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 tumour,FR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淋巴结FRC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肿大淋巴结活检术。镜检: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呈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瘤细胞之间常穿插纤细的胶原纤维,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梭形细胞较肥胖,细胞边界不清,空泡状核,核膜薄且有褶皱,核仁明显,核分裂可见。免疫表型:例1瘤细胞actin、SMA和CD68均阳性,S-100弱阳性,CD30、PAX-5、ALK、desmin、CK(AE1/AE3)、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例2瘤细胞CK(AE1/AE3)、desmin、CD68和SMA均阳性,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结论 FRC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可分为CK阳性和CK阴性两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例2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提示FRCT的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头皮处见一1cm×1cm×0.5cm结节状肿物,全身检查未见内脏器官病变。镜检:肿瘤位于真皮,呈境界清楚的多结节状分布。肿瘤大部分排列成片状、腺样、筛孔状,部分区域细胞形成类癌样结构,大多数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改变,可见散在明确的皮脂腺细胞分化,核分裂象偶见,未见明显异型性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E1/AE3、MLH1、MSH2、皮脂腺细胞EMA均阳性,CgA、Syn、NSE均阴性。结论皮脂腺瘤中的类癌样结构是最近才认识的少见组织学结构,病理诊断中应注意与转移性类癌、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和Muir-Torre综合征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6例SPT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α-AT等9种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1例做AB/PAS染色。结果 6例SPT中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瘤体平均直径9.3cm;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轴心黏液变性,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其中1例除上述特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印戒细胞样瘤细胞,这些瘤细胞AB/PAS染色阴性,CEA阴性,S-100蛋白阴性,随访至今已4年余,无复发及转移。2例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6例中3例有随访的均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免疫组化检测:6例Vim阳性(6/6),4例α-AT阳性(4/6),3例Syn阳性(3/6),1例CK弱阳性(1/6)、PR阳性(1/6),ER阴性(o/6),EMA阴性(0/6),CEA阴性(0/6),S-100蛋白阴性(0/6)。结论 SPT好发于年轻女性;组织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与独特的假乳头状结构,偶见瘤细胞呈印戒细胞样,间质可黏液变性;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交界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即使出现包膜及周围胰腺浸润,预后亦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肝肿大、体重减轻等。大体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波浪状排列,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及散在分布的大的多形性细胞。核仁明显。肝脏炎性假瘤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均与肝脏炎性假瘤十分相似。但肿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除R—S样细胞外,还可见到不少形态怪异的巨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EBV—encoded RNA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诊断时需注意与肝脏梭形细胞肿瘤甚至霍奇金淋巴瘤鉴别,树突状细胞免疫标记CD21、CD35阳性,特别是EBER原位杂交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少见的化生性胸腺瘤进行光镜下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CK(AE1/AE3)、vimentin、CD99、TdT、CD99、CD3、CD5、CD20、CD34、CD43、CD57、calretinin、VEGF及Ki-67,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左侧纵隔有一包膜完整的肿块,组织学特征具有明显双相性分化的肿瘤,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束状梭形细胞组成,并可见出血囊性变的区域。免疫组化染色上皮细胞区域:CK(AE1/AE3)强阳性,vimentin阴性;梭形细胞区域:vimentin弥漫阳性,CK(AE1/AE3)及EMA阴性,Ki-67增殖指数1%;间质淋巴细胞:CD3、CD5、CD20、CD43均阳性,TdT和CD99均阴性。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癌的临床病理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型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下生殖道癌(宫颈癌63例,外阴癌37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应用PCR技术检测每份标本的HPV状态。结果:在模板内参照阳性的87份中,宫颈癌54份,外阴癌33份,HPV阳性率在宫颈癌中为88.3%,以HPV16型(55.6%)和HPV18型(24.4%)为主,在33例外阴鳞癌中,HPV阳性仅见于基底细胞癌和混疣样癌,阳性率均为83.3%,以HPV16型为主(70.0%);6例基底细胞样癌中有3例合并宫颈鳞状上皮肿瘤,其中2例宫颈与外阴的肿瘤均为HPV16型阳性;21例角化鳞癌则未检测出HPV-DNA,但有发病年龄高(平均63.3岁)。形态学上角化明显和预后较差等特征。结论:HPV16型和18型在宫颈癌中性阳率较高,而在外阴癌中HPV阳性的意义则因组织学类型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的研究,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右颌下肿块,进行性增大。光镜下瘤组织位于淋巴结内,由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多角形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vimen-tin、CD68、S-100、LCA阳性,但CK、EMA、HMB45、CD30、CD21、CD35、CD1a阴性。结论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相似文献   

8.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BSCC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的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作了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做了随访.结果 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1例累及卵巢,1例累及双侧输卵管,1例累及子宫内膜.年龄分别是32、22和62岁.组织学观察显示病灶内大量泡沫状的组织细胞,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泡沫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和CD20阳性,κ、λ阳性.结论 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虽是一种罕见的炎性病变,但只要记住它的存在及特点,就可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8例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onnexin43、procollagen-1、CK(AE1/AE3)、EMA、CD68、CD99、vimentin、CD10、SMA、CD34、S-100、Ki-67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患者,男女性各4例,年龄48~84岁,平均67.5岁;发生于面部4例,头颈部2例,右膝皮肤1例,右大腿皮肤1例;肿瘤最大径0.5~4.0 cm;临床均表现为皮肤表面隆起或溃疡。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内,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无序或呈条束状;可见散在分布的多形性细胞、多边形组织细胞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细胞异型明显,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10(8/8)、CD68(8/8)、vimentin(8/8)、Connexin43(6/8)、procollagen-1(5/8)、CD99(1/8),不表达S-100、CD34、CK(AE1/AE3)、EMA、SMA,Ki-67增殖指数为5%~50%。结论...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宫颈癌和肺癌中p53基因突变和表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Xie Y  Yao K  Hu W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4):229-232
