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回顾和整理近10年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应用现状,为临床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以及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理资料,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分析整理。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65篇,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以针灸疗法+康复疗法为主,结合或未结合其他疗法。头针使用率高,常头针、体针并用。头针使用中以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和标准头穴线多用。体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所属经穴使用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肩髃、百会等。观察疗程的设定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疗效观察指标以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肯定,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盖晓丽 《河南中医》2024,(2):184-188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用单穴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涉及腰部及下肢症状,病变范围广泛,除了与以上经脉有关外,还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带脉相关。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立足经络辨证,依据奇经八脉理论,足太阳经型选取申脉—后溪穴组、足少阳经型选取足临泣—外关穴组配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时,强调要先针下肢穴,后取上肢穴。故笔者在临床针刺申脉—后溪穴组时要先取申脉,后取后溪;针刺足临泣—外关穴组时要先取足临泣,后取外关。针刺时宜先针刺八脉交会穴,后针刺常规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足太阳经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和经验效穴针灸,辅助补养肝肾、宣痹活络之中药汤剂调治。结果:58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足太阳经取穴配合局部、经验效穴,辅以补肾壮筋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疗效,现将国内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有关报道综述如下。1体针1.1局部取穴为主鄢卫平治疗颈椎病100例,以颈部阿是穴为主,并分型配穴,结果总有效率99%。蒋振亚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大椎八阵穴(以大椎穴为中心,从大椎穴到左右旁开1寸、2寸、3寸为半径形成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缺血眩晕西医治疗明确病因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药物、降纤酶治疗等;外科治疗主要应用在有严重血管狭窄情况下,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塔桥术等。中医针刺治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体针有虚实之分,实当平肝化痰,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虚当益气养血,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足阳明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彭静山眼针疗法有循经取穴:疾病属哪经取哪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看眼取穴:观眼识病,即哪个经区络脉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穴区;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位所属上、中、下哪个区即取对应眼针的穴区。眼针即刻效应更为突出,起效迅速,与体针互为补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病范围广泛,施术方法独特,对痔疮、脱肛、肛裂、便血、便秘、腹泻等肛门直肠疾病功效卓著.针灸治疗肛门直肠疾病以局部取穴结合循经远取为主,肛门局部取穴多用长强穴,循经远取则以督脉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明确这些穴位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机制,掌握其操作方法,对提高临床治病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安全,副作用少,不反弹.现对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进展概述如下. 1治疗方案 体针以局部取穴为主,由于肥胖最易发生于脐周腹部,故常用取穴为脐周8穴,即天枢(双)、水分、阴交、滑肉门(双)、外陵(双).同时,结合辨证取穴,脾胃气虚型取足三里、三阴交、支沟,肾气不足型取太溪、关元、气海,肠胃湿热型取中脘、阴陵泉、丰隆、上巨虚、曲池[1-3].耳针取穴以饥点、内分泌、脾、胃、三焦为主穴,便秘加大肠,月经不调加肾区、卵巢,气虚加肺区[2~4]  相似文献   

8.
黄东勉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49-2650
目的:观察针灸临床中采用温针治疗膝关节疼痛中医辨证分型为痛痹一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取血海、梁丘、阿是穴1~2个为主穴,采用温针灸治疗,取辅穴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单纯针刺留针,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计算。结果:温针治疗48例痛痹型膝关节痛的病例疗效明显,有效率达91.7%。结论:温针是治疗痹讧膝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应在针灸临床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规律,探讨其治疗机理,分析当前此领域研究的现状。方法对文献中的治疗方式、选穴规律、实验方法等进行归纳。结果以关元、中极、秩边、肾俞、次髎、膀胱俞、太冲取穴频率最高,治疗方式有针刺、温针灸、电针、针药联合等;实验研究多观测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或模型动物组织学变化。结论取穴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肝经为主,多以腹部、腰骶近部取穴为主,治疗方式多为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实验研究多以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变化为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随症取特定穴针刺联合颈椎牵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办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针灸据经络症状取患侧手三阳经俞穴及络穴为主穴。对照组针灸常规取穴。两组都采取同样的颈椎牵引治疗。通过视觉模拟(VAS)评分、颈部疼痛问卷(NPQ)评分、田中靖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有效率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PQ评分、NDI评分均减低,治疗后两组田中靖久评分均增高。观察组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有效率为81.13%(43/53)(P<0.05)。结论 随症取特定穴针刺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针刺"、"针灸"、"紧张型头痛"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有关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共64篇。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主穴、配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选穴规律。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选用频次较高的穴位是百会、风池、太阳、太冲、头维、印堂及合谷等,经脉主要集中于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项部和四肢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4年来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或研究,总结和分析其取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共85篇,治疗采用的腧穴分布于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太阴脾经的使用频数最大(145次),其次是任脉(141次)。85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频数位于前16位的依次是三阴交(84次)、关元(64次)、足三里(42次)、太冲(40次)、气海(39次)、合谷(35次)、次髎(31次)、地机(30次)、中极(25次)、血海(20次)、肾俞(19次)、归来(13次)、水道(13次)、脾俞(13次)、肝俞(12次)、阴陵泉(10次)。结论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经脉多用足太阴脾经和任脉,而穴位多用三阴交、关元和足三里,取穴治疗时应遵循局部、循经和辨证等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具有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特点,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应用越来越多,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了偏头痛发生的病因病机,并从常用针灸取穴、常用针灸疗法等方面论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针刺取穴以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针刺疗法包括毫针、电针、眼针、头针等,都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近10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灸处方选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76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61个,穴位使用总频数为568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穴位、经络、部位分别为合谷(169次)、足阳明胃经(146次)和头面部(405次),使用频数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面肌痉挛的选穴以局部为主,结合远端选穴,重视阳明经穴及交会穴的使用,临床可以使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承浆-迎香-阳白"、"地仓-太阳-四白"、"颧髎-风池-颊车-下关-翳风-攒竹"组合,并结合不同临床分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回顾和整理近2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的研究成果,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整理自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的文献,从选穴规律、治疗方法等方面归纳分析。最终获得临床文献25篇,无阐释作用机制的实验类文献,按经脉腧穴使用个数排序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睛明、太阳、风池。十四经经脉腧穴使用频率前3位的经络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虽然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涉及。今后应规范疗效评价标准,探究机制,进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索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s,ROU)的相关文献,总结其选穴的特点和穴位分布规律,拟为针灸治疗ROU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科学合理选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选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穴,其次为合谷、三阴交、颊车等穴。针灸治疗ROU选穴突出了近治和远治作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特点,且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的分布规律,体现了中医针灸"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思想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收集国内自近1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选取单纯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干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统计其中的选配穴依据和观察指标。通过分析认为,传统针刺治疗干眼以眼周局部、头面部临近取穴配合脏腑、经络辨证取穴的方式为主,通过刺激泪腺分泌、修复泪腺结构、抑制细胞凋亡等达到增加泪流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缓解眼部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田维柱教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见解独到,眼针选取肾区、肝区、下焦区配合攒足穴,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眼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因取穴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