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 12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8例和B组59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治疗,B组给予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年.观察2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 B组治疗后LVMI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LVMI变化及2组治疗后LV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更有助于降低左室质量指数,从而改善高血压对心脏靶器官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患者115例随机分为A组61例和B组54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B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色超声所测量的IMT值。结果 115例患者治疗前、后IMT的变化差异,以及2组治疗前、后IM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联合降压治疗对IMT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及平行对照原则分为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48例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B组)48例,分别观察两组降压疗效,血生化指标影响及不良反应。观察时间12个月。结果:两组用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指标均无变化。A组治疗6月时血钾无变化,12月时血钾升高,6月和12月时尿酸均较入组时明显升高(P<0.05);B组治疗6月和12月时血钾及尿酸较入组时均无明显变化。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均有显著的降压效果。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是更优化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3月至10月在浙江省11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7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354例)或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组(B组,346例),进行早期联合药物降压治疗,随访观察8周。根据血压控制情况,A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90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64例),B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72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74例)。结果:A、B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达81.9%和78.6%。A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BMI)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心率、合并脑血管疾病史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B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血尿酸、蛋白尿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收缩压、舒张压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心率和舒张压是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36、1.047和1.074)。尿酸、尿蛋白是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4和1.536)。结论:舒张压、心率和肥胖是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尿酸、蛋白尿是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小剂量联合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比较初始用联合降压治疗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52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降压治疗A组和B组,在使用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基础上,A组加用复方阿米洛利,B组加用替米沙坦。对以上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钙拮抗剂加用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两类药物联合降压均有显著效果。A组治疗后达标率100%,B组治疗后达标率88.46%。结论初始钙拮抗剂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两类药物对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高血压2、3级合并糖尿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60例,A组给予替米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B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C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降压治疗8周,观察3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C组完成8周治疗的患者分别为56、58、59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血压达标率分别为85.7% 、53.4% 、49.2%,A组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8.6%、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并糖尿病,降压疗效优于单用替米沙坦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的疗效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阿米洛利组)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组),均服药12周,观察血压、降压达标率、有效率、不良反应,检测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v PWV)、生化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阿米洛利组和替米沙坦组之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压达标率、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双侧PWV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均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僵硬程度,替米沙坦组能更好的降低患者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2组降压疗效和空腹血糖(FPG)、血腹胰岛素(FINS)、尿蛋白和左室后壁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6.2%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FINS水平、尿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轻微水肿1例,未作特殊处理能坚持治疗;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以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替米沙坦、高血压为主题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在严格的文献质量评价基础上,应用Meta分析对纳入的文献:研究氨氯地平分别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16 192例研究对象,其中复方阿米洛利组8 098例,替米沙坦组8 094例。有效性的同质检验:χ2=14.50,df=12,P=0.27;安全性的同质性检验:χ2=5.86,df=7,P=0.56。两者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有效性:OR合并=0.93,95%可信区间为0.81~1.06。安全性OR合并=1.23,95%可信区间为1.04~1.4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性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无统计学差异,但安全性方面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优于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安仁县人民医院1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替组和氨阿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参数存在显著差异,t=2.831、2.901,P<0.05,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组有效率(89.04%)。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均有降压作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长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血压及心室肥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1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成2组。I组(n=159)予以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Ⅱ组(n=159)只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2组均在给药前和给药6个月后分别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冈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明显低于治疗前,且I组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左旋氯地平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不仅能很好的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心肌质量的可靠性、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60例,另设一健康C组60例。方法 A组采用二维超声测量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B组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C组两种方法均应用,比较三组测量值。结果三组成像均良好,A、B两组所测LVMI、左心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VI)、左室每搏指数(LV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C组偏小(均P〈0.05);A、B两组所测LVMI、LVEDVI、LVSVI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心肌质量具有简便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庄捷  孙红  王少明  陈慧  余光伟 《海峡药学》2010,22(6):101-104
目的比较以钙拮抗剂氨氯地平为基础的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高血压伴超重/肥胖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高血压综合干预研究,福建地区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kg/m2或腹围〉85cm(男性)/80cm(女性)的173例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终点评估临床试验方法,观察初始小剂量氨氯地平+利尿剂组(A组,n=87)和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B组,n=86)的1年内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降压达标的总有效率B组(88.37%)优于A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22.9%,B组18.6%,P〉0.05)。结论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伴超重/肥胖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博维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安博维组和对照组,于用药前和服药后1年,测量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速度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速度、A/E值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测定血浆脑钠素(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A、A/E值、LVMI、BNP和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E、A、A/E、LVM1、BNP和hs—CR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提高,A及A/E值下降,LVM1下降,血浆BNP及hs—CRP水平下降,但安博维组治疗前后各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安博维组的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博维能够有效保护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血浆BNP及hs—CRP是预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EH伴LVH患者62例,均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E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VSH、LVPWT、LVDd、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伴LVH有逆转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12导联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伴左室肥厚者(LVH组)50例和不伴左室肥厚者(非LVH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QT离散度(QT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病人QT离散度LVH组为(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种降压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对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患者87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长效钙离子阻滞剂组(CCB,苯磺酸氨氯地平)20例、CCB+β受体阻滞剂组(CCB+β-RB,倍他乐克)22例、CCB+血管紧张素阻滞剂组(CCB+ACEI,洛汀新)23例、CCB+联合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组(CCB+ARB,伊贝沙坦)22例分别口服12个月,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0,6,12个月,左房收缩期内径(LA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及其指数(LVMI)。结果12个月时,CCB+β-RB组、CCB+ACEI组、CCB+ARB组的LVM、LVMI较实验开始时(0个月)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且CCB+ACEI组、CCB+ARB组的LVM、LVMI比CCB+β-RB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并且CCB+ACEI组、CCB+ARB组6个月时已经有统计学差异(P〈0.01);CCB+ACEI组、CCB+ARB组的LVEDD、LVDS、IVST、LPVWT较实验开始时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EF和FS较实验开始时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时CCB+ACEI组、CCB+ARB组的LVH发生率分别为86.95%和86.36%,12个月结束时为56.52%和54.5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左心室重塑无效果,联合ACEI或ARB比联合β-RB更有效的改善MHD患者左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用常规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连续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钾、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组内LVMI及Tei指数比较以及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降压效果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总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内酯可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降压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中的表达。方法共选取健康体检人群282例,根据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n=78),正常高值血压组(n=122),高血压组(n=82);再将正常高值血压组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值分为正常构型亚组(n=101)、左室肥厚亚组(n=21)。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计算LVMI、RWT,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aN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CaN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分析其与正常高值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⑴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中,左室肥厚发生率分别为7.82%、17.21%、22.35%;LVMI、RWT、血清CaN活性、ET-1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血压组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比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两组之间的差异(P〈0.01)更具有显著性。⑵正常高值血压组中左室肥厚亚组血清CaN活性、ET-1均高于正常构型亚组(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左室肥厚发生率、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活化的CaN促进了正常高值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