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炭黑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及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炭黑工业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CO、H_2及CH_4等的净化及其余热的回收利用。其中主要研究炭黑尾气的主要来源、组成、发生量及特性,以及炭黑尾气的净化及回收利用。研究表明,直接燃烧法是我国目前炭黑尾气净化和回收利用的最佳方法。应用直接燃烧法,不仅可将炭黑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销毁,使之变为无害的物质CO_2和H_20,并可回收利用可燃气态污染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可供炭黑工业余热利用率提高20%。  相似文献   

2.
美国动力部门研制出一种价廉而高效的流化床燃烧系统处置污泥和回收能源.此床是由0.9~1.5米厚的沙层组成,以流速为0.9米/秒的气流向上输送,并将污泥送入该床进行燃烧,同时还投入石灰,以消除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氧化硫.颗粒状物质被收集在除尘器内,因而净化了烟道气.烟道气的能量可在工艺过程中循环使  相似文献   

3.
检测了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表层沉积物中2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其含量范围为138-6793ng·g-1.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主要有石油排放,煤、木柴等低温燃烧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成因.其相对贡献分别为石油排放占36%、煤、木柴燃烧占27%、机动车尾气占25%,自然来源占12%.珠江、东江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工业和生活废物的直接排入和机动车尾气的近距离沉降.西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大气沉降是主要输入途径.南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河流输入是主要途径.在多环芳烃由河流向海洋的输送过程中,茈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指标示踪河流输送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价表明,东江及珠江部分河段沉积物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其它区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多种污染物混合特别是低浓度下的混合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了3类污染物苯酚、间甲基苯酚、苯胺、对硝基苯胺、硝酸铅,采用美国微板光度计测定了它们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的单一及联合毒性。应用非线性拟合技术模拟了这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硝酸铅可用Logit模型模拟,其它4个物质能用Weibull模型准确描述,所有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均方根误差在0.02以下。根据纯物质的EC50值,获得这5个物质的毒性强弱顺序:硝酸铅〉对硝基苯胺间甲基苯酚苯酚苯胺。混合实验设计了各物质在EC50、EC1、无观察效应浓度(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比例的混合。用浓度加和(dose addition,DA)和独立作用模型(independent action,IA)对混合物毒性进行预测。IA基本准确预测了这5个物质在各自EC50混合的毒性。DA与IA模型都稍微过高地预测了以EC1及NOEC浓度比例混合的联合毒性,但都在毒理学实验容许的范围之内。这5个物质以NOEC混合时对测试生物Q67没有产生明显毒性,但是还不能判定这些物质在此浓度下混合是安全的。污染物在各自的NOEC浓度下混合是否对其它生物有潜在的威胁还需更多毒理学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勇  严家平 《生态环境》2006,15(5):949-953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淮河中下游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进行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含量总平均值为293.8ng·g-1,变化范围较大,总体呈中游高下游低的趋势;PAHs的种类和环数分布及菲/蒽、荧蒽/芘比值显示何台渡口至新集乡段底泥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与裂解,而安淮村至小河头段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低中温不完全燃烧或天然成岩过程;对照有关底泥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淮河中游平圩和洛河段可能具有生物负效应,而其它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则很小。  相似文献   

6.
珠海市地下水中放射性元素及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采自珠海市16个地下水样品中的放射性元素及其它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花岗岩基岩地下水中氡及其它放射性元素的浓度高,氡的平均值为1638Bq·l-1,最高达3900Bq·l-1.如果家庭中使用这样的水,其室内氡浓度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 ,建议在使用高氡浓度的地下水作为家庭生活用水时,应先用活性炭等物质进行氡吸附处理.  相似文献   

