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蓄养中华鲟的性腺发育与人工繁殖初报易继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鲟是大型溯河徊游鱼类,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对中华鲟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有关主管部门决定采取以人工繁殖放流为主的保护措施,根据有关资料[1-3],拟利用在坝下江段易于捕获的Ⅲ期中华鲟亲鱼,通过人工蓄养使性腺发育成熟,为中华鲟人工繁殖提供优质亲鱼。1材料与方法蓄养用Ⅲ期中华鲟全部捕于葛洲坝下江段,用车运至本所专用蓄养池,蓄养池面积80-250m2不等,水源采用河水和井水,水质指标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所有蓄养鱼定期用电子吊秤称重,穿刺取性腺组织,组织切片检查性腺发育状况,确定已达到Ⅳ期末后即进行…  相似文献   

2.
1981年1月,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中华鲟被大坝所阻而滞留在宜昌以下的江段。1981年秋季在葛洲坝枢纽的坝下江段采集到中华鲟的Ⅲ、Ⅳ、Ⅵ期卵巢和Ⅲ、Ⅳ、Ⅴ期精巢,1982年秋季又采集到中华鲟产出的卵和早期鱼苗。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在坝下江段不仅能发育成熟,而且能自然产卵。为了保护和增殖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必须严禁滥捕,以保护中华鲟资源。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海洋馆长期驯养的40尾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自发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逐尾监测,比较性腺发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发育至Ⅱ期末至Ⅲ期)9尾的行为变化,为中华鲟安全驯养和健康评价建立依据。40尾个体均≥3龄,其中,3龄个体全长(122±12)cm,体重(8±2)kg(n=8),30龄以上的个体全长(335±8)cm,体重(220±15)kg(n=4)。所有40尾被测中华鲟的平均游泳速度(44.46±5.62)cm/s(范围30~60 cm/s),不同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P0.05),接近性成熟年龄(17龄)后多处于10~20次/min,低龄组(3~7龄)多处于30~40次/min。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个体的游泳速度与呼吸频率显著升高,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0%和60%。结果表明,可以按照年龄及发育阶段对中华鲟的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分别制定参数值,为健康判断提供评价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历史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华鲟是在我国和朝鲜近海生长,在长江上游或珠江中游繁殖的大型溯河洄游鱼类,长江中华鲟种群的繁殖季节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2,珠江的在3初至4月初3,二者属于不同的生态类群,但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种4,6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宜昌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简称葛洲坝),由于该枢纽将阻隔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有关其对中华鲟资源影响的程度,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昕 《动物学研究》1997,18(1):113-120
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的鲟科鱼类,平时生活于海洋,亲鲟成熟后溯游到江河里繁殖。在长江葛洲坝修筑以前,中华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60-70年代中期,一些科研单位对上游中华鲟繁殖群体及产卵场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撰写出现敢《长江鲟鱼类生物学与人工繁殖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也于1971年产首获成功。葛洲坝枢纽建成以后,中华鲟繁殖群体被阻隔于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围绕大坝对中华鲟生存带来的不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具有重要的保育及学术研究价值。长江流域环境恶化及一些建设阻断了其洄游路线,破坏了其繁殖生境。同时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被大肆捕捞,导致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系统阐述了当前中华鲟保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回顾了中华鲟保育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当前中华鲟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对保护和拯救这一濒危的“活化石”,恢复其资源及维护长江和近海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鳝所谓退化性腺(膀胱)黏膜上皮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所谓退化性腺(即膀胱)的黏膜上皮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特征,在黄鳝膀胱上皮中识别出六类细胞:表层细胞、淋巴样细胞、多线粒体细胞、亮细胞、椭圆体丰富细胞和基层细胞,但未发现生殖细胞。这六类细胞均含较丰富的细胞器,其中椭圆体性质尚不明确。上皮细胞间存在着由紧密连接、桥粒以及镶嵌连接组成的连接复合体和一些散在的桥粒。结果还发现,收缩状态的黄鳝膀胱上皮细胞间具有明显的空隙、空腔;细胞内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网孔,它们是长指状突起造成的隧道断面;黄鳝膀胱上皮具有典型的AUM斑、镶嵌连接和表层细胞离面的短指状突起。此外,作还论证了黄鳝右侧发达性腺是两条性腺的复合体以及它们与左侧的所谓退化性腺同体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支持了作曾经提出的有关黄鳝所谓退化性腺是发达膀胱的论点。  相似文献   

8.
