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高脑创伤脑疝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吉林省龙井市人民医院于2000年以来对34例脑创伤脑疝患者在开颅术前采用急诊钻颅引流的方法迅速降低颅内压,暂时缩短脑疝时间,为患者争取抢救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时,脑氧数值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693,P〈0.01)。当脑灌注压在40~80mmHg时,脑氧数值与脑灌注压呈正相关(r=0.893,P〈0.01)。I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PbtO2及预后与ICP、CPP均有显著性相关,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24例。结果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9例(37.5%),中残4例(16.7%),重残3例(12.5%),植物状态2例(8.3%),死亡6例(25.0%)。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疗效.方法 将颅脑创伤性脑疝53例,分为单瞳孔散大组22例,双瞳孔散大组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术后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CP)、环池显示率、瞳孔回缩率和GCS评分,其结果用t检验分析.结果 颅内压监护:两组患者术后24 h ICP<20 mm Hg的病例比例显著增高,72 h>40 mm Hg比例显著降低;脑池显示率:术后48 h单瞳散大组81.82%,双瞳散大组51.61%;瞳孔恢复率:24 h瞳孔恢复正常,单瞳散大组77.27%,双瞳散大组32.26%;GCS评分:全组术后GCS评分平均(8.02±3.03)分,比术前(4.10±0.82)分提升(3.92±2.2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果:良好/中残64.15%,重残/长期昏迷7.55%,死亡28.30%.结论 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能有效扩增颅腔容积,增加侧后方的减压空间,具有缓冲脑干中轴部位的颅内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紧急减压,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吸出部分血肿,紧急减压后再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48例直接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结果治疗组钻颅后,13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中,有7例对侧瞳孔回缩,37例单侧散大患者中,有26例瞳孔回缩。治疗组病死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颅术前钻颅引流血肿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压迫,有效降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玉海  蔡学见 《江苏医药》1998,24(11):820-821
为了提高重型(GCS6~8分)特重型(GCS3~5分)颅脑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自1994年7月至1996年7月我科试行对20例此类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天幕裂孔切开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20~69岁,平均43.8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4例。术前GCS积分:3~5分12例,6~8分8例;双瞳散大3例,单瞳散大17例。有原发脑干伤者7例(术中见脑干挫伤)。术中天幕切开长度2~3cm,Labb,e静脉保留14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3例,均得到控制;大脑后动脉闭塞2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紧急锥颅减压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中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机制.[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患者,先行床旁紧急锥颅引流减压,完成术前准备后立即开颅清除血肿.[结果]锥颅后引流出血肿量:< 30m15例,30~50 ml 21例,>50ml7例.锥颅后15 min内一侧瞳孔缩小或恢复正常17例,双侧瞳孔均有缩小4例.锥颅后GCS评分好转25例.[结论]紧急锥颅减压抢救方法简便有效,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患者疗效明显,且为开颅手术赢得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疝患者术前行锥(钻)颅引流减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0月55例颅脑损伤后因幕上硬膜外(下)血肿致急性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开颅手术前床旁紧急锥(钻)颅引流减压进行抢救,23例患者直接行开颅手术治疗,两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锥(钻)颅组32例中有22例(69%)经紧急锥(钻)颅减压后瞳孔明显回缩,其中15例意识有好转。GOS预后评分在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锥(钻)颅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锥(钻)颅引流减压简单、易行,是颅脑损伤后因幕上硬膜外(下)血肿压迫致急性脑疝形成的一种重要抢救手段,配合开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秦仪 《北方药学》2014,(5):112-1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急救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急救措施。结果:29例(42.6%)恢复良好,14例(20.6%)中残,12例(17.7%)重残,3例(4.4%)植物生存,10例(14.7%)死亡。结论:早期密切观察病情和积极施救能够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术式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高凝状态持续监测的意义及亚低温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常温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脑室外引流颅内压(ICP)监测术并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常温治疗组患者给予36.5~37.5℃的常温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给予32.5~34.5℃的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h、12h、24h、48h、72h的静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结果常温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2h 内PT、APTT、TT 呈缩短趋势,之后逐渐延长,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24h内PT、APTT、TT 呈延长趋势,之后趋于平稳。结论持续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亚低温治疗重型颅创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重型颅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02-2203
目的 探讨舒张压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舒张压<70 mm Hg,16例),正常血压组(舒张压70~90 mm Hg,24例)及高血压组(舒张压>90 mm Hg,16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低血压组死亡8例(50%),正常血压组死亡4例(17%),高血压组死亡60例(38%),低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χ^2=3.993、3.046,均P<0.05),低血压组与高血压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9、0.328,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舒张压低于70 mm Hg及高于90 nm Hg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有创血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以2009年6月~2010年6月来本院进行手术的92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为方便比较,将其分为生命体征正常组和高血压危象组。在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实行麻醉之后、手术正式开始之后等时段,对其同步进行有创及无创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的有创、无创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危象患者在某些时段的有创监测结果明显要高于无创监测结果(P〈0.05)。