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分为ACS组和非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c chest pain,NICP)组,在胸痛0~3 h和3~6 h分别抽血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骨髓相关蛋白(Myeloid-re-lated protein,MRP)、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 protein A,PAPP-A)、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四项指标。评价MRP与PAPP-A、CK-MB、cTnI联合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MRP诊断发病3 h内ACS的灵敏度为57.4%,高于PAPP-A(8.2%)、CK-MB(21.3%)和cTnI(18.0%)。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75.4%。MRP诊断发病3~6 h ACS的灵敏度为78.7%,也高于PAPP-A(39.3%)、CK-MB(49.2%)和cTnI(45.9%)。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96.7%。结论:MRP对ACS诊断的灵敏度高于PAPP-A、CK-MB、cTnI,可作为诊断ACS的早期生化标志物。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AC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预后评估分析,主要选择的生化标志物有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B型尿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I(cTnI)。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因冠心病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132例患者,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状况、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主要有稳定性心绞痛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4例,31例造影检查结果冠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采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IL-6、MMP-1、BNP、hs-CRP和cTnI水平检测,将各组患者IL-6、MMP-1、BNP、hs-CRP及cTnI水平进行对比,从而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症预后提供参考。结果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各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cTnI、IL-6、MMP-1、BNP、hs-CRP在AMI组、SAP组、UAP组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机体内炎性生化标志物出现高表达,因此在临床上进行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进行有效诊断的同时,为判断患者预后效果提供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事件。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继发的血栓形成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造成狭窄管腔急性完全或非完全的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或坏死。对AC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帮助识别高危患者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付建荣 《医学综述》2005,11(8):722-724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正确评估和有效处理的关键是对心肌缺血事件的早期认识。为了降低医疗监护费用,使被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患者得以准确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n,AMI)及其风险测定需要一种新的标准定义。  相似文献   

5.
陈以初 《医学文选》2002,21(4):538-541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 ,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P)、急性心梗 ( AMI)或心源性猝死 [1]。以前对冠心病的诊治主要在于区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现在 ,临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及急性冠状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这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及使每个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在这方面的应用既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又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与特异…  相似文献   

6.
梁永会  李琼  王晓红 《海南医学》2013,24(3):323-326
目的 初步探讨多种心脏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NSTEACS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分为两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末端B型利钠钛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A(PPAR-A)、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人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选择出其中对预后评价有影响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建立能够对NSTEACS患者进行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结果 通过对心脏事件组和非心脏事件组的临床基线特征和生化标志物比较发现,两组间左室后壁(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hs-CRP、cTnI、CK-MB、PPAR-A、PLGF及sP-select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5.0%和78.4%,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97.8.结论 上述生化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结果对心脏预后的评估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病理基础上,冠脉血管痉挛、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的缺血损害和坏死。心肌细胞的坏死、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参与该病理过程中,同时多种物质释放入血。检测血液中的释放物质的浓度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常用的及有可能成为检测指标的物质为:炎症反应标志物,血栓形成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94例,检测血常规,计算NLR;ACS患者根据GRACE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随访观察6个月内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三...  相似文献   

