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据文献资料提示,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人数高达150万之多;中风病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因此,对中风先兆的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识别中风先兆的意义中风病危害巨大,理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临床医生,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进行中风病流行病学调查。但是,在个人诊疗岗位上,对中风病的防治,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诚如古人(宋·魏岘)所言:“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提示门诊医生对中风先兆要充分重视,如能早期识别、及时正确处理,那将是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辨证论治补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病辨证论治补要赵斌甘肃省成县中医院(742500)主题词中风/中医病机中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中风一病,早被列为中医内科“四大证”之首,据1986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中风病患者多达500万人,留下后遗症者86.5%,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中风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近10年中医药界在中风病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昨护理诸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法律的探讨,并相应制订出全国统一的诊疗标准;在治疗方法上,开始重视综合运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措施;在预防工作中,致力于中风先兆证流行病学调查;在康复方面,中风痴呆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风病实验研究逐步深入,且增加了投入,认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风病发病率的上升,医学界日益重视对其研究,因而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此就中风病症侯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辨治规律的探讨、新药的开发研制、对预防及康复的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康复护理诸方面,对中风病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述评。近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规律的探讨,并相应制订出全国统一的诊疗标准;在治疗方法上,人们开始重视综合动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措施;在预防工作中,致力于中风先兆证流行病学调查;在康复方面,中风疾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风病实验研究逐步深入,且增加了投入。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康复护理诸方面,对中风病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述评.近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规律的探讨,并相应制订出全国统一的诊疗标准;在治疗方法上,人们开始重视综合动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措施;在预防工作中,致力于中风先兆证流行病学调查;在康复方面,中风疾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风病实验研究逐步深入,且增加了投入.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发病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回顾中风病的发病学 ,对近 10年来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提出以下学说 :中风病肾虚肇基学说 ;中风病病因积累学说 ;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痰瘀互阻学说 ;中风毒邪论 ;瘀血阻络学说 ;形神失调学说 ;其他发病学说。认为对中风的认识 ,古往今来 ,经历了由外风到内风 ,由外感到内伤的漫长过程 ,目前正由重瘀时代、重痰时代、重痰瘀时代向中风毒邪论方向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风以虚为本 ,风、火、痰、瘀、毒众邪为害的病机认识 ,丰富了中风病的发生学  相似文献   

8.
田鹏 《天津中医药》2004,21(3):187-187
中风病在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兆症状,当出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若不及时治疗,约80%患者将发生中风。笔者曾回访76名中风患者,其中70名在发病前曾经出现过先兆症状,但由于症状轻微或短暂而被忽视,贻误了预防中风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前多有先兆表现,俗称“小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是与中风病有着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有资料表明,一般在首次小中风发作后5年内约有1/3发生中风。此外,中风病亦存在着很高的复发率,有资料显示,中风病人在5年内有1/3可能性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也越高。因此,对于中风病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复发,即如何做好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已成为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医药在本方面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加多年来有关临床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风”又名“卒中”,发病急而重,病后痊愈者很少,常遗留下严重的语言、智能、运动等功能障碍,一旦中风,轻者瘫废,重者猝死。《医门法律·中风门》说:“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因此,对中风病应重在预防。古人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风病,发病虽急,但其形成与发生是其始甚微,其成也甚微,中间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该说它是可以早期发现而事先预防的。1中风先兆,必须认识要预防中风首先要认识它的先兆症状,中风的病机从标来说,可因于气、火、痰等,…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中风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致残率极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现有近700万中风病病人,其中约7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足内翻是中风后主要后遗症之一,同时也是中风后致残的主要因素。中风后足内翻对患者的平衡、行走和独立生活能力均有很大影响。现代医学以康复治疗为主,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各类疾病当中,中风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类疾病,尤以中老年者为甚,所以对中风病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必要的。又因为有些中风病发病前有明显的中风先兆症状,故对中风病的预防也是可能的。同时,中风病人除依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冀求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要减少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各个高发节气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中风先兆病人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300240天津市建昌医院赵国文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风先兆是中风的先期阶段,治疗中风先兆对中风发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组对60例中风先兆病人进行针刺治疗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并因其常遗留后遗症,并反复发作而使治疗颇为棘手.中风之发病主要与风、火、痰、气、瘀有关,而痰在中风的病因病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痰可分为风痰、湿痰、热痰,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发病过程.结合理论、文献及临床实际应用,笔者认为重视痰证的治疗无论是在中风的急性进展期、恢复期还是预防中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风病的一级预防和治疗措施问题,介绍了对中风病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防治高血压出现可预防中风、预防心源性脑梗塞与中风病的发生、预防心房纤颤与中风病的发生、防治糖尿病与中风病的发生和防治高脂血症与中风病的发生,探讨了饮食与生活方式对中风病的影响,主要是从探讨保护脾胃与预防中风和如何调理脾胃对中风治疗,为中风病的一级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中风发病与体质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老年中风发病与体质有密切关系: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中风以中经络者多;瘦人多阴虚火盛,中风以中脏腑者多。老年人过度肥胖或消瘦均易发中风病,须采取措施预防,如调摄精神、节制饮食、起居有常及药物防治等。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针灸临床诊治中风病,强调重用灸法。按照中风病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形成了"潜阳灸"预防中风、"回阳灸"急救中风、"温通灸"康复中风的全周期灸治特色。艾灸适用于中风病的全周期治疗,临床可依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诊治方案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对中风病理论的论述观点,采用文献学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张氏论述中风病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在于:确立内风理论;确立病位在脑理论;倡导血冲脑经病理机制理论;提出了中风治疗八法。张氏在中风病学理论上的创新观点具有临床的指导性,特别是急救方法上独具特色,具有可操作性,代表近代中风病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其治学创新精神,堪为后学楷模。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再次住院、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缺血性中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临床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完善该类患者二级预防工作,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复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归纳近5年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展望了目前危险因素研究存在的问题,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复发事件的预测及其二级预防提供提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