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门窗》2014,(3)
六佳港隧道是国家重点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位于湘乡市境内的一个难点项目,隧址区地质条件较差,隧段DK111+928-DK111+940在施工中发生了塌方。本文从本次塌方事故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分析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塌方形成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分别对典型断面和塌方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出导致此次塌方事故的关键原因。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此类地质条件下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类似工程提拱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广东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段概况,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对塌腔处理方案设计、回灌混凝土厚度、缓冲层厚度设计和隧道结构设计进行了重点论述,通过以上方案的处理,塌方段得到及时处理,对塌方量大,地质条件差等特殊塌方事故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隧道施工中,塌方是常见的风险事故。通过对某隧道DK123+945处塌方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认识围岩特性、各种地质构造的发展趋势、地质及施工因素间的联系及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总结了塌方征兆与预防重点,将不利围岩段容易引发塌方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及时采取了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法对塌方处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4.
付家冲隧道监控量测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控量测在隧道新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安全与指导作用.付家冲隧道左洞ZK26+ 081断面和右洞YK25 +547断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是影响隧道施工进度最严重的两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从监控量测和地质超前预报两方面提出塌方预警,从岩层分布、雨水侵蚀作用和施工方法等方面分析塌方原因.针对以上两个典型塌方段,通过监控隧...  相似文献   

5.
针对隧道坍塌在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各具不同特征,结合隧道工程实践,对喀斯特地质隧道塌方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具体的塌方处理方法,以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刘永 《山西建筑》2012,38(19):179-180
介绍了云中山特长隧道左线LK43+642~LK43+660段从发现拱顶失稳到形成塌方的全过程,从地质原因、渗裂隙水侵蚀作用、施工因素和前期地质预报欠准确等方面分析了塌方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提出安全可靠的塌方处理措施。处理过程中,未影响既有线结构安全,顺利完成了塌方段施工。  相似文献   

7.
通过某隧道塌方事故处理,介绍了一种先对塌方段减载、明挖、再施工洞内二次衬砌到临界塌方体处、然后从明挖段重新进洞的黄土隧道塌方事故处理方案;并分析得出导致发生塌方事故不仅有工程地质的主观因素,还有人为安全意识差等客观因素.以供类似隧道施工及处理塌方事故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离散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塌方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围岩破坏现象.现场塌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围岩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形式及大小、隧道埋深、地下(表)水、爆破扰动、施工措施不当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元方法(PFC2D),对上述塌方影响因素对隧道的影响进行了系列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的隧道塌方量与几种常用的隧道松动荷载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中所选取的参数如颗粒直径、摩擦系数、孔隙率、粘结强度等是通过双轴数值实验确定的.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强度越低,隧道高跨比越小,隧道塌方程度越严重;隧道埋深不同,隧道塌方表现形式不同;支护可以有效地抑制塌方,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入侵可严重恶化隧道的塌方程度.数值计算的隧道塌方量与公路隧道规范松动荷载计算方法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塌方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发性和危害性的事故之一,为防止塌方事故的发生,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对隧道施工进行塌方风险因素评价,给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因素,从工程地质、自然条件、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管理这5个方面,构建隧道施工塌方风险3级1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新疆地区某隧道工程实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影响该隧道施工塌方的主要4个风险因素为:爆破扰动、围岩条件、偏压情况和超前地质预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张辉 《施工技术》2012,(Z1):274-277
对蕾帽山隧道特大塌方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地质条件和隧道开挖情况,提出了一套完整和系统的特大塌方治理措施。并通过对该塌方段治理后的监控量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该治理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