目的对比研究p53在鼻咽癌、宫颈癌、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p53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结合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24例鼻咽癌、9例宫颈癌、10例肺癌中p53基因的表达与突变。结果23/24例鼻咽癌、6/9例宫颈癌、9/10例肺癌有p53的过表达,在两种发病与DNA致瘤病毒有关的鼻咽癌、宫颈癌中未能检测到p53基因突变;而发病与化学致癌物有关的肺癌中有5/10例检测到有p53基因突变,其中1例发生在外显子8,4例发生在外显子5。这5例均有p53的过表达。结论(1)鼻咽癌、宫颈癌、肺癌中存在着p53蛋白的过表达。(2)肺癌中p53的过表达大部分与p53基因突变有关,而鼻咽癌与宫颈癌中p53过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关系不大,其与致瘤性DNA病毒的作用是否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女性腹膜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讨论女性腹膜原发癌的组织发生、形态学特点以及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普通形态学方法结合组织化学PAS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6例女性腹膜原发癌的形态特点。结果 诊断腹膜原发浆液性乳头状癌4例,腹膜原发的宫内膜样癌及移行细胞癌各1例。结论 腹膜原发癌的组织相发于卵巢的分化程度相同的同类型肿瘤一致,诊断腹膜原发癌必须证实双侧卵巢、子宫、泌尿道无同类型肿瘤。此类肿瘤被认为是来源于第二苗勒系统,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乳腺癌转移、浸润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 9)及其抑制剂 (TIMP 1、TIMP 2 )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乳腺癌中MMP 2、MMP 9、TIMP 1、TIMP 2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中MMP 2阳性表达 14例 ,占 46 7% ,MMP 9阳性表达 16例占 5 3 3% ,TIMP 1阳性表达 4例 ,占 13 3% ,TIMP 2阳性表达 3例 ,占 10 0 %。MMP 2、MMP 9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状况、肿瘤大小相关 ,与年龄、月经状况无关。结论 :MMP 2、MMP 9的表达可以作为估计乳腺癌预后及术后综合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并筛选能有效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结肠癌Caco2细胞、人胃癌SCG-7901细胞增殖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siRNA。方法:总结以往提出的siRNA 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4 条PCNA siRNA,体外转录合成PCNA siRNA;并作用于3 种肿瘤细胞,WST-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筛选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siRNA序列;RT-PCR检测细胞PCNA 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PCNA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4 条PCNA siRNA中,有3 条序列(No.2、No.4、No.3)的siRNA能有效抑制3 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No.2、No.4作用效果最优,以50 nmol/L浓度作用48 h,对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可达到62%以上,No.2、No.4 PCNA siRNA均能在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CNA的表达。结论:PCNA siRNA能在体外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Caco2细胞、SCG-7901细胞的增殖,其适宜作用浓度为50 nmol/L,适宜作用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TC199培养基,对37例喉癌、鼻腔鼻窦癌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癌症患者淋巴细胞自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平阳霉素(博莱霉素)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别是11.73%、23.68‰、23.97%及47.16‰;对照组正常人淋巴细胞自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平阳霉素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别是1.95%、6.15‰、5.45%及15.85‰。两组上述各率彼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喉癌及鼻腔鼻窦癌患者的淋巴细胞存在着染色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OPN在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颈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OP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显著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0%)及分泌期子宫内膜(50%),P<0.01; OPN在子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5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10%),P<0.01;而宫颈磷癌及宫颈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及60.0%, 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OPN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及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显著升高。 结论: 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均有显著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期及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肠肿瘤中Tia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 a invasion and m etastasis induc ing factor 1,Tiam1)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细胞株中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iam1蛋白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2χ=23.561,P<0.01);两两比较发现,腺瘤Tiam1表达比大肠正常组织高(Z=-2.423,P<0.05),淋巴结转移癌组织Tiam1表达比大肠癌组织高(Z=-2.051,P<0.05),而大肠癌组织与腺瘤组织Tiam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938,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伴发转移的大肠癌组织比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Tiam1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Z=-3.176,P<0.01)。RT-PCR结果显示Tiam1基因在高转移的LoVo和SW 620中呈高表达,在低转移的LS174T和HT29中呈低或不表达,在SW 480、HCT116等呈中度表达。结论Tiam1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Tiam1表达可作为大肠癌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变异规律。方法 对233例进展期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根治术标本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结果 233例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在向固有肌层浸润时,116例发生组织学分型或组织学分级变异而呈两种及两种以上组织学构型,117例组织学构型无变异。结论 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构型变异与其生长微环境改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取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组织共12例,正常胃,结肠粘膜4例,各取2g,制备可溶性抗原提取液,分别用ELISA方法检测MG5,MG9,MGd1MGel,MHb1相应抗原的含量,结果显示,MG单抗相应抗原在胃癌结肠癌组织中的分布均高于正常组织,但胰腺癌组织中则均为阴性。其中胃癌组织中的含量高于结肠癌组织,同一肿瘤组织中MG5,MG9,MGd1相应抗原的含量不同,但正常胃肠组织中也含有少量的MG单抗相应抗原,这一结果对探讨MG-Ags的表达机理及意义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探讨乙酰肝素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程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7)。结论乙酰肝素酶参与了宫颈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力及不良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