开后,微量泵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采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更能提高排痰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高春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057-4057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湿化在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方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形成痰痂、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优于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9.
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5%碳酸氢钠湿化呼吸道;对照组采用传统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5%碳酸氢钠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认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5%碳酸氢钠湿化呼吸道效果好,配合精心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卢艳君  钱学贞 《中国临床护理》2013,5(5):369-370,374
目的 探讨气管滴药量和滴速控制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精密输液器套管内持续滴入的方法,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控制滴药量和滴速,观察2组患者气道湿化度、痰痂阻塞度.结果 观察组气道湿化度优于对照组,且痰痂阻塞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患者痰液浓度,控制气管内滴药量和滴速,可有效维持气道湿化状态,避免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2.
陈星梅 《全科护理》2013,(32):2986-2987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方式对气道的影响.[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湿化气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气道,对两组1周内更换气管套管次数、湿化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更换气管套管次数少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氨溴索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气道湿化方法和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对颅脑疾患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6例颅脑疾病致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方法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情况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Z=-2.2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根据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可使气道湿化始终保持在湿化满意状态,避免了气道过度湿化及湿化不足的弊端,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插管或气道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滴注湿化法。观察﹑比较2组的湿化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吸痰次数、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结果研究组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气道滴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0.45%盐水气道湿化在颅脑损伤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8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采用0.45%盐水进行气道湿化。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气道湿化。比较2组的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3 d、5 d的痰液p H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气道湿化疗效及痰痂形成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0.45%盐水进行气道湿化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湿化效果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菌过滤器联合加热湿化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需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210例,将其随机分为细菌过滤器组(104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加热湿化器,不联合任何过滤装置,实验组采用加热湿化器联合细菌过滤器。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VAP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者VAP的累积发生率,采用亚组分析及Cox生存回归分析研究细菌过滤器预防VAP的效果。 结果细菌过滤器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 vs 38.7%,χ2=9.634,P=0.002)。2组VA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 vs 34.0%,χ2=3.647,P=0.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细菌过滤器未能有效减少VAP的发生率(OR=0.552,95% CI=0.299~1.019,P=0.058);Kaplan-Meier分析未显示细菌过滤器在预防VAP方面具有显著优势(log-rank检验,P=0.060);亚组分析及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在机械通气<25 d的患者中,细菌过滤器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HR=0.373,P=0.004)。 结论在机械通气<25 d的患者中,细菌过滤器联合加热湿化可以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而不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爱民 《现代护理》2007,13(20):1876-187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例)与实验组(B组,40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B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A组气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9.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使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两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堵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是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