7.
多种污染物混合特别是低浓度下的混合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了3类污染物苯酚、间甲基苯酚、苯胺、对硝基苯胺、硝酸铅,采用美国微板光度计测定了它们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的单一及联合毒性。应用非线性拟合技术模拟了这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硝酸铅可用Logit模型模拟,其它4个物质能用Weibull模型准确描述,所有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均方根误差在O.02以下。根据纯物质的EC50值,获得这5个物质的毒性强弱顺序:硝酸铅〉对硝基苯胺〉间甲基苯酚〉苯酚〉苯胺。混合实验设计了各物质在EC50、EC1、无观察效应浓度(noobserved effectcon centration,NOEC)比例的混合。用浓度加和(doseaddition,DA)和独立作用模型(independentaction,IA)对混合物毒性进行预测。IA基本准确预测了这5个物质在各自EC50混合的毒性。DA与队模型都稍微过高地预测了以EC。及NOEC浓度比例混合的联合毒性,但都在毒理学实验容许的范围之内。这5个物质以NOEC混合时对测试生物Q67没有产生明显毒性,但是还不能判定这些物质在此浓度下混合是安全的。污染物在各自的NOEC浓度下混合是否对其它生物有潜在的威胁还需更多毒理学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室内环境中气溶胶污染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全面评述了室内环境中气溶胶的种类来源,化学组成,形成和自然清除机理。空气环境中气溶胶大致可分为:1.燃烧型气溶胶,主要包括各类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和烟草烟雾等;2.矿物型气溶胶,包括粉尘,飞灰,石棉及其它天然纤维尘等;3.生物型气溶胶,包括植物生气溶胶,如动物皮屑及各类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9.
农药阿维菌素在水中的光解动态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评价农药阿维菌素的环境安全性,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其在水环境中的光解动态,考察了波长、光强和添加物质等对阿维菌素光降解的影响,进而利用LC/MS鉴定了其主要降解产物,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紫外灯辐射波长对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影响较大,波长越短,越有利于阿维菌素的光降解;模拟太阳光强度越大,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越快;1%H_2O_2、0.1%TiO_2和10%丙酮作为添加物质都能加快阿维菌素的光解进程;通过分析阿维菌素光解产物的TIC图和质谱图,可能主要有两种代谢产物,分析了其降解途径及机理.  相似文献   

10.
《环境化学》2009,28(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沉积物和土壤中较宽浓度范围的有毒物质和其它微量元素的典型检测限.固体或液体的样品ARL ADVANT'X仪器都能分析,但是本文只介绍固体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梁溪河干流及支浜8个点位水体及沉积物中6种嗅味物质浓度(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甲基异茨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结合环境因子分析了6种嗅味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梁溪河水体及沉积物中嗅味物质以β-环柠檬醛和2-甲基异茨醇为主,其浓度最高值分别为342.70 ng·L-1和2664.58 ng·kg-1.梁溪河水体及沉积物中嗅味物质浓度在干流和支浜中的分布不一致,干流水体高于支浜水体,支浜沉积物高于干流沉积物.影响嗅味物质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蓝藻水华大量输入引起的水体及沉积物营养物质增加及微环境的改变,表现为多种嗅味物质浓度与叶绿素浓度及TOC、TN和N/P呈正相关.由此,本研究为高外源性藻类输入城市河道的治理及异味问题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冬季乌鲁木齐大气中黑碳气溶胶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碳气溶胶(BC)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粒径一般在0.01—1μm之间,来源于任何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主要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排放如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具有区域性和偶然性;而人为源排放,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等是长期和持续的,也成为大气中BC的主要来源.有研究证实BC...  相似文献   