9.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目的在于及时阻止心绞痛向心肌梗死发展或在已发生心肌梗死时尽可能挽救尚存心肌。危险分层能有效评价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措施。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分层体系,我国也于近年公布了针对不稳定心绞痛的分层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诊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危险分层对于急诊的非ST-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并选择治疗方法,低危患者经入院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冠脉造影结果对危险分层及治疗干预进行评价。结果:高危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及闭塞程度大于90%血管支数明显高于低危组。高危患者较低危患者有更多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结论:对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患者立即行冠脉造影有助于发现危险病变,积极进行干预,但远期愈后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 ,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堵塞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ACS为当今社会危害人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堵塞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无Q波心肌梗死(NQMI)、有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ACS为当今社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对ACS进行早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尖瓣口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的比值(E/Ea)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确诊NSTE-ACS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行危险分层,测定NT-proBNP并在入院24 h内行心脏彩超检查。同期门诊入选2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行心脏彩超检查。以Simpsi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取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E和二尖瓣环间隔侧Ea,计算E/Ea比值。结果 NSTE-ACS患者低危组的E/Ea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危组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与中危组相比,E/Ea均显著增高(P〈0.001)。相关分析显示,NST-ACS患者的E/Ea与NT-proBNP及危险分层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56和r=0.52,P〈0.001)。E/Ea和NT-proBNP诊断高危组NSTE-AC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7(95%CI为0.67~0.86,P〈0.001)和0.94(95%CI为0.89~0.98,P〈0.001)。结论 E/Ea能够反映NSTE-ACS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NSTE-ACS的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与心肌梗死溶栓疗法 (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危险分层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急诊入院的ACS患者416例,对其分别进行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发病后30d和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发病30d和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识别能力。 结果两种评分系统对发病30d内和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ACS患者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上具有一致性,TIMI危险评分更适用于急诊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危险评分(TIMI危险评分)和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7月在我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70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介入治疗资料。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分为:ACS组(597例)和对照组(111例)。根据TIMI危险评分对AC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高危组(104例)、中危组(425例)和低危组(68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计算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设计调查表,出院后对ACS组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15个月,统计Mace事件的发生,根据Mace事件将ACS组患者分为Mace组(80例)和非Mace组(517例)。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辅助ACS诊断[0.648(0.597~0.699)],敏感性为39.2%,特异性为86.5%,其临界值为288.50 ng/mL。TIMI危险分层显示,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协助高危组患者诊断[0.645(0.588~0.703)],敏感性为42.3%,特异性为80.1%,其临界值为327.50 ng/mL。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eu5Ac与年龄、血尿酸、肌酐、脂蛋白a、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Gensin评分成正相关性报告P值,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成负相关性报告P值。对ACS组患者随访平均15个月后,发现Mace事件组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事件组的患者。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Neu5Ac水平、既往脑卒中病史是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Neu5Ac水平对ACS的诊断和危险分层具有参考价值,是ACS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生长分化因子(GDF-15)、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变化及其与ACS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老年ACS患者作为疾病组,采用GRACE评分法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评分结果将疾病组患者分为低危组(23例)、中危组(25例)及高危组(2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GDF-15、H-FABP及IMA水平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疾病组患者血清hs-CRP、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明显较高.不同危险分层组间:中、高危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低危组,而中、高危组间比较,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GDF-15、H-FABP及IMA水平变化趋势均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老年ACS患者血清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心肌损伤指标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与老年ACS患者疾病危险程度呈正相关,对老年ACS的危险分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危险分层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浓度,旨在探讨Cys-C和hs-CRP与不同危险分层的NSTEAC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鹤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90例,并选取同期住院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NSTEACS低危患者30例,中危患者30例,高危患者30例.对90例临床NSTEACS不同危险分层患者和30例正常者依次进行全面的临床特征分析.所有病例于入院即刻、1周抽血测定hs-CRP和Cys-C浓度.结果 hs-CRP入院即刻、1周后水平均随着NSTEACS危险分层级别的增高,其值随之增高.高危组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ys-C入院即刻水平在高危组中最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周后高危组水平上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hs-CRP和Cys-C在入院即刻浓度随着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提高,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439,P<0.05).1周后二者水平值呈正相关(r=0.349,P<0.05).结论 联合检测Cys-C和hs-CRP的水平可以判断不同危险分层NSTEACS的严重程度,对NSTEACS的诊治及其预后评价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 Cox-2及脂质因子Salusin-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drome,ACS)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及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10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ACS组61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19例、冠脉造影阴性者30例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其中 ACS组进一步划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评分。ELISA盒测定血浆中的Cox-2、Salusin-a水平。结果:ACS组血浆Cox-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和 Control组 [(16.39±3.64) vs. (13.79±1.76)、(13.38±1.98) ng/ml,P=0.001、P=0.000;(5.61±6.77) vs. (1.50±1.48)、(1.35±1.49) mg/L,P=0.003、P=0.000]。AMI组血浆 Cox-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亦高于 UAP组[(18.88±3.97) vs. (15.09±2.70) ng/ml,P=0.028;(9.05±7.92) vs. (3.67±5.18) mg/L,P=0.002]。ACS组及SAP组的血浆Salusin-a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0.13±0.07)、(0.11±0.04) vs. (0.18±0.08) ng/ml,P=0.003、P=0.001],而 ACS组与 SAP组 Salusi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炎症因子 Cox-2与 hs-CRP能够对ACS危险分层具有预测价值;脂质因子 Salusin-a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但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何凌宇  项军  梅健  王岩  王磊  薛松 《现代医学》2012,40(2):142-144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cTnI)的相关性,探讨NT-proBNP对ACS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定量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ACS患者血浆NT-proBNP与cTnI,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正常对照组NT-proBNP浓度的变化,分析NT-proBNP与cTnI的相关性。结果:血浆NT-proBNP浓度STEMI、NSTEMI组高于UA组,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冠状动脉病变分组,NT-proBNP浓度3支病变组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cTnI浓度与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结论:NT-proBNP水平测定可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对临床制定治疗干预策略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