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先义 《建井技术》2002,23(6):22-25,32
详细介绍了重庆市轻轨较新线大坪车站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情况。通过对各施工阶段隧道内围岩表面位移。支护结构受力及应力,地面建(构)筑物沉降和爆破振动速度的监测与分析,并及时反馈监测信息,较好地指导了施工作业。  相似文献   

2.
监控量测是隧道新奥法施工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监测围岩稳定性、检验设计与施工是否正确、合理及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监控量测工作中,隧道地质和支护观察是其重要环节之一,围岩地质观察不仅为判断围岩稳定性提供直观依据,还能预测前方围岩地质条件;而对已支护段进行支护观察,可获取判断支护段稳定性、检验支护设计参数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张力  陈思甜  飞渭  谢孝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0):113-114
围岩监控量测是新奥法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隧道施工中围岩的变化进行量测,并对围岩力学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量测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长江路鹅岭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实施情况,系统地说明了量测计划的编制、实施及对测得数据的处理方法,论述了量测对鹅岭隧道扩建施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底隧道是我国大陆地区的第一条海底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是施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对隧道拱顶下沉和水平净空收敛进行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绘制围岩变形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和变位预测计算,及时反馈量测信息,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延性,有利于混凝土支护结构和围岩共同作用。将湿喷工艺和纤维混凝土应用于隧道支护结构可以提高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介绍了金华山隧道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用。为了评价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支护效果,采用现场试验量测的方法量测了对比段和试验段围岩压力、混凝土支护层压力,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试验段围岩压力分布均匀,围岩压力数值较小,混凝土支护层压力数值较小;对比段围岩压力数值要略大于试验段围岩压力,对比段混凝土支护层压力数值大于试验段混凝土支护层压力数值;纤维混凝土试验段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监控量测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地表、支护结构的变形和稳定状态,以及周边环境动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测量工作。本文主要以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为例,通过对其Ⅱ级和Ⅴ级围岩的周边收敛数据进行处理、回归分析及对比,进而选择合适的回归函数分析监控量测数据,较为准确地对围岩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价,以期有效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7.
李焱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Z1):295-298
重庆通渝隧道是典型的复杂条件下的长大公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了新奥法监控量测指导施工,通过开挖面地质素描、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轴向力、喷层应力、格栅拱架压力、围岩内变形、二衬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与否的参数的跟踪量测,并及时将量测数据的散点、回归图等处理信息反馈给施工,以了解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情况及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实践证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围岩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东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Z1):198-199
结合金丽温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实例,介绍围岩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包括量测方法,数据分析、反馈等.  相似文献   

9.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初期支护可靠性信息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秋红  胡伟  李中 《采矿技术》2004,4(3):70-72
工字型钢拱架是目前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常规的初期支护方式.以常张高速公路狗子滩隧道工字钢拱架初期支护为例,采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量测信息,来反演分析初期支护钢拱架在不同分段接头焊接处的强度,检验钢拱架初期支护的安全性,从而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施工原则是:施工中应少扰动围岩、尽快施作初期支护,及时量测和反馈,并使断面及早封闭。扼要地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隧道工程广泛采用新奥法设计与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已成为隧道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量测数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动态设计、施工,是保证安全优质高效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监控量测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分析,能直观的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更好的服务隧道施工。结合张家界老木峪隧道监控量测实例,介绍了监控量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色尔古电站引水隧洞施工大变形整治中,通过松动圈范围测试、净空收敛量测、多点位移计对围岩深层位移变化测试、围岩应力和支护应力测试等项目,根据所得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后,及时反馈给施工,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大变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断层影响下隧道喷锚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锚支护是以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为主要手段,保证围岩稳定的隧道施工方法,其参数设计是维护隧道围岩结构稳定性的关键。结合大华岭隧道及F1断层的结构特点,根据隧址区断层实际走向、断层面产状与隧道轴线不同夹角,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方法,设计F1断层段锚杆支护参数及混凝土喷射厚度,利用岩土与隧道分析软件MIDAS/GTS对断层影响下的隧道喷锚支护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特定施工段支护前后沉降对比及位移量,讨论了围岩和支护体系的结构状态及工程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喷锚支护设计参数可以有效地限制围岩位移,维护围岩的稳定性。该方法可为同类隧道锚杆支护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砒霜坳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监测量测是新奥法设计施工的核心,一般现场的监控量测主要量吉边位移情况,而该文结合隧道监控量测课题的,对围岩内部应力应变,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状态态进行观测,介绍监控量测内容,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分离式隧道的稳定性问题,以浙江省诸永高速公路前坑隧道施工为例,应用FLAC3D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隧道围岩的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情况进行监控量测,从而判定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支护参数和支护时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模拟与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隧道动态设计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埋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围岩变形量大、拱脚稳定性差、地表沉降量大、围岩裂隙广泛发育等诸多弊端。为探究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原因及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以银西铁路宁县2~#隧道进口浅埋段为研究对象,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三台阶设临时仰拱法,大管棚和中管棚联合超前支护,锚网喷配合钢拱架初期支护,钢筋混凝土二衬支护和围岩监测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确保了顺利施工。结果表明,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及工艺措施等都会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有较大影响,支护结构封闭成环是黄土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关键,现场施工过程中缩短仰拱封闭的时间和距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层状岩体是地下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岩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其变形破坏特征与均值岩体相比表现得更为复杂.根据共和隧道地质调查和地应力量测的资料分析,隧道围岩偏压现象与地应力和岩性有极大的相关性.通过对隧道初期支护开裂段围岩位移收敛、围岩接触压力和锚杆轴向力监测,其结果表明,围岩变形及应力都在右拱肩处最大,即靠河侧大于靠山侧,与初始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因此,通过现场监测提前了解围岩—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及时修改了支护参数,避免了隧道垮塌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指导了隧道施工和设计.  相似文献   

18.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极限位移及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地层地应力高,围岩松软.隧道开挖后,围岩收敛变形较大.施工过程中,曾出现格栅拱架扭曲变形,局部地段二衬开裂等现象.为了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地控制隧道变形,对该区段隧道施工时的极限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现场量测结果,制定了施工过程位移控制基准,用于指导施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综合小岭隧道施工期间的初期支护变形情况,通过对隧址区地形地貌、地质、地层岩性、监控量测资料情况及初支面背后地质预报综合分析,确定了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防治和治理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经隧道环向注浆与未注浆的监控量测资料对比,环向注浆改变了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提高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隧道初期支护发生变形的概率大幅减小,说明隧道环向注浆对围岩变形防治和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龙前山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监控量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奥法是把隧道围岩与各种支护结构作为一个支护体系研究的理论方法,其恰当的利用了围岩内部的力学性质,增强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已广泛应用于隧道施工。该文以龙前山高速公路隧道监控为例,简单介绍新奥法施工监控量测的现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监控项目,监控仪器安装,数据的采集整理,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