13.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贝  李卫东  张传荣 《环境化学》2013,(9):1714-1722
在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采集土壤样本136个,测定Cd、Cu、Ni、Pb、Zn和Cr的含量,发现Cd平均含量超过湖北省背景值,并且在研究区大片区域都超过了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u平均含量接近背景值,而其它元素均低于背景值,但部分区域仍有富集.地统计分析显示6种重金属自相关性较弱,重金属含量高值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以及西北部.从空间分布看,Cd、Cu、Ni和Cr的富集可能主要来源于区内企业生产排放.Pb和Zn含量主要由自然因素决定,外界基本没有输入,部分区域富集的Pb可能由交通因素造成,Zn的局部累积可能来自于农业措施.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区内整体存在污染,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煤燃烧过程中,铬会挥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选取淮北临涣煤,利用温控电阻炉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室内燃烧实验,采用逐级提取方法分析原煤及燃烧产物中铬的赋存形态,研究不同燃烧温度下煤中铬的迁移和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煤燃烧过程中铬的释放率基本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不同温度下铬的释放强度不同.铬在900℃后释放较快,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锰氧化矿物中的铬发生剧烈的氧化分解,导致铬的释放.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可交换态铬、碳酸盐结合态铬、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铬、有机物结合态铬和残渣态铬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和转化,1000℃时,5种形态铬都出现了明显地减少,表明铬发生了从固相到气相的迁移.这一结论为研究煤中铬在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气气溶胶单个颗粒的化学表征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汪安璞  沙因 《环境化学》1996,15(6):488-495
用安德逊分级采样器采集京都三个点(北辛安,冷泉村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观察和分析单个颗粒的形貌和元素成分,对粗细颗粒分别进行了X射线物相分析,通过对颗粒的形貌,组分和化合物形态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样品中常含有较多的铁或铵的硫酸盐及氯化铵,粗粒样品中则主要为矿物物质如石英,方解石,石膏,白云石和一些粘土矿物,圆形颗粒可能是煤的燃烧产物,许多不规则形的颗粒大  相似文献   

16.
《生态毒理学报》1998,20(3):52-5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从1988年起就有一个关于化学品事故预防、准备和应急的计划,当时出席"经合组织涉及危险物质的事故大会"的部长们及其它代表呼吁推出这样一项计划.为了监督这项工作,建立了一个小组,目前称之为"化学品事故专家组".该专家包括经合组织各国、欧洲委员会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并有工业界、劳工界及其它适当团体的代表参与.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江苏小洋口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状况,分析近岸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于2020年在小洋口近岸海域采集了10个点位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其中的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总量,揭示了正构烷烃(n-Alkane)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石油烃来源.结果表明,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总量介于3.95—13.28μg·g-1之间,碳数分布为C11—C36;洋口港、洋口化学工业园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相对较低,港口和化工生产项目未对邻近海域中石油烃浓度产生明显影响.河口附近石油烃含量相对较高,可能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大部分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为陆海混合来源,个别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以陆源输入为主;数据显示该海域可能受到轻度石油污染.此外,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介于53.1—117.0 ng·g-1之间,与该海域其它研究浓度相当,在国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以三环和四环芳烃为主,可能是燃烧与石油混合来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闻     
世界新闻酸雨控制:混合式成功对酸雨现象的了解已有100多年、化石燃料燃烧期间释放的二氧化硫及其它一些气体在大气中转变成硫酸等酸性化合物,从而使雨水酸化.随着证据表明二氧化硫排放在引起酸雨方面的作用,工业化国家已经采取步骤以最大限度减少这一问题.一系列...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家具和儿童玩具等)很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添加剂,使用再生塑料制造的物品中含有POPs物质。严格的风险管理法规和塑料再生分类利用规则的缺失,将让我们暴露于大量的有毒物质中!
废弃塑料及塑料添加剂的环境释放、环境行为和生态/健康危害的研究如何开展,包括我们特别关注的微塑料、塑料的阻燃剂添加剂等的研究进展;欧美对废弃塑料及塑料添加剂的环境管理政策及具体措施如何,我国有着怎样的环境管理策略和方法等等。欢迎您带着这些问题在本次讲座中寻找答案!
点击 查看全文 可以免费下载讲座ppt。  相似文献   

20.
利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苏北某农村缓流水体中可能存在的嗅味物质进行全扫描(SCAN),识别其中的主要嗅味物质。建立几种嗅味物质的离子扫描(SIM)检测方法,检测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浓度并分析其季节和地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缓流水体中嗅味类型以泥味、腥味、腐败味、霉味和草味为主,偶见化学品味。各水样嗅味强度冬季最强(≥8.5),其余季节维持在4~8左右;(2)缓流水体中的嗅味物质以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及1-甲基萘为主,伴有少量的二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个别水样中还含有较多的丁酰胺;(3)各缓流水体中嗅味物质季节变化差异较大,且各嗅味物质浓度峰值出现的季节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