结论:相对于无创血压监测来说,有创血压监测的结果更具实时性,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应注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were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naloxone on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and blood pressure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central effect of naloxone in relation to the baroreflex system in -chloralose-anesthetized cats.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naloxone (2 mg/kg), preganglionic splanchnic nerve (PSN)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rallel to the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Set gain (mmHg−1) of carotid sinus baroreflex together with the operational range (mmHg) was increased after naloxone. Intraventricular (4th) injection of naloxone (0.2 mg/kg) produced identical respons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PSN activity as well as an altered set gain and range of the baroreflex. Additionally, the pressor response to carotid hypotension and medullary pressor area stimulation were augmented during naloxone activation but not the pressor response to posterior hypothalamus stimulation. The depressor responses to stimulation of both carotid sinus nerve and medullary depressor region were facilitated by naloxon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naloxone has an effect on the central autonomic blood pressure regulatory circuits which participate in the carotid sinus baroreflex system.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钠肽(BNP)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08例CKD患者与18例对照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携带式的动态血压检测仪。分析BN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CKD患者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KD患者BNP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BNP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CKD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数值较小,血压呈明显的非勺型模式;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血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均是影响BNP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CKD患者BNP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提示BNP水平可作为一项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节律异常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曹永胜  吕波  陈丹  姚亮  李亚东 《安徽医药》2016,20(8):1542-1543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术后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病例分别在预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创颅内压监测组预后良好率34.6%,对照组预后良好率30.0%,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肾功能损害率26.9%,对照组肾功能损害率43.3%,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我们观察到术后颅内压持续高于25mmHg的患者多数预后不良。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不能改善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但可明显减少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同时对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6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病1、2、3级组,并将6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脉压、脉压指数。通过高血压病患者间及与正常人群的对比,获得不同分组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脉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脉压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高血压病2级组和3级组脉压明显高于1级组(P<0.01),高血压病2级组脉压指数明显高于1级组和3级组(P<0.01)。结论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关系密切,其中,脉压表现出随血压水平升高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脉压、脉压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囊测压表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气囊测压表测量29例患者气囊实际压力,与经验法判断进行对比。结果29例中,27.59%高于理想值,48.28%低于理想值,仅24.14%处于理想值;测压表与经验法的相关系数为0.469,为低度相关。经验法的准确性41.02%,敏感性为11.77%,特异性63.64%,阳性预测值20.00%,阴性预测值48.28%,P=0.140。结论用经验法判断气囊压力存在较大误差,建议定期应用气囊测压表对气囊进行压力检测,维持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以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桡动脉有创动脉压与肱动脉无创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ICU的60例患者进行IABP与NBP的同步测量。结果收缩压均值,右侧IABP最高,左侧NBP最低。NBP与IABP收缩压测量值之间分组比较,PPI<0.45时NBP9.38%>IABP;0.45≤PPI≤0.55时NBP42.59%>IABP;PPI>0.55时NBP58.82%>IABP。结论在临床实践中,NBP与IABP的实际差异与理论相比有所不同。监测血压时应首选右臂,应用IABP时使用方波试验来判断IABP值的准确性;使用NBP时应对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曹荣  余振球  王容华 《中国医药》2012,7(7):816-818
目的 比较老年和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高血压科就诊的83例2周内未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岁≤年龄<80岁患者40例作为老年组,18岁≤年龄≤30岁患者43例作为青年组.2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青年高血压组[(61±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 ±9)mm Hg,(0.44±0.07)比(0.37±0.06),(11±2)%比(8±2)%,均P<0.01];24 h平均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青年高血压组[(79±10) mm Hg比(88±12)mm Hg,(69±8)次/mint比(74±9)次/min,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动态脉压增大和24h收缩压变异性升高为特点;而青年患者以24h平均舒张压升高为主.因此,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选择的药物不仅要有效降低平均收缩压水平,还要改善脉压和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