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脑血管生成是否参与脑白质区域慢性低灌注状态下血脑屏障的破坏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干预组,脑缺血组及干预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构建慢性低灌注模型,干预组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灌胃以抑制血管生成; 对各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点检测脑深部白质区域微血管密度、白质纤维密度以及伊文思蓝静脉注射6 h后脑白质区域组织内伊文思蓝水平。结果 脑缺血组及干预组大鼠脑白质区域血管密度和伊文思蓝浓度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白质纤维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干预组微血管密度、白质纤维密度及脑组织内伊文思蓝水平显著低于脑缺血组。结论 慢性低灌注诱导的血管生成可能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但血管生成有助于减轻白质损伤,但这种保护作用大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 脑白质疏松是神经影像学中用于描述脑白质下白质异常表现(在CT上表现为双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在MRI 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的一个术语,回顾性研究获得的证据表明脑白质疏松与卒中相关,前瞻性研究证实它对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或血管性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综述概要 脑白质疏松最具有预测意义的缺血性卒中亚型是腔隙性梗死,因为后者很可能是由相同的小血管病理学改变造成的。业已证实,脑白质疏松患者易发生基底节和脑叶部位的脑出血,尤其当患者有广泛性白质疏松并且因原来的缺血事件接受抗凝治疗时。结论 脑白质疏松和卒中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必须把脑白质疏松看作卒中的中间替代物,而不是一种卒中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脑CT和MRI经常显示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区域的信号强度改变,这被称为脑白质疏松。尽管轻度受累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严重的脑白质疏松会引起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在组织病理学上,脑白质疏松区域总是表现为小动脉和微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以及迁曲,同时伴有因缺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增生,脱髓鞘和轴变缺失。遗传变异在脑白质疏松的体积及其相关临床表现的个体差异中起相当大的作用。阐明与脑白质疏松个体差异有关的遗传因素特征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的理解,并为这种常见类型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背景 深部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和进行性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的联系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 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和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的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腔隙性卒中,脑白质疏松和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的痴呆综合征之间的联系。腔隙性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的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和常见的隐匿起病的致残性脑病的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的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性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的临床疾病谱的一个结局。结论 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的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的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  相似文献   

5.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来描述深穿支动脉分布区脑室周围或大脑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CT扫描呈低密度或MRI 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的非梗死性白质异常。在其他的文献中,这种神经影像学改变也被称作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或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lesion,WML)。在广义上,这一术语可能囊括了更多的各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的白质脑病。近20年来,针对老年人LA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或倾向于它与缺血的关系上,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对脑梗死后早期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追踪观察3个月,观察伴有白质疏松及不伴有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意识恢复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质疏松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初期白质疏松组的意识障碍不但重于非白质疏松组,且在发病3个月内其改善的程度也明显差于非白质疏松组(P〈0.05)。结论白质疏松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加重脑梗死早期意识障碍并影响意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脑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VD)大鼠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区的病理学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病理基础。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致VD大鼠动物模型;通过常规HE及LFB染色,对比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大鼠额、颞叶皮质、海马区及皮质下白质的形态学改变;应用HPIAS-1000高清晰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检测皮质下白质神经纤维脱失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缺血1个月时额、颞叶皮质及海马区以锥体细胞缺血的改变为主,逐渐转变为锥体细胞凝固性坏死、变性、脱失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少数大鼠额叶出现梗死灶;缺血1个月起实验组大鼠皮质下白质神经纤维疏松、断裂、脱失,且有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倾向;图像分析显示缺血1个月实验组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脱失,出现囊泡样改变并逐渐增重。结论进行性的额、颞叶皮质、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皮质下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且白质区的损害要早于皮质。  相似文献   

9.