鱼类性腺发育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为了探讨鱼类性腺发育规律,过去进行了大量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目前用电镜,免疫、离体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性腺发育过程和它的机能分化,产生一些新的概念。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鳖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南地区鳖的性成熟年龄是四年。成熟雌鳖每年产卵3—5次(窝),一般每次产卵8—12个,最多可达20—26个,是典型的多次产卵类型。由8—10微米直径的卵原细胞,长足到17—20毫米的成熟卵子,其间可以分为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泡期、生长卵泡期和成熟卵泡期。在生长卵泡期可以看到由卵表伸向放射膜内的微绒毛(microvilli),这种结构与卵黄形成所需的物质转运有关。曲细精管中精子的正常形成和存活,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进入雌鳖输卵管中的精子经过冬季到来年的生殖季节仍保持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青鱼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71-488
湖南地区生长于池塘环境的青鱼,性成熟年龄是5—6年,雄性比雌性普遍地早熟一年。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是同源的,都来自于卵原细胞。池养青鱼的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能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使卵母细胞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精细胞的发生,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青鱼在第一次性周期内,雄性精巢在第5个冬季进入第Ⅳ期,雌性卵巢在第6个冬季进入第Ⅲ期,从此以后,每年冬季,雄性精巢回复到第Ⅳ期,雌性卵巢回复到第Ⅲ期,这种性腺季节周期变化的规律,为生产上选留亲鱼提供了理论依据。青鱼雌性卵母细胞由第Ⅲ时相到第Ⅳ时相是同步性的;经人工催情产卵或自然退化后,卵巢的组织学结构又回复到第Ⅱ期,证明青鱼是一次产卵类型。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雌性青鱼,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泡内卵黄,第二种类型是泡外卵黄。如果饲养管理工作如投饵、水质调节不适宜,卵母细胞不能正常形成卵黄,就会出现卵子的败育现象,这是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采用蛋白酶消化法, 对中华鲟精巢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建立了中华鲟精巢细胞系(Acipenser sinensis testicular cell line, AST), 经352d传代培养, 已稳定传至8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形态主要呈类纤维状, 培养基为DMEM, 培养温度为25℃, 最适血清浓度为15%。正常传代的AST细胞冻存、复苏后, 经台盼蓝染色, 约(81.36±1.13)%的细胞具有活性, 复苏后细胞仍生长旺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3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分布在142—310, 众数为264。通过RT-PCR检测发现, 在P0和P1细胞中, Sertoli细胞特异表达基因(amh和gsdf)、Leydig细胞特异表达基因(cyp17a1)和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dazl、dnd和vasa)都有表达, 且表达量与精巢中的相似; 在P15、P30和P60细胞中, 只有amh和vasa基因有微弱的表达, 说明细胞系传代到了后期, 只含有极少量的Sertoli细胞和生殖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质粒转入AST细胞中, 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AST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存、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分化、基因功能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R)基因在中华鲟中的组织表达特征, 为中华鲟生长发育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构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垂体的SMART cDNA质粒文库,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克隆得到了中华鲟GnRH-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530 bp, 有478 bp的5′非翻译区, 579 bp的开放阅读框和473 bp的3′非翻译区, 共编码192个氨基酸, 其成熟多肽含有5个N连糖基化位点。通过和已知其他鱼类的GnRH-R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 发现其与真鲷(Pagrus major)的同源性最高, 为76%, 与米氏叶吻银鲛(Callorhinchus milii)的同源性最低, 为3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PCR)方法, 检测了GnRH-R的mRNA在中华鲟心、肝、脾、肾、肠道、精巢、肌肉及脑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发现其在精巢中大量转录, 而在其他组织中则表达微弱。以上结果表明中华鲟GnRH-R基因在性腺发育特别是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之一,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的第二性征。为了解人工养殖下鲟性腺发育的分子特征,研究以人工养殖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为研究对象,对其精巢与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雌雄性腺中共有19690个差异表达基因转录本,其中与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包括转录因子Dmrt1、Sox9、Foxl2等和生长转化因子Amh、Bmp15、Gdf9等。另外,通过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4条与卵巢发育相关的通路,分别为黄体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卵巢类固醇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其中,卵巢类固醇合成通路中18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暗示了2龄施氏鲟限制卵巢雌激素的合成,但精巢中雄激素的合成未受影响。研究结果为研究鲟性腺分化和发育机制以及今后在m RNA表达水平上鉴定鲟性别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介于4—30龄以上, 包括野生、子一代和子二代共7个龄组)外周血细胞组成、大小、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以下六类细胞。形态结果: 红细胞卵圆形, 胞质内可见少量线粒体; 淋巴细胞多圆形, 有明显伪足样或指状胞凸, 核质比大, 可明显分为大淋巴和小淋巴; 嗜中性粒细胞核型多样, 胞质细胞器丰富, 含有大小不等的特殊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多为规则圆形, 表面大量细小指状突起, 胞质细胞器丰富, 含有大量个体较大的嗜酸性颗粒; 单核细胞变形现象多, 胞质内大量空泡, 核型多样; 血栓细胞形状多样, 胞质内大量小的空泡, 散布或成团出现, 常见直接分裂现象。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 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红细胞、血栓细胞和小淋巴细胞, 各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1.19)×108/mL, 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4.94)×106/mL, 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血栓细胞总数(15.53±15.82)×106/mL。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5.26±3.95)%、(77.74±11.73)%、(9.40±7.98)%、(1.90±2.06)%、(5.50±4.00)%, >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 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认为中华鲟血细胞进化地位低, 免疫系统为淋巴细胞系为主, 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补体C7基因(AgC7)的功能, 采用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 获得AgC7的cDNA全长序列为3103 bp, 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Frame, ORF) 2502 bp, 编码833个氨基酸, 5′-UTR (5′ untranslated region)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44和554 bp。同源性分析表明, AgC7与其他鱼类补体C7如斑点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Salmo salar)、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56%、46%、49%、49%、47%, 且都具有TSP1、LDLa、FIMAC和MACPF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qRT-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 AgC7在血液、脑、鳃、性腺、心脏、头肾、肠、肝、肌肉、皮肤、脾、胃和后肾组织中均可表达, 且在肠中表达水平最高; 用含有壳寡糖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60d后, AgC7在这13种组织中表达均有增加, 在肠中增加量最高, 约为对照组的1.51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可诱导AgC7, 在血液、鳃、头肾、肠、肝和脾6种组织中瞬时上调表达, 随着病原菌感染时间增加, 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 其中, 鳃中基因表达量的上调趋势最明显, 最大表达量出现在感染后6h, 为对照组的41.30倍, 12h后基因表达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 表明AgC7基因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俄罗斯鲟AgC7具有典型的补体C7基因特征, 且壳寡糖刺激和病原感染后均可引起AgC7基因表达变化, 补体C7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卵子发生相关基因org基因在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卵子发生过程的作用,克隆得到长江鲟org基因(命名为Adorg)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为1031 bp,编码2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长江鲟Ad Org与斑马鱼(Danio rerio)ZOrg蛋白序列的一致性最高,为49.5%。