Gary  L.  Schwartz  Myriam  Fornage  Thomas  Mosley  Stephen  T.  Turner  汪翔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6,4(2):191-195
脑MRI上的皮质下白质信号强度改变被称之为白质疏松,它在老年人的影像学研究中很常见,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老龄化过程。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的存在与卒中、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风险增高之间存在确切的联系。并且,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白质疏松与年龄和其他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兰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和过量钦酒。尽管尚缺乏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但目前的证据提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积极治疗可以防止脑白质疏松及随之而来的卒中和痴呆的发生或进展。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脱髓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表现为缺血性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性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脑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3例海洛因脑白质病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3例患者均有吸食海洛因病史,脑部CT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区对称性、弥漫性分布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改变。结论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改变,CT检查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与脑白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脑小血管病变(small vessel disease,SVD)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SVD的主要类型之一,不仅在影像学上有着特征性改变,而且临床中常以认知障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针对糖尿病与白质疏松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认知障碍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人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合并偏头痛的可能性。方法对1例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记忆力减退和情感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MRI、皮肤活检电镜检查。结果患者有家族性偏头痛史,记忆力减退、情感障碍IMRI显示多发性腔隙梗死、白质疏松;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增厚,血管平滑肌嗜锇颗粒阳性。结论中国人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也有可能伴有偏头痛。皮肤活检的血管变化与脑动脉病的关系尚不明。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相关的白质疏松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组脑梗死相关量表评分追踪观察了13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白质疏松组78例,非白质疏松组60例。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OR=1.043,95%CI=(1.008~1.080)]和高血压史[OR=1.289,95%CI=(1.003~1.6551)]是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OR=5.294,95%CI=1.451-19.318)和OCSP分型中的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和后循环梗塞(POCI)类型(OR=14.489,95%CI=4.121~50.934)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组在卒中第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6个月以后,与非白质疏松组相比,白质疏松组的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差值明显变小。发病初白质疏松组的意识障碍不但重于非白质疏松组,且在发病3个月内其改善的程度也明显差于非白质疏松组。结论 白质疏松在发病早期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无影响,但会加重意识障碍并影响意识功能的恢复。而在发病6个月以后会延迟肢体功能的康复。白质疏松和OCSP分型中的TACI和POCI类型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后白质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髓鞘和轴突损伤的病理变化,明确脑缺血后白质损伤情况.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备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2 h再灌注6 h、12 h、1 d、3 d、7 d、14 d和21 d组,每组4只.于规定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行常规HE染色观察皮层区神经元病理变化,行Luxol fast blue-periodic acid Schiff(LFB-PAS)染色法标记大脑神经髓鞘,Bielschowsky银染法标记轴突,计算缺血侧与健侧髓鞘染色的积分吸光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ies,IODs)比值代表白质受损程度.结果 MCAO再灌注6 h皮层区即已出现细胞间质水肿,核深染、固缩,细胞变性坏死.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损伤加重,神经元进一步减少.再灌注14 d及21 d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6 h时髓鞘染色IODs比值亦开始下降(P<0.01);12 h时有空洞形成,再灌注14 d髓鞘损伤达高峰,IODs比值降到最低,髓鞘脱失明显;21 d时髓鞘IODs比值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突变化规律与髓鞘基本相同.结论 脑白质对缺血同样敏感,在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已存在白质损伤,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提示脑缺血后应及早对白质损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CADASIL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先证者以大脑皮质下梗死起病,伴有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头颅MRI示皮质下多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NOTHC3基因检测为第3号外显子Arg110Cys突变,家系调查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CADASIL临床表现主要为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偏头痛及精神症状.MRI特征性改变是颞极白质T2的异常高信号.NOTCH3基因检查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的临床、脑血流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的关系。方法 75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脑血流及头颅CT或MRI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5例偏头痛患者中62例TCD检查脑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各占50%。75例中有48例做头颅MRI检查,其中18例脑白质有多灶性小圆点状长T1长T2改变。结论 偏头痛患者MRI出现脑白质变性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或者是伴有皮质下脑梗死或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质疏松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MSE量表评分追踪观察9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27例,无认知障碍组68例。结果经Logistic回归发现白质疏松(OR=3.444.95%CI=[1.137-10.425])和脑梗死史(OR=3.254,95%CI=[1.180-8.975])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初期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1个月及3个月时的MMSE评分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6个月及以后的评分中2组评分差值存在差异,白质疏松组的MMSE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且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下降。结论白质疏松和脑梗死史是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在脑梗死后会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60例头颅CT检查示白质低密度的患者进行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表明160例中仅有58例有智能障碍,因此,仅以CT改变诊断Binswanger’病是不合适的,必须结合临床智能检查。58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6例,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5例,语言减少52例,动作减少47例,尿便控制障碍14例。头颅CT扫描示多发性白质疏松33例,侧脑室体疏松9例,半卵圆中心7例,前角6例,后角3例。7例重度痴呆的患者有6例为多发性白质疏松。痴呆与白质疏松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