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长江鲟Adorg mRNA特异地表达于性腺,其在卵巢大量表达,在精巢微量表达,而在其他组织(肝、肠、脾、肾、心、肌肉、鳃、垂体和下丘脑)均未检测到其表达;胚胎发育过程的动态表达分析表明, Adorg为母源表达,在原肠胚之前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随后其表达量急剧下降;进一步研究其在卵子发生的表达模式,发现Adorg基因在未分化性腺中的表达量极低,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其mRNA表达水平急剧上升,且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在Ⅱ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性腺切片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 Adorg特异地在生殖细胞表达;在卵巢中, Adorg在卵原细胞的信号较弱,但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其信号急剧增强且分布在卵母细胞的胞质,且随着初级卵母细胞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17.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咆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鳖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地区鳖的性成熟年龄是四年。成熟雌鳖每年产卵3—5次(窝),一般每次产卵8—12个,最多可达20—26个,是典型的多次产卵类型。由8—10微米直径的卵原细胞,长足到17—20毫米的成熟卵子,其间可以分为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泡期、生长卵泡期和成熟卵泡期。在生长卵泡期可以看到由卵表伸向放射膜内的微绒毛(microvilli),这种结构与卵黄形成所需的物质转运有关。曲细精管中精子的正常形成和存活,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进入雌鳖输卵管中的精子经过冬季到来年的生殖季节仍保持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五种诱食剂对中华绒螯蟹诱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配合饲料诱食性、减少饲料溶失, 试验以均重为(26.4±0.17)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 尝试用色素指示法筛选出其适用诱食剂。首先,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观察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有无影响; 然后, 以基础日粮为对照, 鱿鱼膏(Squid extract, SE)、酵母核苷酸(Yeast hydrolysate, YH)、棉粕酶解肽(Cottonseed meal proteinhydrolysate, CPH)、甜菜碱(Betaine)以及大蒜素(Allicin)5种诱食剂分别设置4个浓度梯度, 同种诱食剂不同浓度的饲料添加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筛选出每种诱食剂最适浓度; 之后, 选用5种诱食剂的最适浓度, 采用同样方法, 比较其诱食效果。结果显示: (1)不同颜色的基础日粮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显著影响(P>0.05); (2)添加0.3%鱿鱼膏组、0.6%酵母核苷酸组、0.6%棉粕酶解肽组以及0.09%大蒜素组的诱食指数最高,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添加1%甜菜碱组诱食指数最高,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添加0.6%棉粕酶解肽组的诱食指数显著高于除0.6%酵母核苷酸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高于酵母核苷酸组但差异不显著; 0.3%鱿鱼膏组诱食指数略高于0.09%大蒜素组显著高于1%甜菜碱组(P<0.05)。结果表明: 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影响; 鱿鱼膏、酵母核苷酸、棉粕酶解肽、甜菜碱和大蒜素的最适浓度依次为: 0.3%、0.6%、0.6%、1%和0.09%, 其诱食性为: 棉粕酶解肽>酵母核苷酸>鱿鱼膏>大蒜素>甜菜碱。其中, 0.6%棉粕酶解肽或0.6%酵母核苷酸诱食效果较好, 建议作为中华绒螯蟹诱食剂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 TDG)过饱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早期生活史的影响,以长江鲟受精卵和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TDG饱和度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饱和度的TDG过饱和水体中,发育至神经胚阶段的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孵化率为(79±3)%, 140%组的孵化率((78±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110%组、120%组13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84±0)%、(92±2)%和(91±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出膜1—2d的仔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度水体中暴露96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有仔鱼死亡,但死亡率均未达到7%。其中130%组的死亡率最高,为(5.59±1.86)%; 110%和120%组死亡率次之,分别为(3.45±0.12)%和(3.45±0.00)%; 140%组的死亡率最低,为(1.15±1.99)%。130%组仔鱼死亡率显著高于140%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